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川时讯•文化周刊】远山有个接沟村


远山有个接沟村
                  •杨树荣•


接沟是位于鸡足山东麓的一个白族小村子,隶属于宾川县鸡足山镇大坝子村委会,早在雍正《宾川州志》上就有了接沟村名。初夏的日子,我们游走在诗情画意的接沟村。还没有到村,我们就看见一块块绿油油的葡萄地,一片片绿茵茵的树木,环绕着一栋栋青瓦白墙的民房,依山就势而错落有致,在鸡足山东支山脉的高山之腰,呈现出一幅有山有水、有田有地、有树有房而风景秀丽的画面来。走进村里,走在平坦整洁的村道上,漫步在绿荫如盖的古树下,停留在茂盛生长的竹林旁,徜徉在鸡鸣犬吠而不见人影的村子里,我慢慢品读着多姿多彩的接沟村。

接沟村,原名捷沟村,虽然不知其中原由,但是知晓当地人解释接沟的意思,是这个村子下面的大塘子、沙坪、鸡坪关等村,为了生产灌溉用水,接着接沟村下面的水沟挖一条水沟,后来人们就称这个村为接沟村。接沟村现有33户150人,自古以来,村里的人们都以勤劳而著称,白天大家都到田地里干活去了。这话是今年70多岁的杨继良在他家告诉我的。杨继良是村里的能人,也是这方水土的名人,他识文化懂医术,可谓知书达理、德高望重。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大理卫校毕业后,服务十里八乡的村民,从事乡村医疗事业40多年。在他的影响下,女儿成了医生,接了他的班,儿子成为教师,为乡村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杨继良家的院子,是典型的白族民居建筑。主房三间带两头楼阁坐北向南,椅靠后山。东西两边各有耳房,大门开在东耳房。南边有照壁,照壁外是一排高矮不一、疏密有间的果树,照壁内墙下是栽种着五颜六色鲜花的花台,将本来洁净的院子点缀得更加漂亮了。

接沟村曾经是鸡足山朝山古道上的驿站。过去,由于交通不便,朝山都是靠步行的。从宁蒗、丽江以及金沙江畔鹤庆、宾川的朝山人,多数就是经过接沟村上鸡足山的。每年春节前后,小小的村子都会热闹一段时间。上山的游客,有借宿的,有问路的,有买吃的,有歇气的,一时间把大路边的几户人家挤得热热闹闹的。兴盛之时,村中的路段自然形成了一条古朴而热闹的小街,成为鸡足山东麓一道特别的风景。

接沟村曾经是烧制鸡足山建设用砖的地方。接沟村与鸡足山距离较近。为了方便人背马驮建筑材料,历史上接沟村曾经有过10多个砖窑,专门烧制鸡足山寺院建设用砖。虽然砖窑建设初期不详,但是如果塔盘寺尊胜塔的用砖是接沟村烧制的话,那么也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杨继良说,接沟村烧制的是青砖,很大,很厚,很坚固。民国时期,修建金顶寺的楞严塔时,用的就是这种砖。接沟有的村民参与背过砖,女工一个人一次只能背两块砖。现在,村里仍然保留下来两个砖窑,只是年久失修不用了,杂草丛生的砖窑,静静的躺在灿烂的阳光下,躺在蓝天白云下,微风吹过,杂草摇摆,仿佛向人们诉说着接沟村悠悠岁月的过往。

接沟村还是有历史故事的地方。杨继良领我们到村子东面,指着不远处的小山坡说,那里就是曾经安埋过红军遗体的地方,一直被人们称为“红军坟”。那是1936年4月红军长征过宾川时候的事了。红军经过鸡坪关时,有一位红军战士生病没有赶上主力部队,负责招呼护送的两位红军将他背到接沟的杨育家借宿,但是由于病人病情很严重,当晚就在杨育家去世,两位红军出钱向本村杨正兴家买了棺材,当晚装棺。因两位红军急需赶路追上主力部队,所以他们就把安埋红军遗体的事托付给接沟村的人。第二天,全村人把去世的红军抬到村子旁边的山坡上,按照白族习俗进行了安葬。人们就将这个地方叫做“红军坟”。时间过了20多年后,县里有关部门的人员到接沟村,将红军的遗骸迁到了杨公箐烈士陵园,但是人们还是依然把那地方叫做“红军坟”。红军的革命形象留在人民心中,红军的长征精神永放光芒。

如今的接沟村,到处呈现着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绿水青山,金山银山。房在树中,村在景中,人在画中。勤劳的接沟村人,围绕着葡萄、柑桔、苹果等水果产业和玉米等粮食作物,苦干实干抓增产增收,有的农户还办起了收入可观的养殖业,有的农户依托鸡足山水的优势建起了酿酒作坊,全村人致力于乡村振兴,创造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作者/杨树荣

编辑/杨宏毅

责编/杨宏毅

审稿/张 进

终审/杨凤云

投稿邮箱/bcrmt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