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身边人 做好当下事】“组工老男孩们”的别样“芳华”

在推进“两个革命”开展“学好身边人、做好当下事”活动中,宾川县委组织部一群年近花甲的“60后”老男孩,他们主动请缨、率先垂范,成为了组织部“年轻”股长,“资深助理员”、“调研员股长”和“转型业务员”,他们以实际行动演绎新时代组工干部“讲政治、重公道、业务精、作风好”的要求,也书写着铁一般的担当和作风。


他,是守护干部教育一线的“园丁男孩”
“有一次我生病,子书记在自己也生病的情况下还陪着我去输液,输完液后我自己回到宿舍休息,他又继续到青干班跟班服务,真的太感动了”青干班学员侯伟和说道。
现年55岁的四级调研员子朝勋,曾经先后担任原古底乡党委书记、县计生局局长、县科协主席、县直机关党工委常务副书记,后改任县直机关党工委非领导职务。机构改革时并入组织部后,他没有选择退居二线,主动请缨担任干部教育股股长,加入了“年轻”股长的队伍。
任干部教育股股长以后,他积极参与到干部教育一线,特别是在2022年宾川县举办为期30天的青年干部培训班中,他强忍痛风后期带来的剧烈疼痛,尽管腿脚不便,依然坚持全程带班,与学员同吃同住同学习,白天顶着烈日陪伴学员军训,夜晚带着老花镜认真和学员一起听课、记笔记。
“子书记就是培训班的大管家,虽然年纪很大,但是每天早上6点就到操场等着我们,晚上要等着我们所有人休息才休息,现场点教学时一天要去好几个点,路也很远,他虽然腿脚不方便但是依然全程参与”青干班学员龚元桃说道。
他十分关心学员们的生活,看大家每天辛苦学习,他经常自掏腰包给同学们“开小灶”,在每天学习结束时给同学们带来一杯酸奶或者一个苹果,他说:“这些娃娃,看着就像我自己家的娃娃一样,看他们喝到酸奶的高兴样,我也开心。”
“子书记可是我们青干班最‘年轻’的学生!上课时那股子认真劲儿让我们都自愧不如。”青干班学员马宜君感慨道。
无论是在青年干部培训班还是乡村振兴人才特训班等县级主体培训班,始终不等不靠,主动协调,较好的完成培训工作任务。从多年的正科级领导干部到一人一股的股长,“官”越来越小,但是工作作风却依然如初。他像园丁般呵护着“青苗”的成长,也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初心不改……

他,是弹响乡村振兴旋律的“吉他男孩”
“石老师很认真负责,自驻村以来,就和村委会融为一体,大到项目争取,小到写个工作总结,甚至连墙上的宣传标语都是他写的,他是我见过最扎实的工作队员了”米汤村委会总支书记杨友龙说道。
57岁的老干部管理股股长石翠泉,是集音乐、书法、绘画等才艺于一身的文艺老男孩,先后担任老年大学办公室主任、老干部管理股股长,机构改革时从老干部管理局并入组织部。他听说组织部需要下派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员时,就主动请缨去当驻村队员。但根据规定,他已超驻村要求年龄,所以一开始申请的时候,部领导没有同意他的请求,在他的再三请求及体检后身体各项指标都比较好的情况下,才同意他去驻村。
“作为老同志,不能只看着年轻同志在那里苦,自己能干多少就要干多少。”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从驻村第一天开始,他就一心就扑到驻村工作中。面对米汤村委会基础设施薄弱、村组道路泥泞、人居环境差、群众生活习惯不好的现状,他主动担当作为,积极配合第一书记、协助村“两委”做好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各项工作。
“乡村振兴必须要找到一个突破点,我们就以提升人居环境整治这个为突破口,所以我们提出人人参与建设绿美米汤的目标。”石翠泉说道。
为了统一群众的思想认识,他组织群众代表到外地参观学习,和村组干部一起组织群众召开大大小小会议20多场次。为了争取资金,他主动跑项目、要项目,争取到了20万的沪滇协作项目经费、6万元的人居环境改造提升及《米汤村庭院硬化美化达标示范户》创建项目。项目争取后,米汤村委会以杨巡庄南组为试点,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购买水泥补助农户,发动农户自备沙石、投工投劳进行庭院硬化,激发群众建设家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干净整洁的水泥路进到了每家每户的门口,美丽庭院创建热火朝天……
“我们村的变化太大了,以前我家门口这里路太难走了,一下点雨,人都会滑到,现在水泥路直接到家门口,旁边的邻居都说现在路修到大门口么金元宝都滚进家门来了”米汤村村民杨家成笑呵呵说道。
“只要石老师在村委会,米汤的工作我们就很放心”力角镇副镇长邢星月说道。召开书记院坝会、制定村规民约、打深井、修路灯、栽果树、架电杆、铺道路、庭院美化……一个个项目的实施,路通了、水喝上了、庭院美了,村委会的威信也树起来了。
在驻村之余,他不辞辛劳,积极教青干班学员唱红歌、教驻地中小学生弹钢琴排合唱、教镇里的年轻同志如何演讲……这个有60岁的年龄、40岁的身体、20岁的心态的“吉他男孩”用他的激情和热情感染着每一个身边的人,弹响了乡村振兴最美的旋律……

