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寺前村:“小民宿”成就乡村振兴“大产业”


在宾川县鸡足山脚下有这么一个村庄,村庄在树木和花朵的隐藏间若隐若现,宛若世外花源,这就是州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寺前村。

走进寺前村,溪水潺潺,杨柳依依,石板街道干净整洁,道路两旁由白族民居改建而成的民宿客栈随处可见,老人们在桥头、亭子里面歇息聊天,好不安闲,一派宁静而富足的乡村振兴生活画卷。

近年来,寺前村依托鸡足山优质旅游资源,积极整合乡村闲置资源,将发展民宿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点,在促进村民增收致富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韩爱萍一家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夫妻俩常年在邻村的药店打工,不仅收入微薄,还难以照顾家里瘫痪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在脱贫攻坚政策的帮扶下,韩爱萍家建起了新房,利用寺前村独特的优势开起了民宿,实现了稳定脱贫,从贫困户华丽变身为思乡民宿的老板娘,今年光春节假期就实现了收入过万。


寺前村村民 韩爱萍


现在一年的收入是以前的几倍,再隔几年,我还要把另外一栋改建做民宿,把民宿经营再扩大。

寺前村是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鸡足山镇在培育发展民宿过程中,积极引导深挖文化资源,探索民宿+艺术、民宿+本土文化,留住乡土味,以其独特的乡村人居环境、民宿文化、田园风光受到游客青睐,使特色化和差异化的旅游文化体验成为寺前村民宿产业的发展优势,让游客不仅宿“山”宿“土”,更宿“文化”,民宿产业进一步成为乡村振兴的催化剂。


“瓦筑”运营管理者 李继仙


当初就是因为特别喜欢这个白族传统村落,所有才从当地人手中租了下来,在保留了白族本土文化元素后改建成了民宿,我们还改造了一间寺前村乡村博物馆和一间写意油画工作室,实现乡土气息和艺术气息的融合,吸引大量游客慕名而来,为民宿增加了客流。

民宿的发展不仅意味着村民有了收入,还有周边就业的增加,带动吃、游、购,让村民收入多元化的同时,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品质改善,促进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萝卜地村村民 李翠


我在“瓦筑”负责给酒店的房间打扫卫生,整理整理房间。加上去葡萄田里面帮帮忙,每个月收入还是有好几千元,最主要是离家近,能照顾家里的同时还有一份收入,我很满意。


经营灵山庭院餐厅的寺前村村民张馨月说:“我家在寺前村不仅开了餐厅,还开了一个民宿,餐厅还能卖土特产,光是餐厅每个月的收入都有好几千。她说完就忙着去准备中午的菜品......

目前,寺前村共有72户,其中旅游产品经营、餐饮民宿经营户65户,202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820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500元。

下一步,鸡足山镇将以发展鸡足山特色旅游为依托,提升客栈联盟,通过构建银行与民宿、客栈市场化运作体系,搭建起客栈发展的平台,积极引导客栈加强行业自律、标准制定、交流培训等,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以民宿、客栈的良性竞争助推旅游市场规范和谐,同时建立和完善金融支持发展现代旅游的互助机制,进一步打造精品,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民宿、客栈行业发展的动能,进一步助推乡村振兴。

图文/唐方香

编辑/王静红

责编/李丹

审核/安建雄

终审/杨凤云 吴洪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