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川时讯•文化周刊】感 悟——中诗社鸡足山年会采风作品选

感 悟——中诗社鸡足山年会作品选


感 悟

——记鸡足山中诗社年会

·施秀勤

进入山门

被夜雨洗尽尘埃的苍翠

格外清新

凛冽的空气裹挟独特味道扑面而来

林间公路蜿蜒曲折奔向山顶

喧嚣与骚动浸染的心绪

慢慢平静下来

第一站

佛塔寺。殿宇宏伟香雾绕

七宝池,净土中。往生净土化池莲

归来兮。西方接引图前细思量

望乡台上望乡魂。廿十四孝示后人

塔院秋月当空时,如水良宵胜美景

青釭剑驱魔障。冷艳锯斩孽缘

第二站

文笔山腰静闻塔

弘祖哭坟六首诗

宏辨磨石

鸡仙书碑文

第三站

空心树空百年

县官受戒名无衣

大树茅蓬渡生灵

第四站

迦叶入定鸡足山,和雅梵音虚云寺

群山回环紫云殿,礼佛讲经普弘法

殿前古梅繁盛渡尘缘

观音脚下匐神龟

左手净水瓶。右手散枝洗烦尘


登鸡山偶得(外三首)

文/苍浪客


灵山一会登鸡山

古木苍苍猴叫唤

竹海涛声连峰峦

放眼百里是大观

金顶寺(一)

剑指苍穹镇千年

天南一隅谓庄严

风云际会晴时雨

古塔雄峙云中天


金顶寺(二)

金碧辉煌耀蓝天

佛号声声灵光现

香烟缭绕凝紫气

万千信众皆膜拜

金顶寺(三)

云蒸霞蔚疑仙境

遥望宝塔在云端

太虚境界时隐现

名刹钟声天外来

文/韩学成(云南大理)

离开鸡足山

回到家。心儿

仍留在鸡足山心坎上

细雨霏霏的日子

常常伫立窗前

透过雨丝,看到

雄伟奥秘。清澈又明亮

应邀参诗社采风而来

“灵山佛都”名扬四海

迦叶殿。堪称为“山中等一寺”

迦叶尊者守衣入定处

华首门。千古留秘“第一门”

山道,领略山间云雾

潺潺流水。松涛峭崖

密林中的烧香雀

劝进山者“洗手烧香”

迦叶鸟念“阿弥陀佛”

这些美妙的传说,传承民间

虚云寺,有惟升大和尚

在佛塔寺、祝圣寺、静闻坟

到一棵空着心的千年古树

万鹏李金牌导游

虔诚而精确的解说

受益匪浅,释惑万千

走进鸡足山

把心留在鸡足山

鸡足山

山中有心

心中有山

云南的鸡足山

中国的鸡足山

世界的鸡足山

今日与未来鸡足山

悠久历史启迪天下苍生

昭示大地众物和谐共处

寺中腊梅

/义樽(云南大理)


延着杂乱的灰格纸,审时爬行

几度?孤独透体附身的蓝与黑

门挡住大面积心怀敌意的风

在冬天的腹腔里,吐出关于

振兴的词语。拔浪鼓唱着下山

放纵体内的隐喻。肢解已坠落

抓把天空的蔚蓝,留予生活

咀嚼不语,吞咽无妄

袅绕的炊烟寻回游离

慈悲入怀。抵达接纳

允许我们安居。卑微一块石头

坐成不同的姿态,忘我物我

都要闭着眼睛指认一片春天

捏紧黎明前储存的碎银

收拢一世的清白。山门

班驳着残苔与虚掩的曙光

守望天空

——祭云南鸡足山千年空心古树(外一首)

盛夏光年/云南大理


岁月浅笑,阡陌红尘

飘落。谁的等待

山一程水一程

烙印于心,守望轮回相遇

繁华落尽,如烟往事

执念。花落花开

思轻愁念轻愁

作别相思。不问伤痛几何

萧瑟清寒,秋水长天

蓦然。菩提焚香

心空空意空空

因果不空。善恶终有报

风雨涤荡,凡尘千年

无量。法身慧解

得净土净其心

广结众缘。普渡众生芸芸

望乡台

盛夏光年/云南大理


望乡台上望乡魂

二十四孝谨于心

草堂椿萱风霜貌

难舍眷念手足情

奈何尘世纷纷扰

晨钟暮鼓诵经文

求得桑梓寿年丰

愿得骨肉聚恩泽

鸡足山虚云寺听禅

王艳钧


虚云古刹隐梅香,

大觉禅枝世外彰。

纪念馆中听化语,

菩提树下篆奇方。

诗人兴会灵山地,

顽石点头智慧端。

踏遍青山和万水,

此生独守美图湾。

鸡足灵山

/昌国(大理祥云)