他,是与年轻干部一起加班的“守灯男孩”
“肖副要是晚上不来加班,看不到他的那盏灯,听不到他在办公室的声音,我就不习惯,总觉得少了什么,加班都不踏实。”
在他办公室隔壁的干部股同志曾开玩笑的说。
55岁的肖江,也是机构改革后从原县老干局并入组织部的,从原来党委专职副书记(正科)到任公务员管理股股长,他积极学习相关政策、钻研业务,从未接触过这块业务的他,主动向年轻同志请教,不摆架子不摆脸色,始终以身作则,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2022年7月,面临公务员招录工作,公务员管理股事务繁多,经常白天晚上“连轴转”,加班到晚上11点多。但白天依然按时到岗,认真接待每一个前来咨询的考生,就这样连续作战,直至圆满完成2022年的公务员招录工作。
“在2022年全国新录用公务员初任培训中,他一个人调视频设备和信号,一个人负责会务和组织,没有叫其他同志帮忙就把培训整完了。”“肖副太扎实了,公务员管理股工作头绪多、任务重、时间紧,而且只有一个人,其他县都是2到3个人,他一个老同志一点一点的学习,从开始的不熟悉到现在的慢慢熟悉,我们都觉得他很厉害。” 和他同一个办公室的同事说道。
组织部的灯,在他的办公室那么亮,他在组织部同志的心里亦如那盏灯熠熠生辉……

他,是默默耕耘从不叫苦的“黄牛男孩”
“张大哥是那种默默做事、从来不叫苦叫累,典型的老黄牛型干部。”这是组织部的同事对张洪生的评价。
55岁的张洪生,是县委组织部三级主任科员,2014年来到组织部后,先后干过会计、干部信息股股长、老干部管理股股长,还同时负责着县委组织部档案室管理及单位组织人事、工资等工作,因为年纪较长,组织部的年轻同志总是习惯叫他“张大哥”。
在每年的干部考察员培训中,他手把手教会年轻干部考察员如何准确把握“三龄两历一身份”的真实准确性。在干部工资审批中,他认真细致,每年经他手审批的工资上千人次,都是“零差错”。在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他耐心细致管理好每一份档案,完成了全县1660份在职干部档案的专项审核工作,通过审核进一步规范了干部人事档案。截止目前,他管理的档案达2378份。他认真落实“凡进必审”“凡提必审”“凡转必审”规定,严把关口,三年来接收转出干部人事档案841卷,收集归档材料8600多份,发现问题材料30多份。
今年5月接任老干部管理股股长后,他一边学习老干业务,一边还负责档案数字化工作,经常周末一个人在办公室加班,遇到不懂的就主动请教其他同志,硬是将工作的硬骨头“啃下来”,老干部管理股的各项工作很快就上手了。
“张大哥,工作责任心强,任劳任怨,有天晚上,我这边忙着赶材料,请他帮忙去老干活动中心盯着我们做的几块展板安装,他大晚上又骑车下来,一直盯到展板的上墙安装。”组织部副部长、老干局局长赵磊说道。
“作为一名组工干部,要讲政治,服从安排,尽最大努力干好工作。”张洪生说道。岗位在变,唯一不变的是他对工作的态度,只要部里有需要,他都是冲在前面,默默无闻,却又铿锵有力……

