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兴水利促发展 助推民族团结进步



水是宾川人的魂!历届县委政府持续解决困扰群众多年来“用水难、用水烦”的问题,让热区群众实现“有水一片绿洲”到“有水一派繁荣”的蝶变,为打造世界一流的“水果之乡”插上腾飞的翅膀,再次续写昔日的干坝子今朝瓜果乡的辉煌,有效提升了宾川各族群众经济收入,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无水变有水,织就一张“大水网”


建成仙鹅水库、力六水库、芹菜塘水库;启动实施海稍水库扩容、大银甸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特别是2019年9月启动的滇中引水大理州鲁地拉水资源综合利用配套工程,输水线路全长 96.84km,泵站建筑物9座,设计年提水量为11356万m3,其中宾川县9356万m3 。工程建成后,切实解决了洱海保护导致宾川引洱入宾水量大幅削减、农业生产用水告急的困难问题,同时将为宾川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8.3万亩。全县水资源量将从1.73亿立方增加到3.21亿立方,切实构筑起洱海补水、本区蓄水、金沙江提水的“三龙”供水格局。同时先后启动实施了平川镇中型灌区建设、桑园河等五件河道治理工程,这些干渠水网项目实施建成后,全县的输水干渠将达到711公里,有效灌溉面积突破40万亩,渠系输水效率和农田水利化将大幅提升;一张总长2000多公里、覆盖全县的大水网(水源工程、干渠、支渠)基本织就,切实夯实了物质基础,确保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
阻河变顺河,打造人民“幸福河”


宾川县桑园河流域河道治理工程是列入水利防汛抗旱十四五规划建设的河道治理项目,该项目总规划投资是4.2亿元,治理河道主要包括响水河、宾居河、大营河、炼洞河、中营河,以及桑园河的主干流,治理长度94.7公里。该项目涉及到7个乡镇,27个村委会,203个村民小组,防洪保护人口是7.7万人,保护农田面积7.4万亩。通过河道治理以后,全面提升了河道的防汛抗旱能力,彻底解决了沿河两岸缺农田机耕道路等基础设施困难,全面巩固了清四乱的成果,提升了河道的水生态环境。如今,信步宾川大地,桑园河县城段河畅、岸绿、景美,河岸游人如织;桑园河力角段河道宽阔、河堤坚固,农田灌溉用水流水汩汩,流进生机盎然的田野……这是大力推进水利事业取得的丰硕成果,是惠泽民生的基础工程,是现代水利的崭新起点。
小网变大网,群众用上“放心水”



脱贫攻坚期间,累计投资32646万元实施了人饮解困项目,农村受益人口达32.61万人;投资1850万元建成“爱心水窖”3300口,投资3435.02万元实施89件人饮巩固提升工程,覆盖全县10个乡镇,全县已建成农村集中饮水工程共464件,并发挥效率;着力解决全县农村人饮季节性缺水、工程管理不善以及农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饮水问题。为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针对人民群众对健康和优质饮水的需求与水利项目资金短缺的矛盾,通过县水投公司发行定向债权融资产品金、专项债券申报等,成功实施了投资9933万元仙鹅水库至县城人畜饮水供水管网工程、概算总投资1.15亿元宾川县县城至力角集镇供水一体化工程,投资13122万元平川镇沿江民族地区集中供水一体化工程,投资9127万元的宾川县农村供水保障专项行动2021年度项目(乔甸镇集镇供水工程);“十四五”期间,供水安全保障三年行动建设规划实施,宾川县10个乡镇将彻底实现了受益区群众喝上优质、健康、便捷的饮用水。同时先后实施了大型灌区、平川中型灌区、鲁地拉提水等重大水利工程,整张水网越织越密,越织越大。全县90个村(居)委会32万农村群众实现了村村有三面光沟,户户通上生产用水,有效保障了各族群众基本的生产生活用水。
漫灌变滴灌 ,产业上山“遍地花”



通过10多年的发展,宾川高效节水建设日趋完善,累计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3.6万亩,特别积极推介宾川县润民灌溉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典型案例,探索出农业灌溉物业化新样本,快速推广“用水合作社集中管理,种植大户自管、大户与群众合作”等用水模式,实现了“水利兴产业旺,农民用上‘农业自来水’”。推动了葡萄、柑橘、石榴等高原特色产业的上山,让原来的20多万亩“雷响地”成为如今的“香饽饽”。每年产值都在30亿元以上,让昔日的荒山变成了今朝的“花果山”“聚宝盆”。由于滴灌推广成效明显,宾川县被水利部命名为“国家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县”,成功创建为全国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


水利建设带给宾川的巨大变化是可感、可触的。如今的宾川与20年前相比,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到处绿意葱茏、瓜果飘香,老百姓富足安康,安居乐业,一幅乡村振兴的繁荣图景正在生机勃勃地延展……
图文/宾川县水务局
编辑/李丹
责编/李丹
审核/朱晓天
终审/杨凤云 吴洪彪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