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之问”宾川答卷大讨论征文】关于乔甸镇文旅产业和特色农业融合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关于乔甸镇文旅产业和特色农业融合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乔甸镇党委书记 徐明燕

乔甸镇在“大理之问”宾川答卷大讨论活动中,积极正视近年来的发展实际,结合乔甸镇的实际情况,对制约乔甸镇发展、事关人民群众福祉的短板和瓶颈问题层层深入、抽丝剥茧、直指要害的进行大讨论。现围绕乔甸镇文旅产业和特色农业融合发展的问题做调研与思考。

一、时代背景

近年来旅游需求日益细分且多元化,乡村旅游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随着城市居民对旅游休闲有了新的定义,与其他旅游不同的是乡村休闲旅游是多向发展的,能满足不同人群的的需求。深挖农耕文化为游客提供不一样的特色农村农业生活,或者以当地特产、美食为卖点吸引游客体验不同的美食文化。很多乡村依托自己特有的文旅优势结合特色农业,走出一条新路。文旅产业和特色农业的融合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也带动了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改变农村面貌,促进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二、乔甸镇基本情况

乔甸镇文旅产业资源丰富,农业产业基础较好,给文旅产业和特色农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条件,发展前景广阔,发展势头较好。

三、文旅产业情况

(一)区位条件

乔甸镇位于大理州宾川县最南端,东南与祥云县祥城镇、禾甸镇、米甸镇接壤,西北与本县州城镇毗邻,是远近闻名的“海稍鱼之乡”。全镇国土总面积196.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34.67公顷(20020亩),集镇规划1.44平方公里。全镇辖石碑、杨保、大罗、河边、海稍、雄鲁么6个行政村65个自然村77个村民小组, 共有人口6811户24388人;主要居住着汉、白、彝三个民族;乔甸四面环山,一镇自成一坝,南北长,东西窄,地势南高北低,南北长达24公里,最高海拔2690米,最低海拔1500米,坝区平均海拔1650米,年均降雨量500mm左右、平均气温16.7℃,平均有效日照2179.4小时,无霜期294天。境内水资源丰富,有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2座,小(二)型水库28座,小塘坝162座,年蓄水量1080万方,祥宁公路沿线总库容5231万立方米的海稍水库是著名的海稍鱼饮食品牌发源地;乔甸镇境内交通便捷,省级交通干线祥宁公路由南至北纵贯全境,镇政府所在地距楚大高速公路17公里、距县城34公里,是宾川通往昆明、滇西通往四川的重要通道。

(二)文化底蕴条件

乔甸镇境内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乔甸镇有4白族聚居村,2个彝族聚居村,有独特的白族、彝族本主庙,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和海稍鱼特色饮食文化。七月火把节习俗、白族本主崇拜、雄鲁么彝族打歌、民间艺术等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乔甸镇是远近闻名的“海稍鱼之乡”。乔甸镇有新石器时期出土的石斧(距今4千年)、还有成型于战国至西汉年间的海稍大型石棺墓群,有独特的白族、彝族本主庙、土主庙。

(三)基础建设条件

乔甸镇成功打造了海稍鱼彝族文化饮食街,海稍鱼彝族饮食文化长廊建设工程,老海稍石棺墓群文化挖掘为主的民族特色旅游村寨,海稍新庄红色农业旅游,新庄民族特色农民博物馆。新庄村成功申报成为全省扶贫旅游示范村。计划投资50000万元,集休闲、娱乐、餐饮、商务于一体的海稍水库朴村岛旅游开发项目,目前已初具雏形。自开工以来,已完成投资7791万元,完成总体规划,渔村功能区建设、朴村岛水电路的建设及部分绿化项目。

四、特色农业产业情况

(一)特色农业基础情况

乔甸镇立足自身优势和产业基础,及时调整区域特色产业发展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促使农业结构逐步由传统低效向优质高效转变。目前,全镇以葡萄、柑桔为重点的优质水果种植面积达25830亩,其中葡萄18700亩,柑桔2946亩。建成了海稍村现代种植大棚基地1个、海稍村委会农产品服务中心石榴基地1个、大罗村委会肉牛养殖示范基地1个、石碑村委会肉兔养殖示范基地1个。

(二)特色农业发展趋势

乔甸镇充分发挥“两果”“一蔬”优势,发展壮大以葡萄、石榴特色水果产业。做强特色水果产业:以全国产业强镇示范镇建设为契机,坚定葡萄是乔甸打造“绿色食品牌”支柱产业地位的思路不动摇,从优化品种结构、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品牌化营销上着力,稳步推进软籽石榴、冬早蔬菜种植,积极探索适宜乔甸种植的农业经济作物品种,全力培育农业绿色发展优势。找出适合乔甸镇自己的特色农业发展道路。

