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聚“少年家”:文脉传薪火 艺安护成长——支那乡暑期活动绘就成长画卷
2025年暑期,支那乡依托各村“青少年儿童之家”,聚焦中小学生、留守儿童及青壮年群体,开展系列特色活动。从民族文化传承、安全教育与法治宣传,到艺术修养与综合能力提升等方面,为孩子们的暑期生活添彩赋能,助力健康成长。
各村“青少年儿童之家”成了民族文化传承的温暖阵地。石分村、崩董村深耕景颇族载瓦文教学,荣英约等老师耐心授课,指尖握着孩子的手一笔一划书写民族文字,墨香里藏着民族文化的温度;支那村围绕德宏傣族文化搭起课堂,本地文化传承人用“故事串”讲透文化根基,从民族起源的古老传说到英雄人物的热血事迹,把文化自信的种子悄悄种进孩子心田。孩子们背民族歌谣、写民族文字的模样,让村民感慨:“这些课程让孩子懂了本民族的根,咱民族文化传承后继有人啦!”芦山村、支东村傈僳族三弦声同样悠扬,独特的民族韵律在活动室流转,让传统文化在指尖传承中焕发生机。
安全教育如影随形,为成长筑牢屏障。“安全课堂”系统铺开了日常防护网,从厨房用火到户外避险,知识讲解细致入微。支那村针对性开展交通安全、居家安全及防溺水知识宣传,并配套开设未成年人法律小课堂、婚恋矛盾预防讲座。乡、村领导干部走进各村寨,坐在中小学生及留守儿童身边拉家常式讲假期安全:“插座不能碰水”“不认识的菌子不能吃”“遇到矛盾找大人”,通俗易懂的叮咛让安全知识钻进孩子的心里。
“青少年儿童之家”的艺术课堂,藏着成长的欢声笑语。各村的美术、歌舞、书法课上,孩子们在老师指导下挥毫泼墨、放声歌唱,审美与才艺同步提升。支那村的孩子们跟着老师学唱迎宾祝酒歌,学跳嘎伴光舞等。最让人期待的是非遗“光邦鼓舞”,授课教师先细细讲述光邦鼓的由来与故事,再手把手教起击鼓技巧:沉肩、挥臂、落槌。孩子们的鼓点从生疏的“咚咚”声,渐渐变得沉稳有力、快慢交替,舞步从腼腆的小碎步,到踩着鼓点大胆跨步,孩子们额头渗着汗,眼里闪着光。参加活动的留守儿童笑着说:“原来咱民族音乐舞蹈这么美,光邦鼓敲起来特别神气,现在在大家面前表演一点都不紧张了!”
此外,“青少年儿童之家”还贴心设置作业辅导、军训等课程,此次暑期活动,以文化为魂、安全为基、艺术为翼,依托各村“青少年儿童之家”精准赋能青少年及留守儿童成长。今后,支那乡将利用假期持续开展好此类活动,让民族文化在传承中绽放光彩,让安全守护始终相伴,让综合素质培育落地生根,共同书写支那乡青少年与留守儿童成长的美好篇章。
记者:陈浩艳
供稿:支那乡人民政府 明小芹 刘桑后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