鸡足灵山诗人会,

文朋诗友来相聚。

山高何惧路途险,

牛劲虎威大道平。

今日艳阳山色翠,

心意相通手相牵。

看山看水诗句涌,

表心达意数情浓。

各抒己见畅相谈,

文理兼备无相憾。

旧友相见结新朋,

感谢云南中诗社。

宾祥山水紧相连,

兄弟好比一家亲。

湛西祥云欢迎你,

煮酒论诗畅古今。

《鸡足山短笺》散文诗组章

云南/阿鹏


1.在金顶:批阅入心的画境

鸡足山金顶,自来被誉为“一颗东南亚佛教中心的金印”。

有梵接天风,有雾篆世霖,有瑞气回环,生成了“玉龙吹霰、绿天四翳、塔凝空月、地隐晴雷、遥峰雪灿、岩日流丹、云海晴光、洞闷灵奇”的臻至化境。

我为心中憧憬而来,也出没在金顶缥缈中。

只是,仿佛一脚在天上,一脚在人间行走,不敢相信自己身临其中。

身边,绕塔三匝的朝拜人,一直在说求得了平安,多年以后又来,了心中之愿。

或许,仰止于金顶楞严塔的崔巍,有五色云涛晓雾洇染,有细如雨丝的祷告声氲氤,我只为将心濯洗干净。

在这“泱泱佛国之都,天堂般的圣境,一幅人心化境之都”的画卷中,此时,我不说当年迦叶开山“抱金褴袈裟,携舍利佛牙,入定鸡足山,辟华首门为华化道场”的神话,不说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中有“乃往鸡足山”的记载。

探隐索微,只说香客星夜兼程抱梦而来,云集朝拜,让我遇见了人心的虔诚,超过了我的想象。

亦或许,鸡足山山比天高,这应该是天空之城才有的纯净。

鞭辟入里,在生命的来与去处,金殿和大雄宝殿的时间木鱼叮咚,是一曲“鸡足天下灵”的诵读,也是入心仰望的咏叹。

条分缕析,一部古典的金顶,每年夏秋之交,有“天柱佛光” 相间,立起玄秘、神话与佛教的渊薮,使“尚善”深入人心,演变中,接纳着凡尘的朝拜,穿越了古今。

见微知著,也注定是一次洗心之旅,为自己的岁月收藏。

 

2.在束身峡:临摹岁月的身影


束身峡,这是鸡足山金顶胸膛裂开的一缝,却是一幅悬峡连天的陡峭画轴。

我看见脚下山崖环列,千仞峭壁,临之目眩。

束身峡,真有“穷地之险,极路之峻”。因为遇见陡峭,我懂得放任罡风翻阅心中起伏的文字,放低身段慢慢行走。

一条石径通天,996步的纡行,被我憧憬,被我想象。

我看见了猴攀猴戏,看见了龙脊上花开,看见悬崖上草木风华正茂……

只是,一轴画壁,一轴生命不息的画像,每一种生命长在石缝里,或挂在石壁上,在我每一个惊愕的眼神落款处,吞云吐雾,呈现出仙姿仙态的生活模样。

这是没有被打上神话和传说的烙印峡谷,只存有当年徐霞客搜山经水脉,需要束身才能从这岩缝中下到八功德水、曹溪水、静禅茅棚的身影。

也是,大家徐霞客方寸湛然,并以玄对山水,笺注“束身峡”,这一岩缝便有了名头。

凝望,还是谷中一株百岁杜鹃,守清为芳,次第花开,接纳了我审美的眼神。

这是束身峡最点睛的一笔了,怒放的生命,树花如缀,晴薰雨醉。

我不得不再次喊出:杜鹃花开入梦来!

一只烧香雀擦耳际飞过,“洗手烧香、洗洗手烧香”的啭婉,制化出更加空灵的梦境。

而听见头顶的金顶寺佛号经声响起,每一滴禅音入心,我在想:还有多少尘封的心结不能开解?

我也束身,以山虫兄弟的“上山定是通天的路,下山即是束身的峡”开悟之语落墨,穿出了鸡足山最美第一峡一一束身峡。

 

3.在静禅茅棚:坐看山水低


来到静禅茅棚,山涌峰动,分不清是自己在走,雾在走,还是云在飘?

