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为灯,照亮乡村童年——记宾居镇龙泉幼儿园“爱心妈妈”杨昭
清晨的阳光洒满校园,一群孩子如小鸟般欢叫着奔向一个身影:“园长妈妈!”杨昭俯身张开双臂,将孩子们拥入怀中。孩子们紧紧搂住她,脸颊贴着她的肩膀,她轻抚孩子的后背,眼里的温柔仿佛能融化冰雪——这温馨一幕,正是宾居镇龙泉幼儿园十年如一日的寻常晨景。
作为扎根乡村幼教十余年的园长,杨昭始终秉持“以爱为底色,做有温度的教育”理念,将幼儿园打造成留守儿童的情感港湾。面对园内23名留守儿童和2名困境儿童,她带领教师团队化身“爱心妈妈”,用专业与深情编织起守护童年的安全网。
晨曦中她为小女孩编起俏皮的辫子,午餐时耐心哄着挑食的男孩多吃一口,午休时悄悄为踢被的孩子掖好被角。一声声“园长妈妈”的呼唤,一个个依赖的拥抱,是孩子们对她最深的信任。孩子们围坐画画时,她握着稚嫩的小手教描纹路;户外游戏时,她又成了最受欢迎的孩子王,或扮演“母鸡”稳稳护住身后的“小鸡”,或在滑梯旁张开臂膀接住飞奔而来的欢笑声浪。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点滴,凝聚着她胜似亲娘的拳拳爱心,温暖着孩子们的心房,驱散孤独的阴霾。
在杨昭简朴的办公室里,满墙的“爱心育蕾”“慈母情怀”等锦旗无声诉说着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她伏案工作,细致整理着为每个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建立的“亲情档案”。家庭背景、心理状态、学业进展……一笔一画记录的是责任,更是关爱。当发现孩子成绩波动,她立即与老师沟通,定制辅导方案;觉察孩子情绪低落,她轻言细语,耐心开解心结。“每个档案都是一盏需要点亮的心灯,”杨昭说,“我们要做的,是听见那些没说出口的渴望。”这份用心,确保了“一人一档”不是形式,而是动态跟踪、精准施策、长效守护的坚实基础。
杨昭的创新课程让脚下的土地成为生动的课堂。孩子们用山间草木拓印斑斓画作,将玉米皮巧手编成生肖玩偶;在“自然探索课”上,他们蹲下身好奇地观察蚂蚁搬家,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她更深知教育需要家园携手,妇女节亲子手绘雨伞活动中,家长与孩子共绘童梦,伞面上绽放的不只是花朵,更是亲情的温度与理解的桥梁。杨昭定期带领教师深入家访,在农家小院里与孩子父母促膝长谈,孩子的教育规划、家庭的实际困难、父母的务工情况……事无巨细,她都一一倾听,细心记录,力求为每一个家庭提供最适宜的支持方案。在她的推动下,幼儿园与乡村社区紧密合作,共同搭建起一座座沟通的桥梁,让爱与教育的阳光照进每一个角落。
从青涩教师到“爱心妈妈”,杨昭用十余年青春诠释乡村教育者的赤诚。“每个孩子都是一颗星星,”她常望着校园星空说,“我们只需守护他们在自己的轨道闪光。”如今,她正将这份守护汇聚成更强大的力量,通过“家长学堂”传授科学育儿经,联动社区织密帮扶网格,呼吁更多社会暖流注入童心。
以爱育爱,静待花开。杨昭园长用母亲般的胸怀,为乡村儿童撑起一片永远晴朗的蓝天——那里回荡着“园长妈妈”的亲切呼唤,生长着比春芽更蓬勃的希望。
图文/杨建勋 李云燕
编辑 责编/李蓉
审核/安建雄
终审/杨凤云 张进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