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宾川】古村古巷古上沧



龙年春节,应朋友之邀,来到鸡足山脚下的中国传统村落上沧古村,参与盛大的迎送本主民俗活动。


上沧古村的重大民俗活动迎送本主,我已经不是第一次参加了。传统的接本主活动是在每年正月大年初四,后来因为上沧在外地工作的人比较多,而他们工作都比较忙碌,都想借春节假期参加接本主的传统民俗活动,很大一部分人在大年初四已经在返程的路上了,空留下许多遗憾。村里的长辈们与大家商量后,一致同意将接本主的时间提前两天,到每年的正月初二,方便村内村外的人们参与活动。因受疫情的影响有几年没有开展民俗活动,今年龙年的接本主民俗活动更为热闹、壮观、盛大。


接本主异常热闹,家家户户张灯结彩,高朋满座,杀鸡宰羊,用最好的美食和礼仪招待客人,敬献本主。由于多次参加过接本主活动,今年,我更想借这晴好的天气和拂面的春风,漫步这个千年古村的古巷古院,享受节日的静谧时光。


沿着蜿蜒曲折的小巷深入古村落,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故事的年代。脚下踩着沧桑的石板路,耳畔传来鸟鸣鸡叫,身旁的古屋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远视古巷道的尽头,两位穿着艳丽白族服装的小姐妹,或许是回村过年的“小村民”,亦或是外地来的游客,悠闲的与古巷道亲密相拥,定格成这个古老白族村庄的一份子。




新春

采着光滑的青石板,静谧的时光仿佛在流动,平滑起伏。古巷道两边的大门贴上了红红的“福”字和春联,挂起了大大小小的灯笼,让大门上精细绝美的木雕仿佛有了生命。尽管有些沧桑,但每一道古老的大门都藏着一个个故事。赵家的木雕,杨家的砖雕,或圆顶、或三角顶,或平雕、或镂空雕,或一层雕、或多层雕,精美绝伦。




新春


两个小姐妹在村民和游客来来往往的注视中,很淡定的忙着拍照,从服饰到表情已经完全融入到了古朴静美之中,横看竖看,都是一幅幅精美的画。古井和青石打成的水槽早已派不上用场,静静地安放在古巷道的角落里,让你尽情地联想它当年的繁忙。很多人抓住商机,在古村古巷道内建起了客栈民宿,巷道拐弯处的“码客博锣”就是最为典型的一家。这是一座在残垣断壁的老民宅基础之上被精心打造的院落,在植入了现代建筑工艺和文化元素的同时,客栈的主人仍不忘在某一个角落镶嵌或供奉这个小村苍老的回眸。回廊在圆木廊柱的庇佑下穿行于黄昏中的院井,深褐色的基调,像马帮露宿时篝火旁枕落的皮革,让睡梦变得悠远而迷惘......

从古老的瓦檐和陈旧的墙沿狭缝中穿过的阳光依旧温暖,墙上附着的青藤和盆栽的花朵被橘黄色的、懒懒散散的阳光透析之后,在乡村特有的气味中婆娑迷离。


古巷道两旁,一座座青砖青瓦的古院落依次排开,它们默默见证着时光的流转。各式各样的大门,浓缩了文化、民风民俗、经济、建筑等,是白族人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新春
轻轻推开一道道古老的大门,精巧的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传承着白族传统建筑的精华。这些古建筑典雅庄重,砖雕、木雕、石雕精美绝伦,呈现出一种古朴、大气的韵味。有的古院落很精致,但风雨的浸湿已经有些衰败,甚至已经没有人居住,但接本主期间,主人家也不会忘了回来在大门上贴上红红的对联和“福”字,恭迎本主。历经岁月的沧桑,这些古院落依然矗立在这片土地上,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一个古院内,有的是居住着一家人,有的是居住着几家人,其乐融融,都在忙着准备白族传统的美食,蒸米糕、豆参、猪头肉、凉鸡……垂涎的香味充满在整个院落内。当然,这天的美食是必须先恭恭敬敬的端到接佛堂敬奉本主,无论是祖居家里的,还是从外面赶回来的,都必须虔诚的告诉本主自己的心愿,祈求保佑全家平安健康,事业兴旺发达。





