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川时讯•文化周刊】想去石羊
•杨宏毅•
想去石羊古镇。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心愿,实现它,居然用了50年的时间。
大姚石羊古镇就在我的老家宾川拉乌彝乡的反背面,从大的方面讲,就是一山之隔。记得我8岁多的时候,父亲和爷爷到石羊古镇挑食盐回来腌制火腿,在两个坨盐(石羊盐做成约25斤的桶状柱形盐坨)的扁担头,总会挂着叫“状元饼”的美食和糖果,那时物资匮乏,在我的老家很难吃到这些零食和糖果,所以就想着跟父亲和爷爷一起到石羊去饱食一顿零食和美食。可每次父亲都说路途太遥远了,你根本走不到。想想也是,每次父亲和爷爷都是早晨五六点就出发,然后到晚上十点后才能回到老家。
拉乌与三岔河交界群山
在我十四五岁的时候,老家拉乌开始种植烤烟。收烟的季节都谣传大姚三岔河、石羊收购价格更高,所以妈妈婶婶们都会趁天不亮,打着手电偷偷的背上烟叶,绕过检查站到大姚三岔河、石羊去卖。那时我仍然还是想去石羊,可还是因为年龄小、路途远,大人不让去没有去成。1982年高中毕业的时候,几位同学听说石羊“孔夫子”比较“灵”邀约去石羊孔庙拜祭,领略那里的古文化,以期高考能考出好成绩。可由于恰巧遇上重感冒,所以也没有去成。
参加工作40多年来,游览过很多地方,可时不时的总会想起要到大姚石羊看一看走一走。但总是因为工作忙等因素未能成行。拉乌新田到大姚三岔河公路修通以后,几次有机会驱车到三岔河和石羊,但由于时间紧张还是未能成行。2023兔年国庆中秋,恰遇8天长假,又逢侄女报考事业单位人员前夕,一大家子人终于相邀前往大姚石羊古镇,祭拜孔庙孔子,感悟儒学文化,了解石羊古盐的历史,完成50年来的心愿。
祥云米甸坝子
前往三岔河石羊,我们没有走拉乌新田,而是选择了祥(云)(大)姚二级公路。一大早,我们从宾南高速出发,在浑水海立交转楚大新高速,从禾甸收费站出,转祥姚二级公路,开始大姚石羊旅行。祥(云)(大)姚二级公路从米甸坝子尾端出,顺尊麻箐河蜿蜒而下,大约50多分钟,远远看见深山峡谷中隐藏着一个小镇,导航告诉我们,它就是三岔河镇。
三岔河大桥
三岔河因有渔泡江、石羊河、尊麻箐河交汇于此而得名,1951年属盐丰县三岔河乡,2013年2月撤销三岔河乡,设三岔河镇。三岔河镇地处大姚县西南部,东南与石羊镇相连,西南与大理州祥云县米甸镇相邻,西与大理州宾川县拉乌彝族乡接壤,南高北低,沟壑纵横交错,地形为峡谷地貌类型,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由于峡谷地窄,不好停车,我们转沿石羊河边驾车行走边观赏沿路风景,大约20公里,狭窄的山谷渐渐开阔,转过谷口,眼前的石羊河两岸被装点得古色古香,印有古体的“盐”字和“千年盐都 祭孔圣地”的深红彩旗与巨大的茅草晒盐蓬在青山绿水间格外显眼。
我们顺路停好车,急忙奔向富有特色的晒盐蓬,想一睹盐的历史遗存,门口的工作人员告知:必须要有孔庙的门票才可以进晒盐蓬参观。我们解释想顺路一直参观游览,孔庙一定会去,而且必去。工作人员说这是规定,必须有孔庙门票!因不知道孔庙与晒盐蓬的距离,一行人心中十分不爽,但又无奈,只好一路打听前往孔庙。好在距离不远,大约也就是500多米就到了孔庙广场。远观石羊孔庙规模和位置,为这个山坳中的儒学文化历史和传承感到震撼,刚才的晒盐蓬纠结才抛到脑后。
赶紧买票,急匆匆进了孔庙大门。孔庙位于象岭山脚,始建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万历37年(公元1609年)重建。其建筑风格是按中国古代宫殿衙署的庭院形式布局,讲究纵横轴线、突出主体建筑,即中轴线上布置主体建筑,附属建筑置于两侧,形成一个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孔庙以大成殿(供奉孔子铜像)为主体,与大成殿同一横轴线上,左有朱子阁(供奉朱熹塑像),右为仓圣宫(供奉仓颉塑像);大成殿正南面为大成门,两者之间有纵横平行相交的东、西两庑(供奉孔子的学生七十二贤人塑像),形成古式四合院;大成门正前方为棂星门,它是整个孔庙的正大门,大成门与棂星门之间两侧是名宦祠和乡贤祠,也形成了一个玲珑精密的四合院。
