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川时讯•文化周刊】钟情桃李数十载 一片丹心似玉壶——追忆宾川二中杨必孝老师

钟情桃李数十载  一片丹心似玉壶
——追忆宾川二中杨必孝老师


        ○张兴华

波泮巍巍育赤崖之灵秀,金沙浩瀚哺山乡之贤才。宾川二中立民族教苑之林,为山乡哺育了众多的儿女,而提到宾川二中,就一定会想到为宾川二中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杨必孝老师。

杨必孝老师自幼聪颖睿智,勤奋好学,少时受业于学界泰斗杞光禹和王瑞禾门下,私塾三年,学识才智猛进,由于他记忆惊人,特好诗书典籍,在大理师范和云南中学教师进修学校深造时,博览群书,吟诗作对无所不精,为同窗之佼佼者。是宾川县第一届、第二届政协委员。1993年获云南省教书育人辛勤耕耘三十年以上,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奖,一生主要在宾川二中工作,先后任教师、校长、书记,与宾川二中结下不解之缘。

杨必孝老师教学风格独特,治学严谨,满腹经纶,讲课深入浅出,比喻得当,妙趣横生,常常讲到悲愤之处,声色激昂,慷慨抨击,有说评书之风范。他所教的语文课、政治课、历史课都善于把古今中外名人典故巧妙地穿插进去,扣人心弦,听得学生如痴如醉,常常忘记了下课,能听他讲课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记得他在上历史课时,讲到明末农民起义,他随即引用了当时人民不满朱家王朝统治的民谣:朱元璋,小沙弥,一旦得了高官做,忘了当年讨饭吃。他的学生至今历历在目。

针对山区四乡教师青黄不接的现状,宾川二中受宾川县委的委托,分别于1972年、1976年、1978年举办了三个师训班,学制均为一年,这三个班都是由德高望重的杨必孝老师担任班主任,并负责语文学科的教学,其学生都受杨必孝老师教学风格的影响,受益匪浅,使得三个中师班的学生回到当地学校都能顺利开展教学工作,成为学校教学骨干,有力地促进了山区民族教育的发展,带动了山区教师素质的提高。

1973年凝结着宾川二中师生汗水的观音寺石拱桥建成,杨必孝老师题波连云岭,浪逐金沙八字,由毕辉老师书写、石匠雕刻于观音寺大桥石头上,委婉地展示了宾川二中师生的博大情怀,含蓄地表达了宾川二中师生自强不息的心志,也是宾川二中辛勤培育学生的心愿,是引导学生勤奋学习,努力成才的理想。

    杨必孝老师把毕生的精力无私地奉献给山区的教育事业,四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他送走了26个高中班,三个师训班。3000多学子有幸受杨必孝老师的教诲,他的学生中有的是政界要员,有的是军人,有的是商业精英,有的是专家教授,有的是人民教师,更多的学生则投身到了家乡的社会主义建设第一线,为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添砖加瓦。

1980年9月,杨必孝老师临危受命接任宾川二中校长,他一上任就明确提出学校一切工作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狠抓教师队伍建设为突破口的思路,理顺完善了学校管理制度,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此同时,在教师队伍建设上,针对宾川二中师资紧缺且学科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千方百计向上争取教师和用心用情留住教师,并鼓励教师在职进修和脱产进修,教师队伍专业素质得到提高,不少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纳张元、金国祥两位老师是代表。当年,纳张元老师的同窗邀他下海共谋发展,动心徘徊之时,是杨必孝老师送给他两幅字画才留下了他:年来难怪须眉白,哪有飞灰不染人。”“春蚕到死丝难尽,蜡炬成灰泪亦欢。

五十多岁的杨必孝老师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四十多年的红烛生涯,无怨无悔的情怀感动了纳张元老师,他挥笔写下了平身只爱育桃李,三尺台前舌耕耘。从此安心教育,如今已成为大理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多年来,杨必孝老师教过的一大批学子活跃在省州县各行各业,何建群,被评为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云岭10大“最美科技人”......