这是自然的赐予,在移动的画镜中,茅棚宛如仙居,却妥妥贴贴地安坐在巨崖的突兀处。

茅棚,其实是一间石屋而也,仅能容一床一椅,在我抽取的意象中,一肩挑“五宗”的中国近代禅宗泰斗虚云大和尚曾在棚中静修。

或许,故事外的故事,被后来传说编排,我有了翻开隐秘的冲动。

据说,鸡足山开山以来,不知有多少佛性萌发者,从这里走出,也成为高僧大德……

石崖上,经幡随风飞舞。

我知道:那些经幡上有我看不懂的文字,却被与我擦肩而过的云和雾流利诵读。

坐在石屋前的巉岩上,左右森壁迥峰,岩峻崷崪,灌木丛生。

金雀花或挂在壁上,或长在岩顶,形似展翅欲飞的雀鸟,花色鲜黄,美丽开放,迎迓着我雅俗共赏的心境。

而此时,我分明已经坐成虚云当年修禅的姿势。

但我,也观山经水脉。

抬头是山,低头是山,山有根,万山环合,松风白雾、天光云影、青黛如螺、玄妙绝伦。

抬头是水,低头是水,水有魂,素水盈溪、风盖错落,龙啼凤鸣、百啭千声。

而观秘境之外的烟火人间、浮光掠影、红尘起落……

人间胜景,圣境人间,我托出内心的感动,就像“云烟入梦,雨水入尘,景晴已知胜”。

茅棚,在北纬25°—26°之间的玄秘,静禅之意被我知我识。

 

4.在曹溪水:掬了一捧尘世的清涟


曹溪水,从亘古不变的九曲岩壁上溢出,静静守护着已经倒圮的曹溪寺而得名。

这个小景致,藏幽匿胜,在云雾笼罩下,集山、水、林、泉之大成,是一幅湿漉漉的梦境。

也是大自然的造物伟力,从来让人惊叹。

四周有山花、鸟禽、走兽,有儳岩叠远空,有稀奇古怪的“无名花草”,有连山接岭怪树悬萝,将山水的惊、险、幽、静、神、奇融合成无言之美,画像之美。

一眼曹溪,是心上的尤物。

从每一个角度接近,都会让人产生爱恋。

泉眼喷涌,如龙吐水,雾气萦萦,每一滴却是入心的清涟。

我听溪,多像听心上的开花词,一次次复读。

而我尝水,醍醐灌顶,冷暖自知。

曹溪水,“叮咚、叮咚”,与不远处的八功德水汇流,百啭千回,醉入深谷。

都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一水曹溪,下山入世,走进人间……

 

5.在华首门:翻阅一部山水的经典范本


一条灵山旅游金线牵引,将金顶、天一阁、束身峡、茅棚、曹溪水、八功德水、曹溪寺、华首门、铜佛殿圣景穿辍在一起。

其实,这条金线,徐霞客当年编修《鸡足山志》时,走过无数个来回。

来到华首门,雾起云浮,太子阁里传来的“阿弥”声声,挂在岩壁,纡徐在云雾间。

我还真难以辨析,是在天上,还是人间了。

一棵松树挂在半壁岩上,吐着新绿,占领了岩壁最耀眼的位置。

它根立岩中,几丛苔藓、蕨类植物簇拥,这分明却是人间草木的原色。

我不得不惊叹了,华首一门何其雄,破壁的生命何其伟,需要我再抬高三寸眼神仰望。

秀峰当面,以石脊为骨,壁上华首门锁在云雾中。

而气以石聚,岩峤峥嵘,这是大自然的神迹,早被称为“中华第一门”。

相传,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的迦叶在此守衣入定。门高40米,宽20米,中间有一道垂直下裂的石缝,把石壁分为两扇,“门”的中缝悬挂着距离对等的一块石头,形似石锁。

据说:华首门五百年一开。

这也是人间至今未知的玄秘。

在石门外的画中,在传说迦叶尊者受记为僧处,我掬一捧受记泉水,如饮甘露。

望门息心,也想等这道分隔浮华尘世与清净佛国的众妙之门开启,只为见证一次,门内“拈花一笑”的盛况出世!


