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宾川】 鸡足山发现疑似明代《静闻碑记》原碑


2023年8月1日,宾川县徐霞客研究会顾问杨树荣老师来电,在鸡足山镇沙址老村一农户家中发现一块《静闻碑记》,疑似明崇祯年间原碑,请鸡足山文化研究学者、宾川县徐霞客研究会会长黄向实老师和我去确认一下。听到此消息,我们都很激动,如果真是明代原碑,这将是徐学研究的宝贵资料,于是相约次日去现场确认。杨老师是沙址本地人,曾在县内多部门任职,现已退休,对鸡足山文化、徐霞客文化多有研究,积极致力于我县文化挖掘及弘扬工作,参与编写《宾川丛书》《游在宾川》等书籍,积极投身干部规划家乡行动,牵头编撰《宾川白族文化》《宾川白族本主文化》《沙址文化》等10余类地方书籍,为民族团结示范创建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退休回家后,长居沙址,经常向当地村民讲授鸡足山文化、徐霞客故事,在当地有较高威望,因此村民信任他,经常向他讨教文化方面的问题。


8月2日下午,黄老师和我匆匆赶往沙址老村,与杨老师相遇后立即前往农户家中确认碑记。农户名叫杨继能,今年63岁,在鸡足山供电所当保安,老伴也在沙址本地做临时工,夫妻两人都比较朴实勤劳,在收拾老屋的时候发现了一块碑,看见碑上有“静闻”字样,想起杨老师经常讲授的徐霞客与静闻的事迹,便立即联系了杨老师,请杨老师帮忙确认一下,希望此碑可以回归原地。

碑被杨老先生清洗后藏在了老屋楼上,几分钟后,一块碑记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其大小与其他鸡足山明代墓塔碑记差不多,保存完好,字迹大都十分清晰,上有“崇祯戊寅岁季冬……”的字样,单是看到“崇祯”二字便极为振奋人心。而后又认真研究了碑文及书法、雕刻手法等,初步断定应该是徐霞客时代立下的原碑。先透露部分碑文供大家辨识:

静闻碑记


余故乡霞客徐先生足迹遍海宇,曾不一挟同人,迎福寺静闻止静二十年,未尝一讯丘壑,乃鸡山之行不相期而相将,此谁作之合哉?……鸡山之外,谁骨谁肉?若复蛇足,即非鸡足。

明皇崇祯戊寅岁季冬廿六日滇晋宁箨冠子黄郊拜撰

静闻是江阴迎福寺的僧人,莲舟的徒弟,参禅诵经二十年刺血写成一部《法华经》,发愿供奉鸡足山。崇祯九年(1636)同徐霞客结伴西行往鸡足山,曾一起经过虎穴,经历湘江盗劫,一起欣赏好山好水,也曾一起受冻挨饿,经历生死。到广西南宁崇善寺后静闻一病不起,交代“子不能以身至鸡山,其必以骨至”后,于徐霞客离开的第二天去世。静闻死后,徐霞客心情无比悲痛,“终夜不寐”,提笔写下悼念诗《哭静闻禅侣》六首,其中诗句说:

    同向西南浪泊间,

       忍看仙侣堕飞鸢?

       不毛尚与名山隔,

       裹革难随故国旋。

       黄菊泪分千里道,

       白茅魂断五花烟。

       别君已许携君骨,

       夜夜空山泣杜鹃。


为完成静闻的遗愿,徐霞客周折七天,在告官无门的情况下,多次与崇善寺僧人交涉,用筷子把静闻骸骨从掺杂了木炭和泥土的瓶子中逐一拣出,装入背篓底层继续西行。经历了一年多的艰辛跋涉,徐霞客背着静闻的骨骸行脚到了云南。在唐泰(即后来鸡足山的担当和尚)处遇到鸡足山悉檀寺僧人仙陀、纯白,并与他们商谈了葬静闻骨骸一事。唐泰为此三次改稿撰写了《瘗静闻骨记》。崇祯十一年(1638)农历12月22日,徐霞客终于登上了他盼望已久的鸡足山,将静闻刺血写成的《法华经》供奉在悉檀寺。12月26日将静闻骨骸建塔安葬在文笔山麓。弘辨还磨墨叫徒弟鸡仙书写静闻墓碑。晋宁黄郊为静闻作塔铭,阮玉湾、金公趾也为静闻作了《送静闻骨诗》来悼别。至此,静闻矢志鸡足山山的宏愿最终得以实现。

静闻塔

  吴一峰摄(丽江夫巴提供)

徐霞客第十世嫡孙徐振庆,中徐会副会长刘瑞升、副秘书长唐汉章等,祭拜静闻禅师。 

 杨士斌  摄


岁月沧桑,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静闻墓塔也曾遭受了几次劫难。如今的静闻墓塔是在1988年纪念徐霞客游历鸡足山350周年之际,由省州县文物部门在原墓址恢复修缮的,墓塔后石壁上刻有徐霞客悼念静闻的诗文及静闻的生平简介。墓塔右侧静闻法师铜像于 2022年1月28日(农历十二月二十六日)安座,由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刘瑞升副会长捐资建设,江阴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唐汉章撰写碑铭,江阴徐霞客书画院院长周湘云书丹碑文,宾川县徐霞客研究会会长黄向实题“静闻”二字。


徐霞客文化是鸡足山历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研究鸡足山文化,不得不研究徐霞客。多年来,县内鸡足山文化、徐霞客文化研究者积极致力于徐学研究工作,深入挖掘徐霞客在鸡足山的文化内涵,弘扬徐霞客精神,讲好徐霞客故事,徐霞客与鸡足山的渊源在宾川这块土地上日渐深入人心,徐霞客与静闻的生死情谊将永远在这块土地上被世人传颂。

静闻像   杨士斌/摄

图文/袁 蕊

编辑/杨宏毅

责编/张 玲

审稿/朱晓天

终审/杨凤云 吴洪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