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思考 ——“解放思想再讨论、敢想敢干再出发”活动专题调研报告 张 源
关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思考
——“解放思想再讨论、敢想敢干再出发”活动专题调研报告
张 源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新时代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乔甸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海稍新庄村作为全镇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因地制宜,大胆实践,以点带面,率先探索走出了一条“农旅文”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为促进全镇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实现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乔甸镇海稍新庄村基本情况
乔甸镇海稍新庄村位于海稍水库东岸,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历史悠久。全村由汉族、白族、彝族三个民族组成,共有人口66户231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户36人,是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全村从事餐饮、住宿的有38 户,旅游产品营销10户,2019年末人均纯收入11000元。
二、乔甸镇海稍新庄村产业融合发展情况
2014年以来,乔甸镇依托海稍新庄村海稍鱼的“名气”、 依山傍水的“灵气”、传承红色文化的“正气”、民风淳朴民族团结的“和气”,以“旅游搭台、文化唱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思路,以“鱼”架桥,充分挖掘当年红六军团路经新庄村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着力打造集红色文化、农耕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特色餐饮文化为一体的美丽乡村休闲游。经过近6年的打造,已初步形成了现代农业、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一体化发展的产业融合示范村。其主要做法是:
释放“鱼”的优势。因产地而称著的海稍鱼,2013年公布为宾川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公布为大理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一道特色饮食文化的亮丽景观,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同,走出了县门、州门、省门,走到了深圳,走到了香港,甚至走出了国门,缅甸、泰国等东南亚的华侨华人就在当地打出了“海稍鱼”品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特色是旅游的精髓。”乔甸镇新庄村在“农旅文”融合发展中充分释放“鱼”的优势,弘扬提升这一独有的饮食文化资源内涵,以“鱼”架桥,带动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流动,加快了“农旅文”融合发展步伐。
突出“景”的特色。以“农”为“景”,把现代农业观光园与旅游景观打造相结合,以景观的概念发展农业,以旅游的理念经营农业,打造美丽于形、魅力于心、形神兼备的现代农业与红色旅游示范村,为“农旅文”的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资源整合、产品创新、产业集聚等方式,目前已建成油橄榄、滇橄榄种植基地1000亩、单幅连棚葡萄采摘园320亩、突尼斯软籽石榴采摘园60亩、柑桔采摘园70亩、三角梅观光园50亩、“红军林”100亩,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景观农业发展。
做足“旅”的文章。量身定制了《宾川县乔甸镇海稍村旅游总体规划及部分区域详细规划》。围绕《规划》争取项目投资,整合扶贫、新农村、移民后扶、活动室建设、点亮乡村等项目资金,突出和尊重“本色、朴素、生态”,在海稍新庄村建设一环五片区,即农耕节气红色景观环、新庄红色农耕科普片区、海稍创意体验片区、大椿树民俗休闲片区、山地运动片区、水上游乐片区,着力将海稍新庄村打造为现代农业、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一体化发展的产业融合示范村。
形成“文”的集成。新庄村具有红色文化、农耕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及海稍鱼文化为一体的文化优势。为弘扬红色传统,激活红色基因,打造红色品牌,新庄村建成了全州首个自然村“红军长征纪念馆”以及展示农耕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为一体的全省第一个对外开放的、村民自建的农民博物馆,为广大游客提供了参观体验和了解文化的阵地。
发挥“企”的作用。2015年10月,集企业股份、村集体股份和村民股份为一体,新庄村成立了宾川县红色海稍农业观光旅游开发公司。公司以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带动全村农户脱贫致富为宗旨,采取“支部+企业+村民”的合作模式,以绿化山地兼顾群众增收、水上开发兼顾湿地保护、科技示范兼顾农业观光、展馆效应兼顾农家发展的思路,积极开展“感受绿色乡愁、体验红色之旅”形式多样的活动,让旅客在游历山水田园之时,品味乡愁接受红色教育,不断丰富乡村旅游内涵。
三、乔甸海稍新庄村产业融合发展取得的成效