   

文/苍浪客(云南大理)


立春。咬一口春天

柳枝青涩的味道

弥漫大地的脾胃

狭小的河堤装不下

春已流光溢彩四处萌动

打春。雪风轻轻一鞭

打出万千花骨朵

含苞欲放。万紫千红包裹

雪峰沉浸在连绵思绪

大地解冻滋滋作响

这个春天有些疼

田已荒芜耕牛不再

天堂的路囗有人在眺望春天

立春。四季又将轮回

城市里没有春天

我得跑到故乡的田野

呐喊。奔跑于消瘦的田埂

让细细的野草刺痛

又一个空落落的春天


 

/义樽(云南大理)


天空。接染蓝继续融化

这个春天没有守猎者

燕子、风筝以及柳絮

大可不必认清方向

老虎在倾听森林的衷肠

去哪儿?将要去那里

十八碗在景阳岗不再是参照物

婉音犹存,绳索已挣脱

熟悉的翅膀,踢飞拖鞋

舌尖的梦绕开蝴蝶结

扣解羽绒服

诗人。有序地告别根本的对应

口哨拉伤枯枝,雪豹擦肩而过

火焰有暴力的图谋。必须

拯救美学,在鸟鸣之前

今天。风在莞尔,水脉情


摆渡人

/寒枫


雪落纷纷堆积尘里的旧事

雾香,迷漫中缔结烟缘

夜闻啼鸟,幽静

转经筒传出千年的天籁

灵魂摆渡

梅香绽放遗落千年的孤独

亦痴,亦醉

尘封故事里的那些回忆的回忆

跌落,凡间,缘深缘浅渡苍生


仰望卡瓦格博

文/张力〈云南.大理


我是一粒尘埃

近距离

把你仰望

承受着你的辉煌

升腾着我的幸福

任凭内心深处的热度

溢出

此刻尘埃和辉煌交融

放眼之处   干净纯洁

你的身上有朵雪花

一定和我前世有缘

今生才让我觉得

虔诚在你面前

你是那么近

从不遥远


问一声那海鸥

文/韩学成(云南大理)


你这海与天的姿态

蓝色的精灵

人人都爱你展趐翱翔

我独怜你羽下的暗伤

我的朋友

停下来吧,我们聊一聊

波涛滚滚你可调理好身体

思绪绵绵你与谁交谈甚好

晨曦里你可打理好羽毛

暮云里你可曾形单影只

多想伴一缕彩云伴鸥

你逍遥着你的逍遥

瘦了我千种思绪

我向往着你的向往

饱满着我万丈豪情

可否借我一双闪光的趐膀

共潮来潮往伴潮鸣

春去春回书涟漪

可好?我的朋友


会须还饮三百杯

/义樽(云南大理)


我们的流星划过毁灭

风暴在地震中失去尊严

火山。吻合时间的距离

搭成愤怒的悲惨协议

失去过去,什么也没有来

风和水轮流坐怀。最终

黑暗退出闪电

回望。平缓的落日

我的邻居,死亡的秘密

平庸千金散尽的无奈

苹果曾经是另外一滴水

它的战争太过于甜蜜

翻痛旧版线装书。唤醒温柔

在铁匠铺遇到热酒。这次

用一场大雪来换,让千金裘

继续寂寞。来,还饮三百杯

腊梅傲雪枝头,海棠依旧


冬之意像

文/苍浪客


鸥影。剪断天空

凌乱的云,飞渡

自由的天空诗意不在

飘荡的思绪学会拐弯

足迹已遗失

冬天的风

吹散远山意像

远方的落雪

不曾听见,亦不曾

想起。鸥已远去

远方,可曾有

消逝的风

吟唱落雪的孤寂


草尖上的蔚蓝

/义樽(云南大理)


1.

青草在风的间隙里,传达

春天的声音。山空叶儿瘦

消弥。必须有人的影子

2.

我们听见流水,在弹奏

嗓子里的时光。淡泊心境

鸟儿唱合,谷物搬进巢里

3.

晾晒阳光的宽阔。爬山姿势

弯腰无语,弓背无妄

一缕光折射草尖,入迷孤单

4.

挣脱大地的引力,真正地欢乐

大海深处。在谨慎中学习半生

茫茫镜如面,恐惧沧桑许白发

5.

终点刚刚抵达,有人就要离去

池塘边,落单孔雀变俩只

惊飞梅花最后一瓣白

6.

这样也好,生命的色泽有光

有泥土。有中和酸碱度的风

轻举毕生的杰作,一路相伴

7.

通达人性的词语,海天共色

引领月光唤知己,诗情话美酒

一曲高歌越天穹

8.

一抹蓝以惊诧触动,教唆腊梅

熄灭冰风冷面,还人间清白

阴霾留给墙角,消融误解

9.

用悲悯的句子去诅咒,讥讽

接受贪贱流转。清浊与欲念

醒和醉,世人孰能、几多堪会

10.

蝶欲舞,蛹动梅雨泪

压低尘埃是非,洗尽恨过

捋顺薄雾轻云。追赶清澈地蓝


编辑/杨宏毅

审稿/吴洪彪

终审/杨凤云

投稿邮箱/bcrmt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