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鸡足山镇:党建引领带发展,产业兴旺促振兴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鸡足山镇结合脱贫攻坚期间“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扶贫产业发展模式,在全镇范围内以党建为引领,大力发展“党建+产业”发展模式,带动村集体经济和党员群众增收致富,筑牢乡村振兴产业基石。
技术培训让脑袋富起来
要想富口袋,必先富脑袋。鸡足山镇地处山区,产业以传统的种养殖业为主,但长期以来,群众的种养殖技术一直停留在“靠经验、凭感觉”的水平上。为切实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利用有限的土地创造更大的财富价值,鸡足山镇党委聚焦农户技术提升,针对本地区大量种植的葡萄、烤烟、冬桃、蔬菜等,以冬桃标准化种植为示范,通过邀请领域专家开展集中培训、“田间大课堂”,微信公众号推送农业技术等开展线上线下教学培训,丰富农户知识储备和技能储备。同时,结合各村气候实际,开展林下中草药、香笋竹等新兴产业种植技术培训,拓宽产业发展方向。
一村一品让产业树起来
发展好不好,关键看产业。镇党委多方协调资金技术,结合各村产业现状,采取“党建引领、组织带动、基地发力、群众受益”的方式,在全镇打造了葡萄、柑桔、冬桃种植,中华蜂、肉牛、梅花鹿养殖以及旅游产业带动等9个“党建+产业发展”基地,初步形成了“党建带动全覆盖、一村一品在开花”的产业发展格局。以新川村“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肉牛养殖为例,自2017年合作社成立以来,已连续三年向入股的51户群众每年分红2000元,在直接分红之外,合作社的成立更是在新川村乃至鸡足山镇掀起了肉牛养殖的热潮,在合作社的带动和技术指导下,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养殖肉牛。在大坝子村,通过外出考察学习后,全村180多户贫困户有三分之一开始养殖肉牛,养牛产业成为该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主要产业之一,村民正朝着致富道路疾步迈进。
分红见利让口袋鼓起来
模式行不行,重点在成效。目前,鸡足山镇9个“党建+产业”中的中华蜂、梅花鹿、肉牛、柑桔等5个模式已经见效。中华蜂养殖项目有效带动了大坝子、关李村委会282户、1065人脱贫致富,带动两个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7万元;梅花鹿、肉牛养殖项目已连续3年带动70户群众户均增收2000元;柑桔种植基地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60万元,全镇已有9个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万元以上,其中4个村达30万元以上。
创新升级让发展快起来
“养心园”;以“生命之源”为理念,打造以上沧、白荡坪、江股连片区为核心的水系乡愁农耕文化“水乐园”;以“生命之力”为理念,打造以大坝子、炼洞连片区为核心的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花果园”;以“生命之乐”为理念,打造以新川、关李为核心的民族团结“示范园”,推进鸡足山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待四大片区建设完成后,鸡足山镇将真正迈向产业发展的腾飞时代。
人才支撑让组织强起来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大力发展“党建+产业”的过程中,基层党组织主动作为,在土地流转、政策扶持、统筹协调等方面发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为各项产业发展推广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同时,全镇广大党员率先垂范,积极投身到产业发展大潮中,带头发展现代农业,涌现出了一大批致富带头人、光荣脱贫户和先进典型,进一步增强了党组织人才储备,为建强基层党组织提供了人才保障。在结束不久的村“两委”换届中,新一届村“两委”班子成员呈现出年轻化、高学历特点,年龄、学历“一升一降”明显,班子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效、推动乡村振兴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强劲动力。
图文/郑晓龙
编辑/李丹
责编/李丹
审核/朱晓天
终审/杨凤云 吴洪彪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