(一)脱贫致富有了新路子。宾川县红色海稍农业观光旅游开发公司成立之后,海稍村委会9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以5000元入股参与公司发展葡萄种植示范基地建设、新庄村1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以3846元入股参与公司发展乡村旅游,贫困户变成了公司的小股东。新庄村的低保户、贫困户到公司上班,农闲时每天发工资80元,农忙时每天发工资120元,低保户、贫困户成了“上班族”。公司对村民饲养的家禽、种植的蔬菜进行收购,增加了农户收入。开馆以来,为新庄村1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加收入32.72万元(其中:务工收入187803元、土地流转收入33091元、农产品销售收入43451元、入股分红36730.44元、服装补助14700元、培训补助3020元、考察学习补助8410元),实现红色旅游带动新庄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增收25169.65元。还为海稍村委会9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分红118800元,助推了贫困户脱贫、村民致富。
(二)农村经济有了新发展。一二三产业、“农旅文”融合发展,葡萄单幅连棚等科技应用得到广泛推广,现代农业发展进一步提质增效。开馆以来,吸引了众多各地游客前来参观游玩,共接待各地游客88万多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00多万元。
(三)村庄形象有了新提升。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思路,乔甸镇按照《规划》,以红色教育为切入点,在新庄村发展现代农业和红色旅游,真正意义上把原有的红色文化、农耕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海稍鱼文化等渗透到农业观光与乡村旅游中,环境卫生有了根本性的转变,生产生活条件大辐改善,美丽乡村形象大辐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逐渐提升。
(四)村民意识有了新转变。新庄村的村民因为每天耳闻目睹红色教育、杨氏家训等正能量的思想、文化,整个乡村形成了团结、奉献的“红军村”氛围,民风正、干劲足,村民主动投入产业融合发展事业,推动了新庄村各项试点工作。
四、关于全镇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
乔甸镇新庄村“党支部+红色旅游+企业+农户”“农旅文”融合发展扶贫模式的成功离不开自身独有的“红色烙印”,离不开镇党委政府对红色文化、革命遗迹的挖掘和保护,离不开新庄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离不开“回村能人”蒲国宏同志对“乡村红色旅游”品牌的塑造和宣传。可以说,新庄村一二三产、“农旅文”融合发展的成功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定的因素,在其他地方推广复制难度大,但却有很多借鉴意义。要因地制宜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我想应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要定规划明思路,坚持蓝图引领。要因地制宜,以“前瞻性、科学性、可行性”为原则,遵循产业融合发展一般规律,根据特定区域乡村产业基础及资源优势,从产业融合发展方向、建设目标、主要任务、参与主体、融合路径、保障措施等方面制定特色及特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二)要积极培育“领头羊”,构建利益共同体。坚持引进与培育并举,要着力引进成长空间大、产业融合度高、带动作用强的重点项目和龙头企业。同时,要用好用活扶持政策、整合项目资源,立足本地特色农业资源,着力扶持本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农民以土地、劳动、资本和产品等要素入股的形式参与企业、合作社发展经营,开展集约化经营。
(三)要构筑良好生态环境,实现生态价值转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助推产业融合发展的强大势能。产业融合中要遵循“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决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要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持续夯实生态区水土涵养功能,严格实施环境功能区划,强化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以及水体、山林等重要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要以高标准农田建设、集约化经营来降低传统农业、化学农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四)要夯实乡村振兴的人才底蕴和产业基础。要创新机制,积极搭建各类乡村人才引进平台;要积极推动在外乡贤人才、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本地能人富人企业家等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培育一批在农村产业管理经营、乡村治理等领域的领军人物,有计划地定期对企业和合作社负责人、业务骨干进行技能培训;同时,要完善社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改善水电、交通、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产业融合模式的创新提供便捷的社会条件。
(五)要提升人文底蕴,筑牢发展软实力。“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粘合剂和动力源,也是农村产业多样化的文化资本,有着传承农耕文明的良好基因。要充分挖掘本地农耕文化、宗族制度、乡村艺术、民俗风情等非物质文化,找准“产业”与“文化”的契合点、发力点,让人文情怀为产业发展注入思想和灵魂,增进农民主体意识 ,激活发展动力 。
(作者系乔甸镇党委书记)
编辑/杨宏毅
责编/吴洪彪
终审/杨凤云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