五、存在的问题

乔甸镇文旅产业发展势头较好,特色农业产业前景广阔,但是相比于其他起步较早、发展稳定的地方我们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于如下几个方面:

(一)文旅+特色农业融合发展不足。全镇文旅产业和特色农业呈现出一种各自为营的现象,有文旅产业的地方并不能很好的带动特色农业的发展,有特色农业的地方又苦于没有文旅产业的支撑。两者之间的融合发展存在很大的不足。

(二)定位不准。定位不准指的主要是乔甸镇文旅产业和特色农业融合以后针对消费者的定位不准。从市场细分来看我们目前面对的消费者主要分为两大类:“近客”“远客”,不同的客圈消费者有着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为:

1.消费形式不同,近客以农家乐、团建、会议、研学等为主,而远客以自然人文观光、休闲度假为主。

2.消费特点不同,近客主要体现为高频低消费,由于距离相对较近就会有高频次的消费,但是每一次的消费金额并不会很高。远客主要体现为低频高消费,由于距离较远不能经常来,所以每一次来都会体验或者享受完所有的服务和产品。

3.消费成本不同,近客成本较低,同时也比较容易得到满足,远客则产生较高的成本,所以要有能达到要求的产品或者服务才能达到消费的心里预期。

(三)缺乏合理的规划和策划。近年来乔甸镇积极发挥“两果”“一蔬”优势,发展壮大以葡萄、石榴为特色的水果产业。但是农业作为同质化比较严重的产业,要想走出去不仅要靠本身的质量和品牌打造,更要依托外在因素的烘托。从实际来看乔甸镇在文旅产业和特色农业的融合发展上面规划和策划还有一定的缺陷,很多人并不知道“海稍鱼”在乔甸,也很少有人知道乔甸也是盛产水果的地方。

(四)专业人才匮乏,服务水平不高。特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高质量的服务水平也离不开人才。目前来看乔甸镇特色农业和文旅产业的从业人员大多是本地人且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随着发展的进步已经很难适应相应的发展要求。

六、乔甸镇文旅产业和特色农业融合发展的思考

文旅产业和特色农业其实是矛盾的对立和统一,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是对立的,但同时他们又是统一的,文旅产业和特色农业之间是可以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的。从目前乔甸镇的发展趋势来看,文旅产业和特色农业都已经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现对乔甸镇文旅产业和特色农业融合发展提以下几点粗浅思考:

(一)延展产业。文旅产业和特色农业之间还有着很大的延展空间,去农村认领一块地,每逢寒暑假便能带着孩子观察作物生长、体验农耕乐趣;住在幽静的小村庄,即使哪里也不去,遥望对面充满神秘感的自然山水也能让人愉快地度过一天,相比传统游山玩水的观光型旅游,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的现代游客对旅游产品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有人想了解当地文化,有人希望体验与城市完全不同的农村生活,有人想带着孩子在劳动中度过亲子时光。在多元化的需求之下催生出更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和产业模式。

(二)精准定位。针对“近客”、“远客”的不同消费观念,积极将文旅产业和特色农业融合,打造具有针对性的服务计划,让不同的人在乔甸体验到不同的生活方式。依托现有优势,助力乔甸“走出去”。在乔甸我们有历史悠久的“海稍鱼”和新庄红色旅游,以及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有力的宣传工具,进而带动特色农业的发展,而特色农业的发展也会反作用于文旅产业发展。让文旅产业和特色农业高度融合,让更多的人知道乔甸、了解乔甸、喜欢乔甸。

(三)挖掘人才。在文旅产业和特色农业的高度融合发展中需要很多方面专业的人才,人才的“选”、“育”、“留”体现的尤为重要。选择适合的专业人才,通过招聘手段将适合的人才引到乔甸来做专业的事情。培养符合自身发展人才,从现有的人才资源中培养一批专业技术过硬的人才来支撑文旅产业和特色农业的融合发展。留得住是最根本的问题,无论是人才的选择还是培养最后的目的都是需要人才能够留下来支撑我们的发展。合理的薪酬、充足的发展空间、完善的培训体系、充分的尊重是留住人才不可或缺的部分。


作者/乔甸镇党委书记 徐明燕

编辑/杨宏毅

审稿/吴洪彪

终审/杨凤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