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川时讯•文化周刊】慈颜永在——写给慈爱的母亲

慈颜永在


——写给我慈爱的母亲


    ·刘志新

公元2022年3月22日,农历二月二十日。大多数人都沉浸在初春的美好时光之中,而对我们刘氏家族来说,可谓天降大悲,举家痛楚,我那慈爱、平凡而伟大的母亲,一位和蔼可亲的奶奶,一位乐善好施慈祥的老人,一位勤俭节约一辈子,也从不愿浪费一粒米的普通劳动者,走完了她近一个世纪的岁月沧桑,舍下她一生的牵挂和操劳,抛却她一马平川的梓里乡愁与亲近,永远的辞别了她可爱的儿孙们,踏云而去,驾鹤西归,享寿九十有三。

    追忆往昔,月岁峥嵘。母亲近二十年来除了食量较少,经常周身骨头痛外,没有什么大的毛病,什么老年慢性病似呼远离了她似的。随着母亲步入耄耋之年,她年轻时,风餐露宿为了生计奔波落下的腰椎病造成的脊柱深度弯曲,迫使她不能平稳落床,甚至不能松开手脚舒舒服服的睡上一觉。每当看到额头后方支起高高的枕头,身子佝偻成一团,半支、半卧、半卷缩的母亲睡相,我们一家人心里总感到特别地别扭,更有一种五味杂陈说不清的滋味,心里的那一种酸,令我们难以吞咽。

母亲多次跟我讲起,她这腰上的毛病,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大跃进”时期,没日没夜参加开挖老家通往山外的公路和漫山遍野奋战“大炼钢铁运动”时落下的。由于条件限制,参加修公路人们很多时候无工棚可住,只能在刚修好的阴暗潮湿的涵洞里住宿,时间久了落下腰痛的病根,整个脊柱向一张拉开的弓,以至老来无法平躺入睡,且长期受腰痛的折磨。为减轻母亲的痛苦,我们做子女的尽可能地隔三差五为她做些按摩,涂抹些药膏以缓解疼痛。说来也很奇怪,就在母亲离世的头一两天,她开始不用高高枕头,而是很自然平稳地躺在床上安详入睡。母亲确实走得很从容,很自然,没有挣扎,没有呻吟,没有任何言语,就像瓜熟蒂落地或油干捻尽。闭上眼的那一瞬间仿佛熟睡去了,安详得令人不可置信。我噙着泪眼抚摸着母亲的脸颊,握住她的胳膊热热的,软软的,好久好久,总不想松开。

母亲陨落的瞬间,阳春三月的天空仿佛间阴沉下来,大风呼啸哀鸣!随即洒下几滴悲哀泪水,这霏霏细雨,恰是我此时内心点点愁思。霏霏细雨也如同老人的性格,温柔的、静静地飘落在大地,滋润着万物生灵。冥冥中像是老天爷为这位慈祥老人离开她留恋的人间而洒下的泪滴。     

母亲出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那是一个军阀混战、颠沛流离、民不聊生的年代,是一个极度混乱、极度饥饿、极度恐慌、极度萧条的年代。母亲一出生,就饱尝饥饿、贫穷、食不果腹的滋味。在年少时,兄妹二人就失去了父亲,不满三岁的她和十岁的哥哥与外婆一家三口相依为命。母亲到七八岁时就开始帮人打工,自食其力。十四五岁时便学会织布、纺纱、做豆腐、蒸米糕,且动作非常娴熟,深得邻里和多家东家好评。母亲一生勤劳,从小知艰识苦,饱尝艰辛。在没有父爱的岁月中,贫苦的生活也造就了她坚忍不拔、待人随和、吃苦耐劳的性格。朴素的家风,也培养了她善良、包容的美德。一生走来凭着她吃苦耐劳、聪明贤惠的品德,赢得了儿孙们的爱戴,获得了族亲和街坊四邻的赞誉。        