1981年,为了发展山区民族教育,促进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杨必孝老师多次向云南省、大理州争取,在宾川二中开办全寄宿民族初中班,让学生享受到党的惠民政策,减轻了贫困学生的经济负担,为山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多数学生走出大山,开启美好人生。

1991年9月11日晚,平川地区大雨通宵。次日凌晨,罗九河,四十里箐,古底河三水汇集,浊浪排空,地处三河下游最低处的宾川二中首当其冲,9月12日9点10分,宾川二中那架破电话机被时任党支部书记的杨必孝老师摇得吱吱怪叫,电话一通,杨必孝老师吼叫着:二中告急,房屋倒塌,师生被困。接到告急电话后,平川乡党委果断指示:马上组织突围,撤离学生。9点20分,围墙挖开,300多名师生在杨必孝老师等学校领导的指挥下,手拉手,臂挽臂,沿着齐腰深的洪水,从被淹没的田坝向对岸突围。民族初中班的小同学急得大哭,杨必孝老师一边让大同学拉紧小同学的手,一边鼓励安慰,学生们上了岸还紧紧抓住杨必孝老师的手不放。383名师生全部突出包围,无一人伤亡。这次洪灾突围,57岁的杨必孝老书记临危不惧,镇静指挥,事后被宾川县委评为抗洪抢险先进个人

宾川二中老教师李明(中)、杨树志(右)、杨永前(左)

1991年9月29日,杨必孝老师代表宾川二中,领着学生代表王华银,在宾川县教育局长李红志的率领下,到昆明参加云南省国防工委和昆明市五华区各单位对宾川二中的捐赠仪式。捐赠仪式在昆明市五华区国防剧院举行,会场内人山人海,台上坐着省国防工委的领导、昆明市的领导、五华区的领导,杨必孝老师深受感动,代表学校作了诚恳,真挚的发言。杨老师以他那惊人的口才,让在场4000多人为之动容,使他们仿佛亲眼看到了宾川二中受灾的惨景。捐赠仪式结束后,《春城晚报》《蜜蜂报》记者,昆明电视台记者争相采访杨必孝老师,杨必孝老师含着眼泪向记者介绍了学校受灾的真实情况。当听到一声声的慰问,看到一车车满载着春城人民深情厚谊的救灾物资,杨必孝老师热泪盈眶,百感交集,深切体会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大家庭温暖。

重建宾川二中,杨必孝老师和其他学校领导操碎了心,频添白发。1992年11月27日,波泮山下,重建宾川二中捐资大会在这里隆重召开,杨必孝老师代表宾川二中致欢迎词,宾川县领导、教育局领导作了动员讲话。捐助活动场面感人,有拄着拐棍的老人,有手捧鲜花的幼儿园娃娃,有领导,有职工,有教师、农民,大家争先恐后,都在为宾川二中建设添砖加瓦,当天就收到65000多元捐款。

1993年3月,原分散上课的学生搬进了崭新的教学楼,坐在了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幸福地学习,杨必孝老师的脸上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1993年9月,杨必孝老师光荣退休。

1995年1月,杨必孝老师选用上好的红木材料,撰写六十八字长联赠送宾川二中:赤崖多娇,溯百年济济英才前清进士举人民国文韬武略,更喜今朝桃李芬芳非昔比;金沙浩荡,半世纪悠悠岁月抗日兴邦灾迁柳暗花明,冀期青辈乾坤砥柱作中流。

如今,杨必孝老师已驾鹤西去,但他的品行和严谨,在宾川二中学生中有口皆碑。就如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他已经不在了,但他的传说一直还在。

宾川二中部分学生看望88岁高龄的毕辉老校长(中,戴帽子长者)。范小青/摄

杨必孝老师崇高的师德,渊博的知识,独特的教育方法,赢得了学生们的爱戴和敬佩。他把毕生的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了平川的教育事业,成为宾川县享有崇高声誉的优秀教师,他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那精神抖擞地指挥师生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的光辉形象,永远定格在人们心里……


图文/张兴华

编辑/杨宏毅

审稿/吴洪彪

终审/杨凤云

投稿邮箱/bcrmt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