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宾居镇:钢管“撑腰” 鼓起群众荷包

又是一年春耕季,走进宾居镇乌龙坝,新植的豌豆苗已从褚红的土地上冒出新绿。在春日的暖阳下,一条条黑色滴管沿着豆苗一字排开,一根根丝线宛若琴弦,牵住豆苗的枝蔓藤须,在山泉水的浇灌下攀爬生长,一排排光洁亮眼的钢管制豆桩矗立在田间地头,牢牢托举起丰收的希望。

乌龙坝种植蚕豆、豌豆、白芸豆的历史已有20多年,因其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生态优势,“三豆”成品个大饱满、品质优良,深受省内外消费者喜爱,“三豆”产业成了乌龙坝的重要支柱产业,截止2023年,种植面积已有2.6万亩,产值达1.2亿元。

过去村民为发展好豆业,常常盗伐林木或向外购买木材来做豆桩,对森林资源破坏严重。且木质豆桩易腐蚀,抗倒伏能力弱,使用成本高,每家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也制约“三豆”产业提质增效。

近年来,在政府引导、村民自愿的基础上,宾居镇在乌龙坝大力推行“以钢代桩”政策,通过宣讲、金融奖补等措施,引导农户使用钢管代替木质豆桩。

乌龙坝村村民熊光亮是“三豆”种植大户,今年他一次性置换了60亩的豆桩,谈起置换的好处,他说:“钢材豆桩使用成本低、年限长、承重好、抗倒伏效能好,每亩可直接节约成本200元以上。”

县农业农村局还在乌龙坝实施“2024年农业经营主体能力提升新型经营主体培育”项目,给予农户定额补助。长江村镇银行与村委会合作推行“金豆贷”,给予“以钢代桩”种植户贷款优先等金融优惠政策,在多方奖补政策的支持引导下,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置换”大军,加速“以钢代桩”政策推广。

目前,乌龙坝已有200多户村民使用钢管豆桩,推广“以钢代桩”面积约1万亩,在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方面,宾居镇用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绿色产业发展之路走深做实。

图文/赵庆玲

编辑/张玲

责编/张玲

审核/安建雄

终审/杨凤云  张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