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客行宾川:(24) 徐霞客与九重崖




华首雄姿 吴斌袁/摄

【原文】二十三日饭于大觉,即东过悉檀。悉檀为鸡山最东丛林,后倚九重崖,前临黑龙潭,而前则回龙两层环之。
【原文】正月初一:又东稍下,再入野愚室,犹未返,因循其东攀东峡。其峡自顶下坠,若与九重崖为分堑者。顶上危岩叠叠,峡东亘岩一支,南向而下,即悉檀寺所倚之支也。其东即九重崖静室,而隔此峰峡,障不可见。
【原文】初二日饭于莘野,即再过兰宗,欲竟所徵,而兰宗不在......先是鸡山静室,只分三处,中为狮子林,西为罗汉壁,东为九重崖,而是岭在狮林、罗汉壁之间,下近于寂光,故寂光诸裔,又开建诸庐,遂继三而为四焉。
【原文】十二日四长老期上九重崖,赴一衲轩供,一衲轩为木公所建,守僧岁支寺中粟百石,故每岁首具供一次......小路攀脊西北上,乃九重崖之东道,其路甚峻,即余前所上者......余前从九重崖登顶,不知而过其上;后从狮林欲横过野愚东点头峰下,又不得路;踌躇至今,恰得所怀......九重崖静室得师,可与狮林、罗汉鼎足矣。.
【原文】又东而突为点头峰,环为九重崖之脊,皆迤逦如屏。于是掉尾而南转,坠为塔基马鞍岭,则鸡山之门户矣。
【原文】二十一日晨起,余约束行李为行计。通事由九重崖为山顶游......仰视寺后层崖,并华首上下,合而为一,所谓九重崖者,必指此而名。开山后,人但知为华首,觅九重故迹而不得,始以点头峰左者当之,谁谓陵谷无易位哉?
【原文】其门东南向,以九重崖为龙,即以本支旃檀岭为虎,其前近山皆伏;而远者又以宾川东山并梁王山为龙虎,中央益开展无前,直抵小云南东水盘诸岭焉。
【原文】十三日史君为悉檀书巨匾......史恳余同游九重崖,横狮林、旃擅而西,宿罗汉壁,明日同一登绝顶作别。余从之。遂由悉檀东上坡,半里,过天池静室......
此室当九重崖之中,为九重崖最高处,室乃新构洁,其后危岩之半,有洞中悬,可缘木而上。余昔闻之,不意追随,首及于此。余仰眺丛木森霄,其上似有洞门仿佛。时史君方停憩不前,余即蹑险以登。
——《徐霞客游记》


鸡足山 李文海/摄

徐霞客与九重崖
明崇祯十一年(1638)腊月二十二日,著名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第一次考察鸡足山,夜宿大觉寺,二十三日一大早吃过饭就开始他的鸡足山考察,记述了大觉寺、悉檀寺与九重崖的关系:“二十三日饭于大觉,即东过悉檀。悉檀为鸡山最东丛林,后倚九重崖,前临黑龙潭,而前则回龙两层环之。”随后,一直忙于选址安葬静闻骨灰。



明崇祯十二年(1639)正月初一,徐霞客就忙于考察,并对九重崖之险峻作了描述:“又东稍下,再入野愚室,犹未返,因循其东攀东峡。其峡自顶下坠,若与九重崖为分堑者。顶上危岩叠叠,峡东亘岩一支,南向而下,即悉檀寺所倚之支也。其东即九重崖静室,而隔此峰峡,障不可见。”在正月初二的考察中,更加详细的记录了九重崖、旃檀岭、狮子林、罗汉壁等山崖:“初二日饭于莘野,即再过兰宗,欲竟所徵,而兰宗不在......先是鸡山静室,只分三处,中为狮子林,西为罗汉壁,东为九重崖,而是岭在狮林、罗汉壁之间,下近于寂光,故寂光诸裔,又开建诸庐,遂继三而为四焉。”

