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宾川】一抹“法治红” “典”亮群众新生活

走进宾川县城美丽的越析广场,一道以“中国红”为底色的风景格外引人注目,仔细一看,原来是《宪法》和《民法典》为主题的宣传长廊。

“八五”普法规划启动以来,宾川县司法局高度重视,始终秉承把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空间利用上充分体现法治文化元素,推动法治文化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地方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融合发展的建设要求,结合宾川实际,在县城越析广场打造了分别以“宪法”和“民法典”为主题的法治文化广场,极大的方便了来广场休闲娱乐的群众学法用法的需求。

走进广场的东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九个大字赫然醒目,映衬着青翠欲滴的小叶榕,以红色为主色的版面设计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就是法治文化广场的主题版面之一:宪法展板。整个展板以“宪法”为主,主要囊括了宪法宣誓的内容,宪法的历次修改和“宪法日”的设立等内容。“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习近平总书记的题词让整个版面充满了信仰的力量。版面同时结合宾川建设“世界一流水果之乡”和“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农旅优势,将葡萄、柑橘和鸡足山的模型与宪法宣传展板相结合,充分体现法治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让人驻足学法的同时也感受到宾川的特色文化。

“宪法”主题牌后面的林荫小道上,树立着20块独立小展板,顺着小路向树林深处延伸,红色的板子配着绿色的树木,显得格外醒目又自成气派。“法治之路”的字样点明了小路的主题,没错,这就是一条感受着我们国家从1986年的“第一个五年普法规划”到现在的普法历程,顺着小路走,“一五普法、二五普法、三五普法...直到今天的八五普法”,每一个阶段的普法目标、任务要求、对象内容都用“移步换景”的方式呈现出来,让群众深切的感受到我们国家的普法历程和法治变迁,感受着“全民普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的一大创举”的成就,不断让群众树立法治意识,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广场的西面,是以“民法典”为主题的景观布置,“走进民法典时代”简明扼要的阐述了这一景区的法治主题。“民法典”主题牌充分把宾川“越析魂”的图腾与民法典宣传版面融为一体,一边是民法典“七大责编”内容的展示,一边是宾川图腾文化“越析魂”的融入,做到了法治文化与宾川地方文化、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让群众既学习了法律知识,又感受到了宾川独特的地方传统文化,达到了学习教育+感受熏陶的“双赢”成效。

“民法典”主题牌的后面也是郁郁葱葱的林荫步道,步道主题是“美好生活·民法典同行”,顾名思义,这条景观步道主要设置了“民法典学习的内容”,通过用“一问一答”和案例展示的形式向群众宣传民法典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和附则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和具体体现,尽量用“直白化、具体化、日常化”的方式向群众展示“民法典”内容,感受“民法典”与我们生活的息息相关,从而提高群众“学习法典、运用法典”的能力和水平。

漫步在民法典法治步道下,边走边看已经成为群众在这里活动的常态。“一圈走下来,还是学到不少知识呢!”一位老人家肯定的说道。民法典主题公园共设置了24块48个版面的内容,内容重点选取了老人赡养、婚姻家庭、合同、物权、小区物业管理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做到了用最简单的方式学习最全面的内容,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新时代法典”的魅力和保护。

越析法治文化广场是2016年我县新建的第一个法治文化广场,2022年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提升,前后共投入50余万元,建成了融宪法宣传、民法典宣传、中国古代法治文化和地方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层次的法治文化广场。整个广场的设置以红色的法治宣传牌配绿色的园林植被为主线,结合园林植被的高低和景观的变化,随景设置有法治景观雕塑、法治提醒牌、法治宣传栏等牌子100多块,用“人随景走,景随物换”的形式全面展示了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法治文化和法治成就,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


近年来,宾川县司法局紧紧立足县内群众对法治需求的所需、所盼,不断创新方式方法,运用多种形式宣传法治、展示法治、讲解法治,重点通过打造法治走廊、法治广场、法治公园、法治教育基地、法治图书角等阵地不断满足群众对法治宣传精准化、专业化的需求。截至目前,宾川县共打造了越析法治文化广场、纳溪公园、明德公园、乔甸法治文化广场、大营法治走廊、宾川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等形式多样的法治文化阵地,对提高宾川群众法治意识,强化法治思维,推进法治建设、开展依法治理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为宾川“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图文/代婷

编辑/李丹

责编/王静红

审核/安建雄

终审/杨凤云  吴洪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