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宾川】唢呐小将吴耀谱写平川唢呐之歌,让非遗真正“活”起来!


今年17岁的吴耀,是宾川县高平一中的一名学生,也是一位吹唢呐的高手。从9岁开始学习唢呐那天起,吴耀便刻苦学习平川唢呐吹奏技艺。8年来,通过努力,他从最初的唢呐小白渐渐成长为了平川唢呐调宾川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还在非遗传承创新的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你要把它吹好,练好几年你都练不好,我吹了37年才吹到这种水平,一般学唢呐,要三年多时间才能把民间用的牌子调完完整整的吹出来......”这天中午,我们来到平川镇底么村委会坡上村吴耀家时,正巧碰见平川唢呐调省级传承人杨益林老师正在向吴耀传授吹唢呐的相关知识。



吴耀学习唢呐吹奏技艺已经8年。多年来,因为生活环境的关系,他从小就对平川唢呐调和呐吹奏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平川唢呐调县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吴耀


在平川地区,红白喜事都离不开唢呐调。然后渐渐的听着听着就听习惯了,慢慢的就喜欢上了唢呐这种乐器。


平川民间唢呐调历史悠久,曲调新颖,曲声悠扬动听,是一项珍贵独特,传承经久不衰的民间艺术。

吴耀在学习唢呐的过程中也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难,曾经一度阻止了他学习唢呐。


平川唢呐调县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吴耀


一开始,父母怕影响学习,然后就不支持我学唢呐,把我唢呐砸了。


不仅如此,唢呐作为乐器中的“无赖”,也给吴耀在日常训练中带来了巨大的苦恼。


平川唢呐调县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吴耀


学习唢呐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在练习的时候,一个是它的声音非常霸道,在家里吹会影响到邻居;再一个平川的唢呐分丧事、喜事和社火类,丧事唢呐就不能在家里练,必须去山里面或者是田坝里练。


正因为吴耀不畏艰辛,对唢呐的无限热爱,现如今吴耀已经熟练掌握了平川地区婚丧嫁娶唢呐调的吹奏,并在平川地去开展的民俗庆典、社火等活动中进行唢呐吹奏表演。


平川唢呐调县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吴耀


我利用学习之余或假期在州庆、三月街、水果节、文化交流等可以参加唢呐表演,还有农村里面婚丧嫁娶也会帮人家吹。

平川唢呐调省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杨益林


我认为吴耀在民间帮人,红白喜事、社火表演他可以帮人家应事了,不会有老艺人褒贬了。


为使平川唢呐调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继续传承,吴耀还对平川地区的民间传统唢呐调进行收集整理。


平川唢呐调县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吴耀


自古以来平川唢呐调就是口口相传、无谱无词。现在我去学校上专业课学了乐理后,我要把它们收集成谱,发扬光大传承下去。以后我还是要好好的学平川唢呐调,然后让流行音乐跟传统民间音乐相结合,进行创新让它发扬光大。

图文/杨金梅(实习)李永松 白乘仲 茶开昀

编辑/王静红

责编/李丹

审核/朱晓天

终审/杨凤云 吴洪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