正月十二日,四长老相约上九重崖,到一衲轩:“四长老期上九重崖,赴一衲轩供,一衲轩为木公所建,守僧岁支寺中粟百石,故每岁首具供一次。”由于下雨无法前行,直到早饭后才出发:“饭后坐斋头,抵午而霁,乃相拉上崖。”他们从寺院左面出发,过弘辨静室、天柱静室:“小路攀脊西北上,乃九重崖之东道,其路甚峻,即余前所上者。”在这里遥望木香坪皑皑白雪:“西南望香木坪一带积雪峥嵘,照耀山谷,使人心目融彻,与前之丽日澄空,又转一光明法界矣。”到达河南师静室,天空又开始下雨,徐霞客让长老们先上一衲轩,他自己继续考察山崖胜景:“余前从九重崖登顶,不知而过其上;后从狮林欲横过野愚东点头峰下,又不得路;踌躇至今,恰得所怀......九重崖静室得师,可与狮林、罗汉鼎足矣。”

徐霞客在静室休息了一会儿,一衲轩僧人来邀约前往,而此时不但下雨,还下起了雪,一直到雨雪稍小后才前往一衲轩。稍晚,他们一行返回悉檀寺:“崖中静主大定、拙明辈,皆供餐络绎,迨暮不休。雨雪时作,四长老以骑送余,自大道西下。其道从点头峰下,横盘脊峡,时岚雾在下,深崖峭壑,茫不可辨。二里,与狮林道合,已在幻住庵之后,西与大觉塔院隔峡相对矣。至此始胜骑,从幻住前下山,又四里而入悉檀。”

正月二十日,徐霞客考察记录了鸡足山三距:“盖其山自桃花箐北度,即凌空高峙,此其首也。其脊北垂而下,二十里而尽于大石头,所谓后距也。其横亘而东者,至文殊堂后,少逊而中伏,又东而复起为绝顶,又东而稍下,遂为罗汉壁、旃檀岭、狮子林以后之脊,又东而突为点头峰,环为九重崖之脊,皆迤逦如屏。于是掉尾而南转,坠为塔基马鞍岭,则鸡山之门户矣。”

正月二十一日早上起来,徐霞客开始收拾行囊,为前往丽江做准备:“晨起,余约束行李为行计。通事由九重崖为山顶游。将午,复吾邀题七松册子,弘辨又磨石令其徒鸡仙书《静闻碑》。”

探访圣峰寺 杨士斌/摄
二十二日晨餐后,徐霞客谢绝了弘辨的骑行安排,将笨重的行李寄在寺中,轻装与通事一起出发,过圣峰寺、放光寺,想到盘陀石静室,僧人告知在西北危崖半山上:“仰视寺后层崖,并华首上下,合而为一,所谓九重崖者,必指此而名。开山后,人但知为华首,觅九重故迹而不得,始以点头峰左者当之,谁谓陵谷无易位哉?”由于路途遥远,徐霞客一行从桃花箐“宾邓分界”离开鸡足山,前往丽江。

明崇祯十二年(1639)农历八月二十二日,徐霞客第二次登上鸡足山。九月初九考察中,对九重崖作了记录:“其门东南向,以九重崖为龙,即以本支旃檀岭为虎,其前近山皆伏;而远者又以宾川东山并梁王山为龙虎,中央益开展无前,直抵小云南东水盘诸岭焉。”


狮子崖 袁蕊/摄
九月十三日,由于顾仆逃离,身体越来越差的徐霞客应好友史仲文邀请,再次考察九重崖:“史恳余同游九重崖,横狮林、旃擅而西,宿罗汉壁,明日同一登绝顶作别。余从之。遂由悉檀东上坡,半里,过天池静室,六里而过河南止足师静室。”他们来到德充静室:“此室当九重崖之中,为九重崖最高处,室乃新构洁,其后危岩之半,有洞中悬,可缘木而上。余昔闻之,不意追随,首及于此。余仰眺丛木森霄,其上似有洞门仿佛。”

