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变革】菜甸村:昔日“雷响田”今朝“果飘香”



“说起我们村这10年的变化,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10多年前,我们村绝大多数土地是“雷响田”,过的是“靠天吃饭”的日子,生活十分困难。‘乌龟砸在石头上——硬抵硬的干’,就靠着这股‘牛’劲儿,我们通过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整合村集体与村民的力量,苦干加巧干,硬是让荒坡坡披上了绿装,过去的荒山坡地,如今变成了一年四季瓜果飘香的花果山。”谈到村里的发展,宏源合作社党支部书记铁余斌心里敞亮,底气十足。
“雷响田”变成“富饶地”
菜甸村是宾川县金牛镇罗官村委会的一个自然村,位于金牛镇东北角老东山脚下,现有农户54户254人,村党支部有党员11人,全村有耕地742亩,有林地3714亩。菜甸村曾是个十年九旱、地瘠民贫的地方,村里有三分之一的土地可以灌东大沟的洱海水,有三分之二则是“雷响田”,村民过着“靠天吃饭”的穷苦日子。雨下得越大大家就越高兴,因为洪水进田秧苗才能栽得下去,村民也会因用水吵架甚至动手。有一年深夜下大雨,村民像往常一样都去拦洪水,到了拦洪水的地方,大家傻了眼,肆虐的洪水夹杂着石块翻腾着奔泻而下,顺势冲进了村里,淹没了村庄,冲毁了大部分家庭的房子,好在人员撤离得快,但是还是给村里带来严重损失。洪水过后,县镇领导来调研,才发现山洪泥石流主要还是村民自己造成的。因为过去大家吃饭靠天,靠烧炭卖钱补贴家用,先是砍树烧,树砍完了就挖树根烧,生态受到严重破坏。恶劣的生存环境,造成了村里人口的流失,姑娘们都想方设法嫁到外村去,小伙子就更难娶到媳妇了。
为了改变贫穷恶劣的生活环境,菜甸村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想方设法改造村庄的人居环境。村里提出保护性开发村后荒山的规划,在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实施了200万元的河道治理项目、70余万元的国家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发动村民捐款,由合作社兜底,投入资金200多万元,在河道修建了拦沙坝、护堤等工程,山箐基础设施条件得到全面改善。村里抓住建设机遇,投入76万元建成800立方水池1个、150米深水井1口、四台提水站一个,源源不断的洱海水滋润着干渴的土地,菜甸村永远地告别了“雷响田”的时代。菜甸村原来的700多亩“雷响田”,如今变成了一块旱涝保收的“富饶地”。2016年仅葡萄一项总产值就达到2000多万,2020年、2021年连续2年突破3000万元。
“小葡萄”变成“大产业”
激活一片土地,闯出一条新路。2009年,村里几户农户抱着“图几家人拼钱买农资便宜可降低生产成本”的愿望,联合15户农户成立了宾川县宏源农副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但因社员分散,技术标准难统一、产品质量难统一的问题仍然制约着葡萄产业的转型升级。为突破这一瓶颈,宏源合作社大胆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合作农场+农户”模式。2016年10月起,合作社相继在菜甸村、周能村和小龙潭等地启动了合作农场的创建工作,共归并土地622.56亩,成立了5家农民合作农场。引导种植产业由分散种植向合并相邻土地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种植转变,让村民成为合作农场的股东,腾出劳动力从事其它产业,拓宽增收渠道。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合作社与合作农场围绕“产业兴旺”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要求,以敢为人先的精神,瞅准葡萄优势产业,走上“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质量兴农的健康发展路子,推动葡萄生产由数量增产向质量提升转型,由高投入、高收入向既节本又增效转型,让传统产业逐步由“弱”变“强”。通过12年的发展,合作社已发展合作农场14家、村集体企业1个、水果销售中心1个、苗木培育中心1个,规模化种植核心示范面积达2542.77亩,20余户种植示范户年收入达到60万元,合作社成员种植葡萄年总产值已突破3亿元,由成立之初的1个社员之家15户,发展到跨9个县18个乡镇,85个社员之家1272户。2019年宏源合作社获得SGS认证机构GLOBAL GAP认证,社员按照《全球良好农业操作规范》进行标准化生产,为葡萄产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2019年至2021年,宏源合作社连续3年入围全国农民合作社500强排行榜前100名榜单,2021年位列43名。
“荒坡坡”结满“幸福果”

“合伙种地共同富裕,抱团取暖大放光彩”,这是菜甸村在种植基地大门上写的一副对联,横批是“从新种地”。菜甸村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出的“党支部+合作社+合作农场+农户”的种植模式,为推动宏源合作社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如今也成为宾川县推动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菜甸村的3个合作农场,先后归合并土地411亩,归并前的土地亩均产值不足1万元,现在亩均产值突破4万元,农户以土地入股自己不用耪田每亩就能分红2万元。村里原来的一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李环有,因不会耪田,生活难以维持,他把3亩多土地入股到二期合作农场后,每年分红收入6万多元,摆脱了贫困,实现了稳定增收。同时,村里成立了菜甸村“乐满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由村民投钱入股,占8%的股份,集体以资源入股,占20%的股份,先后在荒山坡上栽种石榴、橄榄,部分加工型小黑葡萄共1000多亩。村里结合开发第三期合作农场,在后山归并土地115亩,投入308万元种植了阳光玫瑰和A-17紫甘无核葡萄。
为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在做强“一产”的同时,2020年菜甸村又提出向“二产”进军的目标,不断延伸农副产品由初加工到精深加工的产业链条,投资1000多万元进行农副产品冷链物流建设,为农产品的品牌化运营奠定了坚实基础。投资了400多万元建起了农民技术培训中心,有效破解社员种植技术提升难题。投资1000万建设果汁、果酒生产线。现在村集体公司固定资产投资已经超过4000万元。2022年,在县乡村振兴局的支持下,菜甸村还将实施投资300万元的污水管网处理建设和产业路硬化工程。
菜甸村人以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胆识,发扬向荒山要效益的艰苦奋斗精神,不仅绿化了荒山,还把荒山变成了一座瓜果飘香的“花果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菜甸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步伐。家家住新房,户户开轿车,菜甸村人过上了让城里人羡慕的生活。
图文/沈洪斌 曹红缘
编辑/李丹
责编/李丹
审核/朱晓天
终审/杨凤云 吴洪彪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