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川时讯•文化周刊】三进清华洞
•杨宏毅•
兔年“五一”,借着小长假的契机,家人们相约陪伴年迈的父母,游览祥云清华洞。父亲年过80,舟车劳顿的长途旅游已经不适合了,游览祥云清华洞倒也不失为上好的选择。看着父母高兴的神色,趁着晴好的天空,我们一大家子沿着宾南高速出发。
说实在的,游览清华洞我是有顾忌的,因为30多年前,年轻气盛的我们曾经到过清华洞,那是1988年初夏,在祥云县城培训学习的一伙年轻人相邀去爬清华洞。选择周末,大家准备了手电筒和零食,就向清华洞进发。我们沿当时到下关、弥渡的老公路,在路旁杂草丛生的半坡石岩上找到了几个洞,阴暗潮湿,黑咕隆咚中惊起了一些蝙蝠,手电筒在偌大的洞中已经没有什么优势,隐隐约约中看得到一些嶙峋怪石。由于对石洞的历史没有什么了解,加上不知道精确位置,石洞也没有对外开放,记忆中那破败的场景,感觉没有什么看头,大家扫兴而归,以至于30多年来没有再打起游览清华洞的兴趣。清华洞,除了阴森恐怖,没有更多的记忆。
思绪还在30多年前的时空徘徊,得益于现代交通的便捷,我们的车已经出了祥云北收费站。面对繁华的小县城,我们只有把路交给导航。不到20分钟,导航告诉我们祥云清华洞景区到了。公路边一座六层高的古式城楼建筑,三层楼高的城门洞上方写着“清华古洞”四个大字。穿过雄伟的景区大门,正不知所措,前面传来了欢快的音乐声。循声而去,景区正在开展“五一”黄金周文艺演出,向礼仪小姐询问,其中一位小妹妹主动将我们带到了售票处。老人免票,我们按照指路牌来到了洞口。
环顾四周,楼房林立,各种配套设施完善规整。走进门楼,整个清华洞洞口完整的展现在眼前,“清华洞天”“坐卧烟云”“别有洞天”......古代名家们的摩崖石刻琳琅满目,气宇轩昂,根本找不到30多年前“爬清华洞”的影子。景区简介介绍:清华古洞,是祥云的一个自然溶洞,位于祥云县城西南,从县城出发往西南走约三公里,素有“滇西第一洞”之称。此洞清幽,为极乐胜地,故名“清华”。李元阳、郭松年等历代官宦、墨客多次游此,著名书法家赵朴初等人留下摩崖题刻。
据《徐霞客游记》载,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两次探访清华古洞。公元1638年腊月十九日,徐霞客下水目山,从青海湖过狗村铺到了清华洞“其处北向洱海卫城八里,西向白崖城站四十里。余从西路四里观清华洞。洞北有路西过岭,此白崖道;洞南有坞南过脊,此灭渡道。余出洞,循西山仍北行,六里,入卫城南门。(《徐霞客游记校注》1006页)”这一次徐霞客冒着雨雪下水目山,一路泥泞来到清华古洞,对着高阔的洞口十分感叹,遂想入洞探访。可惜,洞口的水太大,很难深入,徐霞客留下“滇西第一洞”的题词后离开清华洞,没有作过细记述。公元1639年八月二十日,徐霞客第二次到祥云,过饭店村,再次游览清华洞并作了详细记述:“倚西山东向。再入之,其内黄潦盈潴,及于洞口。余去年腊月十九日,当雨后,洞底虽泞,而水不外盈,可以深入;兹方苦旱,而水当洞门,即外台亦不能及,其内门俱垂垂浸水中,止北穿一隙,其上亦透重光,不如内顶之崇深也。稍转而北,其上窦即黑暗而穷,其下门俱为水没,无从入中洞也。此洞昔以无炬不能深人,然犹践泞数十丈,披其中透顶之扃,兹以涨望门而止,不知他日归途经此,得穷其蕴藏否也?(《徐霞客游记校注》1327页)”这次徐霞客在游历了鸡足山等地后,心中依然牵挂清华古洞,于是又绕道来到清华洞,再次进行了探洞考察,详细记述。
清华洞洞口东北向,古色斑驳,深约二十米,宽约八十余米,高三十余米。清华洞分前后二洞,前阔后窄,深邃莫穷。1961年,清华洞内发现大量石器古物,出土文物有红烧土、炭屑、陶片,还有石锛、长条形石刀、陶纺轮等新石器。大量石器文物,证明约三千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清华洞生存繁衍,他们用简单而又原始粗糙的生产工具寻求生存,创造了滇西人类的文明史。
稍事休息后我们领着老父母向洞口拾级而下,前方一道石门上悬挂着“清华古洞”篆刻牌匾,脚下的石台阶中间镶嵌着“滇西第一洞”大理石刻。走进石门,眼前是一个一直向前延伸的石洞,前宽后窄,下方是水池。顺着左边平缓的围栏游道前行,整个洞中精心布置的七彩灯光绚烂多姿,洞体高旷幽深,峭壁危崖,空险异常,怪石、清水、深洞交错交融,老父亲一直赞叹“比阿庐古洞还好逛!”