    母亲一生,充满了坎坷和磨难。平凡的她生有子嗣6人,其中长女,也就是我未见过面的姐姐在6岁时突发疾病夭折外,其余兄妹姐弟5人在父母亲的艰辛抚育下得以健康成长。当时我父母亲均被调往奋战在参加开挖老家通往山外的公路工地上,等得知消息连夜赶回到家时,我那乖巧苦命的姐姐已奄奄一息。母亲生育6次意味着完成了6次伟大的创举,但也意味着,在将近20年时间内,每生育一人时都必须忍受撕心裂肺的疼痛,但她始终无怨无悔,只因她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一个女人的天性决定了她必须为了自己的儿女付出艰辛的一生,特别是在那极度贫穷的年代,在社队的集体生产生活中,白天干着和男人一样繁重的生产劳动,没有一句抱怨,每当夜深人静时,母亲却顾不得白天的疲乏与劳累,依然在漆黑的煤油灯下为了膝下儿女们缝缝补补。在家排行老五的我,依然记得,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我因营养不良,体质较弱,且患上一种极具传染力叫“猩红热”的疾病,几天高烧不止,命在旦夕,身体极度虚弱。那是个缺医少药的年代,母亲为了救治我,使我活命,连夜抱着我敲开小镇上联合诊所的大门,苦苦哀求一位拿姓的老中医,开了药方,抓了药,并连夜生火喂了给我服用。说来也挺神奇,服了中药后,到天亮时,尽管体质非常虚弱,但几天高烧不止的我体温开始恢复正常。之后一段时间,除了服用中药外,为加强营养,母亲硬是从兄、姐的碗中划拉几粒饭粒,使我终于活了下来,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后来,子女们逐渐长大成人成家,为了子女能够过上顺心舒服的日子,母亲却依然在操劳着,担忧着,依旧保持着中国传统女性的贤淑和美德,以宽容的心包容儿孙。

    孩提的记忆里,最不能忘记的是由于父亲远在外地工作,常年不在家,为了一家老小的生活,母亲白天既要到镇上的纺织社织布干活,完成生产任务,晚上还要在家里挑灯夜战推豆浆,做豆腐,赚些微薄的收入,同时又要照管我们姊妹五人和年迈的祖父母衣食起居,操心我们读书上学,起早贪黑,无怨无悔。特别是每到过年时节,母亲往往要熬几个通宵给我们腌糖渣、捂白酒、做米花糖、红薯干之类等家乡很有地方特色的小食品,还要赶在大年初一早上之前给我们每人做一身新衣裳,辛劳之处难于言表。

艰辛的岁月没有击垮母亲单薄、弱小、多病的身躯,贫困的生活无缝填补了母亲积极乐观的心态。母亲任劳任怨、忍辱负重、体会沧桑;母亲坦然乐观、积极热情、坚强厚重;母亲聪明贤惠,淡泊从容,朴实伟大。母亲的一生,失去很多,付出很多,也收获了很多,拥有了很多。得到了晚辈的爱戴,得到了族亲四邻以及亲朋好友的尊重,享受了五代同堂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也难怪友人艳钧兄在得知家母过世的噩耗后,即为母亲题写了“享大年九秩又三龄鲐背洪畴登上寿;留懿德一堂同五代萱枝慈影列仙班”挽联,这是对母亲一生最好的褒扬与诠释。

    如今,母亲走了,在亲人、儿孙们的簇拥搀扶下,走出了熟悉、留下无数身影的家园,走出了让她无限眷恋的一大家子。母亲留下一路纯净的阳光,留下启迪后人的精神财富,留下让后人永无止境的缅怀和思念,走向虚化的风景中,走向别样的世界里。

敬爱的母亲,我多希望可爱可亲的您依然能够陪伴着我们,依然能与我们一起分享五代同堂的快乐与幸福,可您老人家却永远的离开了我们。面对母亲生命的消逝,我们更多的是万分悲痛和倍感无奈,从此阴阳两隔,从此让我们倍感不能随便喊一声“妈”的凄凉,我们只能无助地说:妈妈,您老人家走的慢些,慢些,再慢些,一路走好!

从此,我再也没有妈可以喊了,但母亲的慈颜永在。母亲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作者/刘志新

编辑/杨宏毅

审稿/吴洪彪

终审/杨凤云 

投稿邮箱/bcrmt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