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绽放红土地:中国农大学子把论文写在宾川热土上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40余名博士生和硕士生在宾川县开展的为期45天暑期社会实践接近尾声。他们从校园直接走进田野用脚步丈量土地,用专业知识服务农业生产,在这片红土地上收获了别样的成长与感悟,也写下了属于青春的“助农答卷”。

八月盛夏,宾川县的葡萄园里蒸腾着热浪。中国农业大学的学子们踏着热浪走进田野,开始了新一天的暑期实践。

宾川高原特色果蔬科技小院院长 陈鑫

“宾川这个地方非常有特色,在全国独一无二。首先,它具有干热河谷气候,同时还呈现立体气候特征。此外,宾川的土壤结构多样,生态环境复杂,是一个典型的小农户种植区,因此极具科研价值。”


阳光下,学子们弯腰在田垄间,四人组成的小分队分工明确,取土、装袋、速测一气呵成,同步检测水分与叶片养分。硕士生冯怡静蹲在田埂边,手持速测仪器轻点土壤,手机屏幕上即刻跳出pH值、钙元素含量等数据,大家围拢过来盯着数据,语气里满是发现的兴奋。葡萄架下,科技小院院长陈鑫正调试便携式显微镜,镜头下葡萄叶片的气孔结构清晰可见,这比实验室里的模拟数据鲜活多了。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 冯怡静

“我刚才手上拿着一个检测水EC值的小仪器,觉得非常神奇,因为这么小的设备能在田间快速测出数据,这样就可以打破时间限制。”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 豆传旭

“真正来到宾川后,我才深刻体会到实践的重要性,真正明白了什么叫‘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在天农公司养分速测实验室,另一组学生正忙着将采回的土壤标本进行研磨筛分。

博士生毛思文正盯着检测结果解释,作物和土壤不会说话,速测数据就是它们的“方言”。

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 

毛思文

我们检测这些数据是为了指导生产实践,通过检测分析,再结合作物的实际生长情况调整施肥方案,使种植更加科学化。

从日出到日落,这一个月来,这是学子们每天工作的缩影——盆栽实验、田间调研、撰写报告、制作科普内容、总结“企业+小院”模式,环环相扣,直击生产痛点。

科技小院社会实践宾川县指导老师  尚金

我的感受是,虽然他们的理论知识比较扎实,但实际操作时却显得生疏。这说明从理论到实践需要一定的衔接过程。不过从学习态度来看,他们好学、有实干精神。

据介绍,本次社会实践共有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11名博士生和34名硕士研究生被分配到科技小院、农资公司、合作社等多个点位,涵盖了作物种植、产业调研、技术培训,挖特色文化,开展支教等多个方面。通过与各方交流,收集大量一手资料,目前,实践团队已形成多份建议报告,涵盖技术规范、服务优化等方面。

宾川高原特色果蔬科技小院院长陈鑫:“现在的反馈,我们已经收集了600多份调研问卷,后续将根据调研结果中提出的建议制定改进措施并落实相关工作。”

宾川是农业大县,闻名遐迩的“中国水果之乡”“中国葡萄之乡”“中国柑橘之乡”,但农户种植水果基本靠“经验主义”,难以精准把握作物生长需求。如今,科技小院带着学子们用数据读懂作物“语言”,实现精准灌溉、科学施肥,让水果种植从“靠天吃饭、凭经验管理”迈向“数据决策、智慧赋能”的新阶段。采访中,陈鑫记得,初到宾川时,不少学生因烈日中暑、农活繁重打退堂鼓,如今却能熟练操作测土仪器,用通俗话给农户讲“氮磷钾”,他倍感欣慰,他们带理论来,带办法走,从“会做题”到“会种地 ”,这步跨越,正是实践的意义。

宾川高原特色果蔬科技小院院长陈鑫:“从学校层面来看,这既有利于学生的一线实践锻炼,培养知农爱农情怀,又能帮助他们积累实践经验。通过实地调研,学生可以更深入地发现宾川当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最终实现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随着实践进入尾声,学生们的收获早已超出预期。回荡在热区大地的笑声里,既有青春的朝气,更有知识扎根大地的厚重,让学生们真正理解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刻内涵。这场始于录取通知书的实践,终将成为他们学术道路上最珍贵的“田野毕业证”。

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 

徐垒

“通过扎根一线,跟着技术服务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课本上的知识与农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冯怡静:“这次实践经历让我有了全新的认识。特别是在帮助农户修剪葡萄时,看到地里那些腐烂的果实,我感到十分痛心。这是我第一次如此深刻地体会到农业生产中农户面临的困境,也让我真切地认识到我们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 钟奕辰

“天气炎热,工作确实辛苦。最触动我的是每天跟随老师下地实践,听到很多农民的心声,这让我感受到学习农业知识非常重要,很有意义,很有价值。”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豆传旭:“通过实践,我深刻认识到农业本质上仍是‘靠天吃饭的产业,更需要我们来帮助他们如何进行科学的种植,如何来生产增效、提高收入。”

图文/卢焱 吴松江

编辑 责编/李蓉

审核/朱晓天

终审/杨凤云  张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