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川时讯•文化周刊】 月夜驻足洗心桥

•杨树荣•
鸡足山下沙址河上的洗心桥,闻名遐迩,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观风赏景。人们漫步在雕梁画栋、飞阁流丹的洗心桥畔,早迎朝霞,午仰鸡足,晚送夕阳,夜读明月,别有一番情趣。
深秋的一个明月之夜,作为本地人的我驻足洗心桥畔。站在洗心桥上,向着东方眺望,月亮早已从东山上升了起来,羞达达的躲在薄云后面,仿佛还依恋着与云层的悄言蜜语。渐渐的,随着附近村舍灯火的亮起,随着天上星星的闪耀,云朵也好像不好意思地慢慢离开了月亮,让一枚金黄色的月亮高高的挂在天上,将明晃晃的月光洒下大地。高山、小河、树林、村庄沉浸在濛濛的夜色之中,洗心桥也变得更加美丽动人了。
早在380多年前,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曾两次考察过洗心桥,他在游记中写到:“溪有小桥跨其上,过桥北,骑夫东转北上而向沙址,余西向溯溪,欲寻所谓河子孔者。……始知沙址小桥乃捷径,而此桥即洗心桥也。”又“……渡溪,是为洗心桥,鸡山南峡之水,西自桃花箐,南自盒子孔出者,皆由此而东出峡,东南由炼洞、牛井而合于宾川者也。”其实,原来的洗心桥在清朝末年被水冲毁,现在的洗心桥是1999年建立鸡足山镇时原址上重建的。 关于为什么叫洗心桥呢?传说古时有八个大盗,做尽邪恶坏事,迦叶尊者为了拯救他们,将其降伏携至石桥上,对每个人都进行了教化,并施法洗心,让其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人们便把这座桥称为洗心桥。
洗心桥下流经的是鸡足山和盒子孔下来的水。沙址河仿佛一条弯弯的玉带,春夏秋冬,水声如歌,将沙址坝点缀得无比美丽。在月光的洒落下,我目视着桥下平静水面里的月亮和光茫,心中梦幻般联想到了许多。
洗心桥位置旁曾经有水碾房水磨房,据村里的老人讲始建于民国初期。我记忆中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碾房和磨房都很热闹,附近十里八村的人都会来这里碾来磨面。碾房由一大栋瓦房组成,磨房由两间耳房组成,加上土榨油房、厩房和大门,围成了一个完整的大院。记得有一个晚上我跟着母亲去磨面,那也是一个有明月的夜晚。月亮高高挂在碾房的上空,月光洒在碾房上,洒在碾房的大院,恰好有几个伙伴也跟着大人们去碾米磨面。我和小伙伴们在碾房里转来转去,不一会儿,头上脸上衣服上都沾满了面灰,跑到被月光照得亮晃晃的大院里闲玩,相互看看都长了白头发白眉毛的对方,便大声笑起来。爽朗的笑声,伴随着碾米磨面的声响和水的歌唱,融汇在浓浓的月夜中,至今记忆犹新,要是洗心桥旁的碾房和磨房保存下来,那将会是又一幅美不胜收的家乡画卷。后来我们还硬是请守碾房的老人讲月亮里嫦娥的故事,于是从那时候起,我心里就一直想着月亮里面是生活着人的。
洗心桥下的沙址河有着我梦的影子。在洗心桥旁的河弯上,有一块大石头,被乡亲们称为大石头处。那是一个风景很好的地方。南面是大石头和高高密密的水冬瓜树,中间是河里清清的缓缓的流水,北面是一层层梯田。大石头处是我童年少年的乐园。一到夏天,我和小伙伴在放学之后就去那里玩水,开心无比,留下了多少趣事和美好的记忆。也是在沙址河畔,我曾经带着学生到板栗园教学,教学生观察事物写作文,教学生唱歌跳舞,看着学生们开心快乐的样子,我也是相当的舒心愉快。特别难忘的是,在学校上晚自习时,有月亮的晚上,我还带学生们到教室外观察月亮写日记,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如今,几十年过去,学生们早已成家立业,为人父母,有的已经当上了爷爷奶奶,就如《月亮走,我也走》,岁月无声,慢慢流逝,令人感叹。
驻足洗心桥畔,迎着温柔的风,看着柔情的月亮,看着五彩斑斓的灯光,月光下的洗心桥犹如梦幻中的海市蜃楼,犹如传说中天上的月宫,给人一种美好的无限想像。月亮慢慢移行,洗心桥和净水瓶拉下了浅浅的柔柔的影子。北面,近处的鸡足山镇区,灯火阑珊,远处的鸡足山峰被月亮披上了美丽的轻纱,金顶寺楞严塔的灯火忽明忽暗,仿佛邀约着天上的月亮和星星,脉脉含情。南面的老太山巍巍而立,慈祥温和,仿佛与洗心桥相依为伴。白天热闹忙碌的小摊点,早已收摊走人,来来往往的车辆也越来越少,洗心桥的夜静了下来,只有天空中的明月还在继续前行。
作者/杨树荣
编辑/杨宏毅
责编/杨宏毅
审稿/张进
终审/杨凤云
投稿邮箱/bcrmtzx@163.com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