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宾川】古树立古碑,这种稀奇不多见!
宾川人文历史厚重,古树名木众多,且不说鸡足山的千年空心古树,光是钟英皮厂的千年大橄榄树王、彝乡拉乌的核桃树王、力角乌龙位的黄连古树林、遍布各村寨的古榕树等等,数不胜数。而这些古树名木中,人们给它专立《古树碑》的还不多见,平川镇迤江朗村就有一株专门立有百年古碑的老榕树。
穿头哨、过二哨,进入历史文化名镇平川,首当其冲必须经过古村迤江朗。远远望去,一株葱翠的古树宛若一把巨伞,挺立在宁静的古村,格外显眼。沿着村间小道蜿蜒前行,枝繁叶茂的古榕树始终撞击您的眼球,躲不过,绕不开,平添许多神秘的期待。左转右回,盘根错节的巨大古树展现在眼前。
古榕树树高近40米,仅地上裸露的树根就有3米多高,盘虬卧龙,形态各异,密密匝匝铺满20多平方米的地面,支撑起巨大的树冠,历经百年风雨,傲然挺立,承载着一个个沧桑的故事,静静的告诉您古镇平川的前世今生。
古树旁边的《大树碑记》在百年风雨的冲刷中,绝大部分字迹已经模糊难辨,但碑记的内容大致还能还原,帮助人们了解古树的沧桑历史。《大树碑记》由曾任过宜良县知事、江西赣关监督、代理赣南道道尹、宾川县参议会副议长的迤江朗赵光焘撰写,并于民国三十年五月(1941年)组织村民拜立。赵光焘当时家庭殷实显赫,声名远播,是平川数一数二的人物,平川城隍庙里的楹联中“老城隍神手遮天掌一川之生死”就是后人对他的描述。
《大树碑记》记载:清朝末期,政府腐败无能,民不聊生。辛亥时,赵光焘按照母亲要求在村中的慈恩小学读书教学,“校前为村中心,有地畝许,清流环绕,碧苔掩映……购得古榕树一株,植于水冀,其长成足以阴被行人亦快事也……”《大树碑记》记载:“是年(1911年)八月武昌起义军突起……”点燃推翻清王朝腐朽统治的熊熊烈火,平川地区青年才俊杨如轩、杨希闵、杨复光等走出大山,投身报国,迤江朗是平川出县城的必经之路,当时的榕树已经长大,“流濯足凉风徐”,过往行人可以纳凉歇息。杨如轩从迤江朗走出大山后,“……以徒而川而桂而粤焉。”参加过云南“重九”起义和讨袁护法救国运动,在历次战斗中智勇兼备,战功卓越受蔡锷将军嘉奖。后被孙中山委任为中央直辖军滇军第二师中将师长并受嘉奖,是国民党陆军中将。
《大树碑记》内容丰富,但因时间长久字迹损坏严重无法辨认,在赵光焘组织村民护树立碑之时,“手植老榕树时自当年折干处旁生侧出百枝竟获,盛夏村民学子纳凉其下捡枝乱谈了无忌……”也算悠哉!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百年过去了,历史的变迁,古榕树依然主干挺拔,1983年大雪压断的树干朽木尚存,余下的五支主干顶起伞状树冠直插云霄,气势不凡。古树、古碑、古老传说与民国二十年(1931)修建的碉楼一起,静静地屹立于迤江朗古村中,构成迤江朗乃至平川地区的一道靓丽风景。
图文/杨宏毅 七郎、
编辑/杨宏毅
责编/七公子、
审核/吴洪彪
终审/杨凤云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