他,是一直坚守组织战线的“拐杖男孩”
“人活着就好,以后我就是你的拐杖,我到哪里都会牵着你。”这是赵克昌对患病的妻子曾许下的誓言。
58岁的赵克昌,现任县委组织部四级主任科员、县直机关党工委委员。1997年8月从公安系统改行至今一直从事基层党务工作,先后担任过平川镇党委组织委员、县直机关党(工)委委员、组织纪检股长,2019机构改革并入县委组织部。
他的家原本是个幸福的三口之家,但2002年时妻子突然摔倒,后却丧失了知觉、手脚僵硬、眼歪嘴斜不能说话,后经省级医院确诊为多发性脑硬化,属于特殊慢性病,不可能完全康复。十多年来,他既要照顾好手脚不便的妻子,又要辅导孩子学习,他每天不得不天未亮就起床。他知道妻子爱干净,总是把她换洗穿戴得干干净净整整洁洁,妻子有时大小便不方便,为了不让妻子跌跌撞撞的去卫生间,他便放了一个便盆在墙角,下班回家进行清洗。十多年来,面对生病的妻子,他不离不弃,悉心照顾,践行着他的为夫为父之道,印证着他对妻子对孩子的承诺,印证着他用爱为妻子为孩子撑起一片天的不悔誓言。
“@赵克昌,赵哥,主题党日和支委会一个月啊可以开展2次?”这是在微信群里其他单位的同志向他咨询。当大家问他问题时,他总是笑咪咪的耐心细致的回答。工作中他认真完成县直机关基层党组织设置、撤并、换届、“三会一课”报备、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发展党员等业务工作,还积极通过电话、微信等多种方式尽可能给予基层党组织极大的业务指导和帮助,他负责管理的基层党组织达208个。他的良好的品德和优良作风也深得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群众的好评,曾先后获得大理州优秀党务工作者、大理州第二届孝老爱亲道德模范提名奖、大理州“最美家庭”、宾川县首届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等荣誉。
“对组织没有什么要求,为党的事业工作,一定要把工作干好。”这个“拐杖男孩”在家庭负担如此重的情况下,他从未向组织提过什么要求,始终用他积极的笑容面对着生活的磨难,也书写着他铁一般的担当……

他,是对老干部情况“如数家珍”的“热心男孩”
“董师傅对老干部情况特别熟悉,从老干部脾气性格到家庭成员情况及居住地他都非常熟,简直就是一本老干部情况‘活字典’,有他在,我们很省心”。这是原老干局局长罗丽对董师傅的评价。
56岁的董开宏,是县委组织部驾驶员。2000年来到老干局后,一直在老干局工作,2019年机构改革并入县委组织部。
“董师傅开车认真呢,周末节假日用车也是从无怨言,而且他非常准时,永远都是提前早早地到”。到老干局工作22年以来,他爱护车辆,文明驾驶,全力保障服务好单位用车,不计报酬从无怨言,赢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小董很细心,对我们老干部的服务么是真呢很周到细致,上下楼梯还要扶着我们,克哪里开会么把吃住行什么都帮我们安排得好好的。”72岁的关工委主任杨丽琬说道。在工作中,他将服务好老干部作为分内之事,把老干部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用他的细心周到温暖着每一名老干部。
“董师傅很热心,单位哪家有事,总能看到他忙出忙进的身影,俨然一个‘大总管’”。
周末到老家看望老人准备吃饭,单位有事要赶回单位,像这样的事,经常会有。娃娃读书也基本没有怎么招呼,谈起家人,董师傅觉得有些愧疚。
这个“热心男孩”是驾驶员,可他又不仅仅是驾驶员,在握好方向盘的同时,也如一个小火炉一样温暖着周围的人,那么热,那么暖……
“我们组织部17个人的编制,三分之一以上的是50岁以上的老同志,如果他们选择“躺平”,那么很多工作将压在年轻干部的身上,工作的质量必然会受影响。这批老同志对年轻干部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组织部全体干部形成了铁一般的作风,有力的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宾川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部长周明武说道。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他们的故事不同,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组工干部,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安专迷”,在组织工作这片热土上绽放出别样的“芳华”!
图文/杨朗琼 彭启慧
编辑/李丹
责编/李丹
审核/安建雄
终审/杨凤云 吴洪彪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