新春

跟随一家家敬献本主的白族人家,闻着托盘中美食的香味步入接佛堂,高高的戏台上,戏班子和村民们正在表演着各种民族歌舞。唱大戏过大年,台下的村民一边嗑瓜子,一边入迷的听戏,或摇头晃脑,或低声跟着吟唱。轮不到表演的,在台下拿起手机拍下一个个精彩的画面。戏台的正对面就是接佛堂,从本主庙接来的本主和娘娘及各路神仙就安放在这里,接受村民的敬奉。上午接佛的各种道具、龙头就摆放在旁边,到正月初六送本主回本主庙时又会派上大用场。



坐落在奶尖山下的本主庙,是常年供奉本主的“行宫”。上沧本主庙明代建在村北沙沟甸,清乾隆年间山洪冲毁后上迁600多米到奶尖山脚的一块平台上,坐南朝北,单檐歇山顶,现有大殿三间,左连子孙殿,右挂山神殿,东西为厢房,北砌围墙大门居中, 占地面积468平方米,近似白族“三坊一照壁”的格局,既有明清建筑的秀雅,又不失白族民居的严整。本主庙南倚乳山麓一脉,占尽风水之气象,庙内的洪信爷本主木雕像雕制于明代,整尊雕像由一整块木料雕刻而成,高约1.5米,雕刻工艺精湛,充分体现了当地白族人民的聪明才智。本主像是大理州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为完好的木质雕像,对研究大理地区的古代雕刻艺术有着重要价值。1998年11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相传,上沧村的本主姓洪名信,尊称为洪信爷,封号是“本经土主禁暴威至德圣帝”,传说他是一位矿主,当年因带着矿工在附近开矿却数年都没有收获,日子过得十分拮据,矿工的伙食也越来越差,而他却每天偷吃独食,大家气愤不过便偷偷跑去看他在吃什么,没想到他却在吃豆腐渣和野菜。矿工们感动异常,跟着他同心协力终于找到了金矿,赢得了财富。后来人们感动于他的品德,就把他立为本主。

还有一种传说,洪信虽然是外乡人,也不是白族,但在最困难的时候仍然首先关心矿工,自己吃豆腐渣也要让矿工们生活得好一点点,感动了上天,于是托梦给他,说有一个抬旗子的人会帮助他。后来洪信上矿山,看到雨后一个放牛羊的人,用赶牛棍抬着被雨淋湿的衣服晒太阳,洪信上前请教,放牛人用抬衣服的放牛棍指了几个地方,洪信组织工人开挖,果然挖到了矿,造福上沧百姓,被奉为本主。


在古村的背后,接佛堂和本主庙之间,就是文昌宫。文昌宫虽然始建年代不详,但大殿和门厅分别于光绪四年(1878)、光绪三十三年(1907)进行过重修。从重修到现在,粗粗算来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在岁月的洪荒中,它也渐渐与上沧村融为一体,成为上沧村十分优美和谐的组成部分。院中有枝繁叶茂的桂花一株,奇异之处在于“浓、清、久、远”俱全,清可涤尘,浓能透远,可见时人的良苦用心。

上沧文昌宫依山傍势而建,从踏上门楼前的石阶起,一路穿过门楼、门厅、院落,最后到大殿,整个过程给人的感觉是层层递进,步步登高。整座建筑的柱子、椽梁和门窗都是由树木建造而成。特别是作为用木质来装修的部位,如木枋、雀替、窗棂等等,都是精雕细刻出来的令人叹服和震撼的艺术作品。文昌宫的土墙非常结实和稳重。石头除了用作墙基和柱石之外,工匠们还对它门进行合理利用,巧妙的装饰在花台上,让花台充满了质感和诗情画意。它所承载的一切,或多或少都与当地乃至整个宾川的历史、绘画、雕刻、建筑艺术有关,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随着时光的流逝,已成为自然的一个部分,成为宾川古代建筑的活化石。

文昌宫内还保存有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嘉庆二十四年(1819)的两块碑记,对研究上沧等地的清代历史有着史料补证的作用,是宾川县白族聚居区建筑年代较早,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建筑。2013年10月,大理州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春
走回古村,人来人往。村里的舞狮队和财神都很忙,他们沿着村里的古巷道敲锣打鼓送祝福,东家出,西家进,吉祥的祝福送到一个个古老的院内。这些祝福语有的是多年沿用下来传承下来的,有的则是根据主人家的具体情况,现编现送,主题都是祝福家宅平安,家人健康,和睦美满,万事如意!

回到朋友家的院落,精致的美食已经摆上了桌,本主已经敬献过了,我们也开始大块朵颐,尽情享用。
图文/杨宏毅
编辑/杨宏毅
责编/张 玲
审稿/安建雄
终审/杨凤云 张进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