【时讯副刊】乡愁一一古底纪事
乡愁一一古底纪事
张 勇
一,历史掌故
鹿塘谷低宜人居,
先民迁来开古川。
刀耕火种维生存,
伐木垦荒筑田庄。
南中孟尤古底寨,
東汉筑墓留石棺。
晋唐宋元三不管,
明季设州归宾川。
应龙平叛明军来,
剿贼倒把庄稼抢。
清季文秀起义时,
红白两旗摆战场。
遗下无数战死者,
麻栎林中有坟场。
开发山区兴水利,
乡贤创脩观音塘。
协调争取得水源,
旱坝终得引水灌。
东西干渠次第成,
各村分水可栽秧。
从此年年按季种,
村民吃饭有保障。
重九护国有志士,
抗日多人上战场。
革命曾经是老区,
平川爆动先解放!
二,当代人文
土改互助合作社,
人民公社红旗扬。
曾修西渠欲引水,
尚未完工即废荒。
大跃进后搞“四清”,
十年文革折腾欢。
改革开放承包地,
年年为水修坝塘。
观音大坝步步高,
二塘三塘工已完。
三个水库保古底,
大部田地有水灌。
古底设立彝族乡,
经济文化快发展。
调整划归平川镇,
再度跌落边缘上。
再逢甲子重开渠,
马花清泉到古川。
六十年后水真到,
脱贫攻坚功一桩。
三,自然环境
坝子形状象筲箕,
上下窄来中间宽。
河流两岸尽良田,
村庄座落山坡上。
平均海拨二千米,
冬无严寒夏清凉。
人们向来讲文雅,
耿直热情又大方。
语言简捷又幽默,
待客火腿炖鸡汤。
一声老表倍亲热
直来直去摆家常。
若有远客到村里,
到一家要甩一碗。
乡人相见话乡愁,
总盼家乡快发展。
南有永和北丰乐,
古桥两座通外乡。
关山巍峨迎旭日,
黑山烟雨孕龙潭
小鸡足山`聚灵气,
牛角高耸镇古川。
上有三塘水坝箐,
古底下雨冲平川。
西边大箐古树多,
南边坝箐碧波漾。
未哥摩箐最险峻,
龙马一箐好风光。
四,村落丶族群丶姓氏
东边一村名甸尾,
自古都是彝家庄。
杞李子姓和谐住,
团结共谋话发展。
二村名称叫干地,
李家一姓居安康。
三村名叫水盘磨,
古底最早的村庄。
蔡杞郑何多彝族,
世代守护马鹿塘。
四村彝名背各么,
村民基本都姓王。
五村本名阿五里,
赵鲁子姓把家安。
六村名叫腾蛟坡,
邵罗杞褚共村庄。
三至六村皆彝胞,
日常只用汉话讲。
七村彝名布拉唛,
周张杨姓乐安康。
八村彝名席拉唛,
姓氏罗杨李文王。
九村名叫利哥摩,
李家一姓住此庄。
十村彝名塔拉摩,
分住张丁罗李杨。
十一村名水洞村,
少数姓邵多姓王。
十二村叫水坪村,
村民多以子姓冠。
十三回龙彝族居,
赵氏之外都姓杨。
语言交流说彝话,
汉名又称土官庄。
锁呐吹得心花放,
非遗传承巳上榜。
结语
鹿塘谷熟孕人文,
山雄水奇不一般。
耿直谦和文雅中,
总有仁义在陪伴。
余近因疾病住院治疗,在病房疗疾休养之余,思乡之情溢于心脑。我是古底土人,在古底生活丶读书丶工作过。我读过古底的三所学校,挑卖过柴,上大学放假回家还和母亲一起卖过家里种呢菜。在各村丶各生产队公房开过会,种过各队的田地。在各队队长家吃过饭;也喝过各条箐各个龙潭和水井的水。也曾挑过观音阁水库和下面第一个水库筑大坝的泥巴。还写过不少有关古底的文学字材料丶刻过蜡板,印过油印简报,办过伙食,开过广播,念过一刊两报。所有这些故乡的经历都聚合入乡情,化作了乡愁!
现将其录成《乡愁一一古底纪事》以飨乡友并寄托乡情。因本人才疏学浅,难以成韵。特求教于乡友,请斧正,亦以此拙作请教于它乡之乡长辈丶同辈丶后辈们,请予指点。
作者/张 勇
编辑/杨宏毅
配图/王静红 吴松江 杨宏毅
审稿/刘 灿
终审/杨凤云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