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宾川】宾川文化面孔——杜家元

本文图片由杜家元老师提供


杜家元:半生笔墨,书写家乡的山川与烟火


文/杨秀萍

在宾川的文学版图上,有一个名字始终与土地、山川、乡愁紧密相连,他把宾川的风土人情、烟火日常,写到了全国的报刊杂志,写成了宾川文化版图上一道鲜明的印记。他,就是宾川县作家协会首任主席杜家元,一个从金牛镇大银甸走出来的乡土作家。 

杜家元出生在宾川县金牛镇大银甸(今石板箐)。这里的山川草木、牛羊牧歌,构成了他童年的底色。放牛、放猪、割草、砍柴,泥水与汗水浸透的岁月里,他过早地体会到了生活的沉重,也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

16岁那年,一位师范《文选和写作》授课老师的影响,一位同学提供的一份《诗歌报》和几本诗集,加上自己选购的《古华获奖小说集》、川端康成的小说《古都》《雪国》《千只鹤》等,让这个少年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白天,他在田间劳作,在生活里奔波,在学业里挥汗;夜晚,昏暗的灯光下,一张纸、一支笔,就成了他的“精神乐园”。阅读、思考、练笔,这些在别人看来枯燥的事,他却乐此不疲,从青涩的句子到渐趋成熟的篇章,这份对文学的热爱,一坚持就是几十年,至今未辍。

1985年,是杜家元创作生涯的“起步年”。这一年,他的作品首次见诸报端《未来园丁》(大理师范校报) 一方小小的“豆腐块”,像一束光,点亮了他的创作之路。

从此,他的笔就像打开了闸门的泉水,源源不断地涌出灵感。省内外的报刊上,渐渐频繁出现“杜家元”这个名字:《南国诗报》《文学之友》(《鸭绿江》文学函授版)上,有他饱含情感的诗歌;《大理文化》《大理日报》等本土媒体上,有他记录家乡变化的散文;就连《人民文学》《精神文明报》《云南政协报》这样有全国影响力的平台,也出现了他的作品。

在诗歌领域,他的作品尤为亮眼:1989年4月,《龙形》获《芒种》文学月刊“全国万家诗会希望奖”;1994年9月,《扭曲的形体》获《鸭绿江》文学月刊社“全国鸭绿江文学函学员优秀作品奖”;2005年10月,《美丽的核桃之乡》获《人民文学》“走进中国核桃之乡-漾濞”优秀作品奖;2011年5月,《苍山》更是拿下首届“魅力大理·精神家园”全国诗歌大赛三等奖。这些奖项,覆盖了全国、省级、州级多个层面,证明了他诗歌创作的实力。

除了诗歌,他在散文、小小说领域也颇有建树:1995年3月,小小说《清清的山泉》获《大理报》“1994年度文学副刊好作品奖”;2009年9月,散文《栖居小城》获大理州文联、大理日报社“惠丰杯”征文大赛优秀作品奖;同年11月,《电话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又获大理日报社“‘红塔杯’我与祖国同行”征文大赛二等奖。每一个奖项的背后,都是对他文字实力的肯定。多体裁开花的写作,不仅让他的创作之路越走越宽,也让更多人看到了宾川写作者的多元实力。

1985年发表第一篇作品至今,杜家元已累计发表诗歌、散文500余篇。这些文字背后,是他对文学近乎执拗的坚持,是他对生活的观察、对家乡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每一篇文字背后,都凝聚着他无数个挑灯写作的夜晚、行走宾川山水间的足迹和他对文字最执着的坚守。

2007年,对杜家元来说,是“身份转变”的一年。这一年7月,他接过宾川县文联秘书长的担子,这一扛就是17年,他凭借扎实的创作功底,加入了云南省作家协会,实现了从“本土写作者”到“省级会员”的跨越;8月,他牵头成立宾川县作家协会,并当选首届主席从此,他不再只是“一个人写作”,而是成了宾川文学园地的“耕耘者”。在这些岗位上,他不仅自己笔耕不辍,更用心扶持本土文学新人:组织文学交流活动、为新人作品提修改意见、推荐优秀作品到更高平台……在他的带动下,宾川的文学氛围越来越浓厚,越来越多的文学爱好者开始拿起笔,书写自己眼中的宾川。

杜家元的作品,不仅停留在报刊的纸页上,还以多种形式传了下来,他的多篇作品,被收录进各类重要文集,成为地域文化的“存档”:建国40周年献礼文集《宾川县优秀文艺作品选》、《大理州作家协会会员优秀作品选·诗歌卷/散文卷》、《新世纪大理散文精粹》、《大理建州60周年文学作品集》,甚至新修版《宾川县志》里,都能找到他的文字。这些文集,就像一个个“文化容器”,把他笔下的宾川故事,留给了未来,也让更多人通过他的文字,认识宾川、了解宾川。

值得一提的是,杜家元的创作领域并不局限于传统文学领域。他创作的10余首歌词,被作曲家谱曲后,由云南著名歌唱家演唱,还制作成音乐或拍摄成音乐电视MV,多次在省州县媒体播出,收获了广泛好评。这种“文学+音乐”的跨界尝试,让他的文字以更鲜活、更易懂“有声名片”方式走进大众视野,也为宾川文化的传播开辟了新路径。

如今,当年田埂上的少年已鬓染霜华,但他对文学的热爱、对家乡的情怀,依旧炽热。从16岁与文学相遇,到成为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宾川作协首届主席;从第一篇作品发表,到500多篇文字见诸报端;从纸页上的文字,到歌声里的旋律杜家元用半生时光,完成了从“田间少年”到“宾川文化面孔”的蜕变。

对于杜家元而言,文学早已不是简单的爱好,而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他用文字记录宾川文化脉络,用首届作协主席的当担推动宾川的文学发展,如同一位“耕耘者”,以笔为犁,在宾川的文化土地上默默耕耘,也收获了自己文学路上的满径芬芳。

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位低调的乡土作家将会继续带着对文学的热爱、对故乡的深情,在文字的世界里继续前行。而他笔下的那些宾川故事、大理风情,也将如同山间的清泉,滋养更多人的心灵,让宾川的文化魅力在岁月中愈发醇厚、绵长。

图片

作者/杨秀萍

编辑/杨宏毅

责编/李蓉

审稿/朱晓天

终审/杨凤云 张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