整个建筑群古朴典雅,纵横交错,金碧辉煌。长期以来,到这里拜谒先圣孔子的学子们络绎不绝。置身其中,深深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资料介绍,追溯石羊历史渊源,始于汉,属越巂郡。唐初置泸南县,后更名为盐泉县,属姚州都督府统辖,天宝以后,设于南诏,元初设提举司,属姚州统辖,明属姚州军民府,清康熙45年改名为直隶提举司,仍属姚州统辖,直至清末。民国元年(1912年),始设盐丰县。1958年,盐丰县区域合并入大姚县,今为县辖镇。
侄女专注祭拜圣人,我自然忙着了却50多年的心愿,仔细了解孔庙的历史和传统。孔庙周围美丽的风景,比如天台高眺、文殊夕照、宝岫朝烟、香河夜月、象岭燕方、柳暗春波、西谷早梅、鹿洞天清等,让我们沉浸在对圣贤礼教的思索的同时,也享受了自然带给人们的美好感受。
石羊古镇现存的文物古迹众多,是云南省首批命名的三个历史文化名镇、60个旅游小镇、楚雄州4个特色旅游小镇之一,是著名的“滇国盐都,祭孔圣地”。儒家文化、盐文化、历史文化、彝族文化、佛教文化构成石羊古镇的特色旅游文化。
在石羊,牵挂的还有古盐。手里有票,自然进入了晒盐蓬和石羊盐博物馆。石羊历史上因盐而兴,西汉时期就已经生产食盐,所产食盐色白如雪,品味纯正,是云南省主要的盐产地之一,最兴盛时盐产量占云南全省的40%以上,白井盐造就了石羊的繁荣和发展。
石羊2000多年的制盐史积淀下了厚重的盐文化,现还保存有西汉时的古盐井及完整的制盐工艺。石羊盐博物馆展示了西汉时期的古盐井——庆丰井、石羊制盐史、宋朝、清朝石羊盐运图、石羊三大盐官、古代制盐图、石羊清《滇南盐法图》、石羊古盐道、石羊鼎盛时的盛况、石羊古民居、石羊五井、清朝时期石羊井区图等。
自汉以后,历朝历代,对白盐井都相当的重视,都设有盐官。到元朝设榷税官,并开始设盐课提举司。清康熙年间又改提举为直隶。历朝历代盐官的设置,职在督煎、督销、督课。更为重要的是督课,盐的产量增加、销量增加,上缴税课额自然增多,历代盐官的“三督”,总的目的在于更多的提取“课银”。
在宾川拉乌还有这样的传说。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拉乌来凤溪彭氏家族中的彭森林夫妇共生七个儿子,夫妻俩就带着他们由近到远过着游牧生活。有一天,一百多只羊在寻食中脱离主群不知去向,兄弟们分组四处寻找,三天后在石羊河边大箐中找到了失散的羊群,把它们赶回入群,可是没隔几天,上次脱群的羊又不见了。兄弟们又到前次找到羊的那个大箐里寻找,就看见失群的那些羊正在那里舔食从岩缝中流出来的水,旁边还有不少羊粪,看来它们几天都在这里过夜。兄弟们走到岩边用指头蘸一点水放在嘴里才知那里出盐水。兄弟们回到原来的住处,父子共商把所有的羊赶到那里,安营扎寨种菜种粮食开始生产食盐。盐的发现是由羊带路引出来的,彭家父子就用石头雕琢成一只羊的塑像供在煮盐处为“盐神”,并且也就把那个地方取名为“石羊”。
石羊在两千多年盐业发展史中,清康、雍、乾时期,是鼎盛时期,也是大展辉煌的时期。
古镇内的古建筑保存完好,包括许多明清时期的民居、庙宇、祠堂等,古镇内还有许多古街巷和古码头,这些地方保留了传统的街巷格局和商业文化,是了解古镇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场所。
宾川拉乌与大姚接壤的三岔河、三台、铁锁、石羊等山区生产核桃,质优量大,是云南核桃主产区之一。听说大姚县城建有云南最大的“核桃博物馆”,我们慕名前往大姚县城,去感受另一种文化。
图文/杨宏毅
编辑/杨宏毅
审稿/张进
终审/杨凤云
投稿邮箱/bcrmtzx@163.com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