走过环水围栏,前方就是“古洞氧疗”,一个巨大的大石厅灯光变成了橘黄色,空气湿润凉爽。环顾整个石厅,顶上的石花、石笋,宛若天然的吊灯,地下的石蘑就是天然的座椅。再往前,通过一个只能容一人的通道,前方又是一个小洞,灯光变成了斑马色,眼花缭乱。边走边看,洞连洞、洞套洞,一直走到目前已经开发的末端,正好父母有点累,我们慢慢原路返回,没有游完的石洞只好留在下回。
转眼又到国庆长假,小孙子闹着要出去玩,正愁人满为患的假期无处可去,孙子说就要去看“孙悟空的洞”。也是,“五一”祥云清华洞未尽游兴,回来“补”了一下课,原来我们没有游到前洞,自然没有了解到唐僧西天取经孙猴子用金箍棒捅的“碟大天”,就承诺给孙子带他去看“孙悟空的山洞”。那就兑现诺言,于是稍作准备后再次直奔清华洞。
熟门熟路,刚进“清华古洞”大门,“探秘清华洞·品味云南源”中秋国庆文化旅游系列活动正在祥云清华洞景区举行。顾不得观赏节目,买了点特色小吃,我们就从左边的前洞进入。前洞石宫,幽深空灵,气势恢弘,可容千人。洞内时窄时宽,我们时而躬身而行,时而侧身而过,脚下绿苔层叠,微显湿滑。洞内石笋、石柱、石花、石台天工自成,钟乳垂挂,悬崖滴乳,怪石嶙峋,观之如风卷残云,玲珑诡异。
不大一会儿,就来到一个空旷的大石厅,目测深、宽约30余米,高10余米,洞内顶部有一处石窍通光,名“碟大天”。孙子仰头观望,一个劲问我孙悟空是如何捅这个通天大洞的。现学现卖,我给他讲了这个传说:相传是唐僧师徒从西天取经回来,乘船途经祥云境内的青海湖时,经书被湖中鲤鱼精掀翻,怆然落水,经书尽湿。孙悟空怒不可遏,高举金箍棒痛打鲤鱼精,鲤鱼精招架不住,逃进清华洞中,孙悟空从山顶上方一棒戳下,洞顶上立即留下了碟子大一个圆孔,“碟大天”由此得名。在洞中仰头一看,洞顶有一个碟子般大小的小孔,漏下光线来,和《西游记》传说中的情形十分契合。
离开石厅前行,洞顶的钟乳石顶端不时有水滴往下落,拐过几道弯之后,进入一段峡谷,其间山岩耸峙,越往深处走,越是奇妙,只见洞内到处是石乳、石花。我们边走边观赏,各种各样的石钟乳形态万千,奇形怪状。孙儿们最高兴的还是蘑菇石,满地的蘑菇石与钟乳石相映成趣。穿过大大小小的洞,有的地方很高很宽,能同时容纳很多人;有的地方却很矮很窄,仅仅够一个人通过,高大一点的人必须低着头,不然会碰到头顶的钟乳石,仿佛进入了一个陈列着无数艺术珍品的宫殿,而这个伟大的艺术家就是大自然,它的鬼斧神工无人能及。
再往前又到了上次游过的后洞。这里水池水面有很多荷花型的彩灯,灯光从不同角度照射着,光怪陆离的钟乳石倒映水中,让人感觉如临万丈深渊,给古洞平添了许多迷人秀色和神秘色彩。
不知不觉间,已经来到了古洞出口处,走下“滇西第一洞”大理石刻台阶,抬头一望,又见到了蓝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一种恍若隔世之感悠然而生,一门之隔,判若两个世界,虽然我们进入洞内还不到半天,却仿佛已过了半个世纪。
坐在洞口的石凳子上,再看洞口上方崖壁上的石刻,题刻凹凸有致,高低错落,古意盎然。这些题刻有题名、题记、诗文等,字体、风格、体势各异,虽经几百年风雨,但斧凿刀雕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辨。题刻大都是明代以来官宦和文人所作,至今留存有24方,它们仿佛是时光的手指在古老石壁上的化石印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三进清华洞,终于完成了对古洞的游览,趁着美好的天气,再游祥云城,甩特色驴肉。
图文/杨宏毅
编辑/杨宏毅
审稿/张进
终审/杨凤云
投稿邮箱/bcrmtzx@163.com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