史君因累爬不动了,徐霞客则“蹑险以登”。虽然没有路,且身体欠佳,但徐霞客依然艰难前行:“既抵岩下,见一木倚崖直立,少斫级痕以受趾,遂揉木升崖。凡数悬其级,始及木端,而石级亦如之,皆危甚。”攀爬的艰难程度,在《徐霞客游记》中的记述让人们身临其境:“足之力半寄于手,手之力亦半无所寄,所谓凭虚御风,而实凭无所凭,御无所御也。” 这是目前留下的《徐霞客游记》最后一次记录九重崖,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献。


九重崖
鸡足山在元明时期称九曲山、九重岩、九曲岩。《元混一方舆胜览》大理路记载:“九曲山,峰峦攒簇,状如莲花,盘曲九折,在洱河东北。”《寰宇通志》载:“九曲山,在西洱河东北百余里,盘折九曲而上,顶有石门,高不可入。”《明一统志》载:“九曲山,在洱河东百余里,翠岳攒簇,状若莲花,九盘而上,又名九重岩。上有石洞,人莫能通。”《明史·地理志》宾川州记载:“西有鸡足山,一名九曲岩。”


宾川县县志办《鸡足山志》记载:九重崖在花石山东部,从罗汉壁而来,岭冈东行,至此回掉西顾,冈负崖,崖负冈,层层叠叠,横开四里,尤为奇险,山巅如翠屏横列,自上而下,林木茂密,尤多细竹小笋,路径萦逶,十步一折,盘肠数十曲,北转峡口,苔径狭窄,攀木援萝,西北上九回,乃达岩巅,岭阔丈余,起伏逶曲,烟岚缭绕,巨石横亘,古树欹立,危崖高耸,岩连九叠,故名九重崖。"山中胜景独此隐僻"(范《志》)。有著名的"重崖返照"奇观。


重崖返照
鸡足山佛教协会翻印《鸡足山志》记载:重崖返照高奣映称之为“岩日流丹”。九重崖位于鸡足山东部文笔山后,似岩石重重叠叠,奇伟瑰怪,每当夕阳西下,阳光返照,千霞助彩,红紫万状,在罗汉壁与九重崖间,石壁尽红,万树都为之改色,犹如赤城一般,为山中奇景。日暮,天柱峰挡住斜阳,四周山林寺院已渐呈暝黛,九重崖却披着余晖,色彩灿烂,令人有“霞光万道明天壁,何须惆怅近黄昏”之感。在尊胜塔院、祝圣寺一带均可饱览。


大错和尚《九重岩记》
九重岩高五里,横开四里。从片云居后,上集贤山路之中也。自下及上树木成林而尤多细竹小笋,路径萦逶,十步一折,盘肠数十曲,始至纯白室,由室东上梯石百步,过山月扉旧址,石垣石扉石池石灶存焉。此处林木愈深,竹篠愈密,蔽云暗日,清冷幽邃,苔径险狭,仅可容足,倚杖而行,莫敢下视,而微涓细流,前后齐发、清响相答,如奏管弦,洞穴石隙,兰蕙生焉。籍草而坐,清风骤至,煽动岩根,泉石俱馥,觅路前进,穿林披葛,上高岩、北转峡口,攀木援萝,西北上九回,乃达岩巅,岭阔丈余,起伏委折,烟岚缭绕,巨石横亘,古树欹立,岩连九叠,故有九重之名焉,岩上、踞坐,俯视遍山,诸梵刹庵院,一一可数,其间峰岭岩嶂,俱如蚁垤培楼,趋赴其下,岩右有峰,顶平可一亩,四周丈尺合一,石级皱皱斑剥,厥状类鼓,其旁杂树森翳,所谓石鼓峰,岩壁最险、下临千仞,而其上则大道平直,径通四观峰顶,从下仰盼,则绝壁危峰,隐天碍日,岂复知上之仍有路哉。



狮子崖 袁蕊/摄

点头峰
图文/ 杨宏毅
资料来自《霞客游踪》,部分图片为视频截图,向作者致谢!
编辑/ 杨宏毅
责编/ 李 丹
审稿/ 安建雄
终审/ 杨凤云 吴洪彪
协办:宾川县徐霞客研究会
鸡足山旅游投资公司营销中心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