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川时讯•文化周刊】登水目胜境



登水目胜境

•张义红•

听说祥云水目山是游玩胜地,早向往之。暑假里的一天,我带着姑娘到祥云办完事后,便邀约在祥云工作的发小一家游水目山。

水目山位于祥云县城东南20余公里,海拔2627米,是4A级景区。明崇祯年间,大旅行家徐霞客曾两次造访水目山寺。他在《徐霞客游记》中写道:“暮过观音阁,观《渊公碑》,乃大理天开十六年(公元1220年)楚州赵佑撰者”。他还写道:“旧寺有井,有大香樟,有木犬,有风井,有塔”。水目山寺是徐霞客入云南西部第一个安歇的古刹,小住二日,想必也是极为喜爱此地。

我们一行五人在午饭后驾车向水目山进发。发小家的女儿和我姑娘同龄,一路上,两个孩子欢天喜地,轮流和发小的妻子玩猜迷游戏。发小驾车行驶在祥云坝子。我看车窗外良田阡陌,群峰叠翠。不多久便临近水目山大门,遥望楼阁殿宇掩映于茂密山林之中。

车上水目山,沿沥青路曲折蜿蜒向上,丛林茂密,杂花点缀,灌木丰盛,山风吹拂,气爽神清。时能遇见三三两两上山拾捡野菌的村民。到达山腰停车场,路右边可见过去七佛塔,路左边有台阶向上,一牌坊气势雄伟,耸立于参天古树中,书有赵朴初题的“水目胜境”四个隽秀大字。从公路到牌坊有近百级台阶,宽敞而陡峭;台阶中间自下而上雕刻有九条石龙,姿态轩昂,组成了一条长方形的九龙壁。丰水期壁中有泉水缓缓流出,聚集到下面一方石池中。从“水目胜境”牌坊,遥睹远山,巍然弥勒跏趺,近瞰四野,宛如宝叶千莲,江山如画。

沿台阶拾级向上,尽头处古木参天,名刹掩映古塔耸立,既是有名的“寺抱塔”景观。塔为密檐方形实心砖塔,据记载始建于大理国时期(公元1238-1253年),为纪念普济庆光禅师和大理国护法公高量成之子皎渊禅师而建。塔共15级,通高18.17米。塔第一层台基高,毛石垒砌,第二层双重莲花须弥座。塔身第一级较高,东西方封闭式塔门,以上逐级递减,叠涩式塔檐,各级每面有小龛。塔刹由仰莲、覆钵、宝顶组成铜质葫芦型顶。在塔的基座上,分别排列48个柱石,四周檐柱20个,内侧筋柱20个,塔身四周各有角柱2个。明万历年间重建时,在塔周建八角型殿宇,塔尖从殿顶伸出,塔寺合一,形成“寺抱塔”奇观。民国后期寺毁塔存,现又修复。此建筑形制,云南绝无仅有,全国也属罕见。

南诏时期起,水目山寺院经过多次修建,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建筑群落,有水目寺、普贤寺、地藏寺、灵光寺、塔院、三教阁、毗卢阁、弥陀庵等寺观。经历代动乱,现在水目山保留着水目寺、普贤寺、宝华寺三座寺院,当地俗称下庵、中庵、上庵。

“下庵”水目寺于清代宣统二年,即1910年重建,1984年至1987年重修,由东向西依次是寺门、塔盘院、前院、南北配殿、大雄宝殿,南北两边有僧房、职事堂、斋堂、茶室、云会堂。寺里两株古月季据记载种植于明代,距今391年,依然枝叶繁茂,适时花开。

离开水目寺,路上有“风洞购物”“枯井取木”等小的景点。再往前走,有一空阔地面,附近村民和信众大概常常聚于此处,举办游园会或庙会。可见《徐霞客游记》中所说“大香樟”,又称鸳鸯树。两棵高大的树并肩耸立,枝叶缠绵,地下的根,想必也是不分你我。

继续往上,已然到了半山腰。因几天的阴雨天气,茂密的森林多了几分神秘气息。“快来看,我们发现菌子了。”两个孩子兴奋得高声呼唤。上山前,我就对孩子们讲,爬水目山可以捡菌子。引得两个孩子路上一个劲地往石径旁的山林里钻。“这是粪菌,吃不成的。”发小妻子笑着对孩子们说。我和发小也跑过去看,加入了捡菌队伍。我们沿山间石径两旁的山林攀爬向上,因地形不熟,不敢离路太远。到了只是捡到几朵扫把菌,其余见到的大多都是粪菌,还有不认识不敢采的菌子。但孩子们却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放归山林,融入大自然的乐趣!

边找菌子边说笑,一会儿我们便到了“中庵”普贤寺。这是在1992年由民间捐资重建的一座寺庙,非常幽静、古朴,大殿内供奉千手观音。过普贤寺,一路向上,遇佛心树,据说每逢戒期,树会放出万道金光,僧人定期祭拜。

“上庵”宝华寺复建计划宏大,此时尚未完全建好,殿前道路仍满布尘土,四周荒草凄凄,甚为冷寂。不过宋代龙柏我看到了,就在大殿后面,距今已有771年之久,形似双龙戏珠,故名龙柏。寺西南角有一株云南山茶王树亭亭玉立,枝叶伸展。据载为唐代普济大师所栽,树龄已有1221年。每到冬春交际之时,茶花都会开放。花名“狮子头”,又叫“九蕊十八瓣”。担当大师为此花作诗:“冷艳争春喜灿然,山茶庵谱甲于滇。树头万朵齐吞火,残雪烧红半个天”。

宝华寺向右不远,是新建五祖道场,有水目山寺最有影响的五位高僧舍利塔(从左到右):容光禅师、彻庸禅师、无住禅师、非相禅师、知空禅师。后人对五位祖师极为敬仰,称为:“一塔一宗师”。

下山时,我们到了水目寺以北的北岗塔林,现存七十余座历代僧墓塔,这些佛塔从大理国一直延续到清代中期。佛塔造型优美,刻工精细,基本造型遵循塔基、基座、覆钵式塔身、塔刹、相轮结构。塔体一般为水滴样,上大下小,基座束腰四边或六边形,可一层或数层。基座六面刻有龙、麒麟、马、鹿等瑞兽和花纹。塔刹有数个相轮,上放置日月宝顶,或直接放置日月宝顶于塔身顶端。每座佛塔下都有地宫,“一见结禅缘,一拜保平安”的佛门圣物舍利子就安放在塔下的地宫里。有数座重要佛塔开放地宫供人参观。可惜前几年因为疫情原因关闭,至今没有开放,我无缘进入参观了。

离开时回首塔林,遥想长眠于此的历代高僧,一念之间,我似乎顿悟过来,物换星移,沧海桑田,生老病死,荣辱穷达,得失毁誉,是非恩怨,爱恨情仇,不过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莫不是大师们冥冥之中的点化?

喜欢一个地方,源于它悠远的气质和深邃的蕴涵。游水目山,无形中让心灵又一次得到净化。我满怀希望地上山来,又满载而归地下山去,生活就在这一上一下之间悄悄地行走着,时光也在这一上一下之间悄悄地流逝着…… 


图文张义红

编辑杨宏毅

责编杨宏毅

终审杨凤云 吴洪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