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川时讯•文化周刊】幸福中的赵卡拉



赵卡拉,不知在什么年代,先辈选择了在这个鸡鸣三州的的地方安家落户,也不知道什么原由,就起了这个名字。赵卡拉,东俯渔泡江,可以瞅见邻居大姚的脸庞,听见老乡的调子,而且早早的便可看得见对面山顶上冒出的朝霞。北靠金沙江,和丽江永胜的山水相望,无论刮风下雨,每天都可以任凭那一池温柔如野的江水,挑逗着足心、足背、足趾。生存在这里,或许它自己也说不清楚是歌是泣?或许是幸运是感伤?




和赵卡拉相识,我一直都觉得是一种缘分。小时候老家平川的街天很是热闹,其中有一条街叫傈僳巷,印象中那条街上卖着簸箕、粪箕、筛米筛、刷锅帚、扫把、豆子、高粱、南瓜籽、中草药之类的各种纯天然山货,量不是很多,但赶这条街的人很火,因为卖家少买家多凑热闹的人更多,而且卖东西的人皮肤黝黑,所以就知道赵卡拉这个名字,虽然没有去过,但称得上向往,怪想看看到底像什么样子。后来在成家时,因为媳妇的家乡与赵卡拉同在一个乡镇而且毗邻,再加上有几个挂角亲戚来往,所以赵卡拉也就耳熟了,而且还听过许多关于她的故事。再到后来,单位扶贫工作挂够赵卡拉村,安排去了一批又一批的工作队员和突击队,爬过山涉过水吃过饭,往来甚密,我自然也就把赵卡拉看作自己亲昵的村庄,把以前的陌生变成了熟悉,情系着她的冷暖。



2021年12月,在举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候,恰逢再次开展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工作,我安排了单位十多名同事去赵卡拉村进行转走访和参加乡镇人大代表换届工作,但因为惦记,我放心不下赵卡拉里面的冬天,还有与之交往数年的老乡,于是驱车前往看望今冬明春的赵卡拉。





穿梭行走在那条蜿蜒盘旋的峡谷之间,那条路和从前一样,像一条轻飘飘的裙带,系在山的腰杆上,又细又长飞来舞去,只不过水泥路比以前的土路好走了许多也宽了一点。站在半山顿足歇息的那一刻,车子如蚂蚁,我们如沙粒,一切在巍巍的大山面前,我们突然间显得那么渺小和瘦弱。往上望,高不见顶,似乎离天边很近。往下看,悬崖绝壁,闭着眼都控制不住双腿的颤抖,唯有山涧溪水潺潺的声音听着那样清晰、清幽,回荡在半空中。如果修身养性,倒应该看看杜鹃,听听原始的马铃声,爬上山颠,与月对饮,可惜我们不是仙人,无缘沉醉这样的幻景。



跑在赵卡拉上下的村子,我一度在回忆过往的种种,酸的、甜的、苦的、辣的,一切都像在翻看历史影片,幸福满满的。面对今天干净、整洁、清秀的村庄,我们似乎又想起昨天的昨天,工作队员走村串户的一个个身影,在火塘边,在田野里,在羊肠小道上,披星戴月,让群众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支持到支持,从不配合到配合,从躲避得远远的到主动打招呼迎客,每一个转变都如华丽的转身和蜕变,天不负苦心人,吃穿问题解决了,住房问题解决了,医疗问题解决了,就学问题解决了,出行问题解决了,用水用电问题也解决了,他们把一幅幅感恩的对联挂在门上,他们把一首首感恩的歌词唱在心上,他们的脸像蜜蜂遇上春天一样露出开心的笑容。






时光留不住回忆的脚步,过得太快。阳光在不经意间就跑到了西边山的那头,我和村委会的干部匆匆忙忙带着几个同事座谈了七八家贫困户,了解了他们的生活,了解了他们的需求,同时也分别和他们买了四季豆、蜂蜜、筲箕、筛子等一大堆杂货,透过他们朴实的脸上我看到了一种幸福和知足,我们如释重负,心里觉得无比踏实,对赵卡拉的明天更充满信心和期待。一路上有几个同事开玩笑问我,“局长,你咋买那么多的豆豆?吃得了吗?”我开心的回应她们,“你们不是说豆子吃了气大吗?所以带出去给亲戚朋友都宣传一下,尝一下赵卡拉的味道。”但说实在的,我天生不爱豆类,也不知道会不会真如贫困户褚新华说的那样有功效?主要是喜欢看老乡们收获中的那份笑容!因为他们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下脱贫致富了!他们正在向着新的梦想出发!
作者/雪 山
编辑/杨宏毅
审稿/吴洪彪
终审/杨凤云
投稿邮箱/bcrmtzx@163.com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