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川时讯•文化周刊】白石岩游记
•杨 武•
时逢壬寅年正月初二,或许是因为大年初一家庭聚餐喝了大姐用自家小甑子制作的泡橄榄酒还在兴头上的缘故,吃过午饭,兄弟姊妹几个硬要到村子附近的山上去摘橄榄,也想学着制作一坛泡橄榄酒,待春节收假后带回城里与要好的朋友一起分享橄榄酒的美味、家乡的味道、过年的味道。
老家地处金沙江中上游的干热河谷地带,四面环山,北与楚雄大姚县、西与丽江永胜县以江为界、隔江相望,金沙江从村子的西北角奔流而过。独特的金沙江干热河谷气候,使得村子周边森林覆盖极率,加之,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为了填饱肚子,采取广种薄收的笨方法,把只要稍微具备耕种条件的荒山荒坡都开垦为耕地。现在从天空中俯视大地,那星点点的荒地,有成片的、有零星的,有大的、有小的,有方的、有圆的,奇形怪状,千疮百孔,让人远观雄伟,近看苍凉。尽管生态条件极为恶劣,但光照充足,适宜于诸多亚热带植物的生长,滇橄榄就是其中的一种。
滇橄榄又名云南余甘子,产于亚洲热带地区,春季开花,花小,单生黄色。果实肉质,扁球形,熟时呈黄绿色,果汁风味独特,以酸甜涩为主,具有清热利咽、润肺化痰、生津止渴之功效。家乡独特的气候极适应滇橄榄的生长,用“漫山遍野”这四个字形容家乡的滇橄榄那是一点都不为过。
那漫山遍野的滇橄榄,有高大的、有矮小的。果子有大的、有小的,大的有乒乓球那么大,小的也有儿时玩的玻璃珠那么大小。果味有酸酸的、有苦涩的、有酸甜的,可以直接吃,也可以用水泡制了吃,还可以制作成果脯。当然,泡酒那是另类的吃法,不过酒的浓烈遇到橄榄的酸涩,还真让人回味无穷。
当然,提到橄榄树,要数村东边那颗世代都称之为“大橄榄树”最有名气,一直名震滇西,称霸云南,它若不称第一,那就没敢称第二。“大橄榄树”胸径超过100厘米,差不多四屋楼房那么高,据专家考证树龄近七、八百年,在全国实属罕见,历代生长在村里的人们都亲切的称它为“大橄榄树”,尽管村里谁也说不清楚它究竟是在什么时候就生长在那儿,但它却一直见证着村子的兴衰。
从家里开车出发,用了不到五分钟的时间,我们便到了一个名叫“上坪龙谭”的地方,只见长在地埂边石缝里的那一颗颗橄榄树的枝头全部挂满了玻璃珠大小的橄榄子,还没等车子停顺,大家便七手八脚的摘了近10多斤。为了能品尝到最酸爽、口味最适合的橄榄,我们沿着盘山公路,边开着车,边摘着那生长在公路两旁的橄榄子。不知不觉中,车己行至半山腰,远眺远方,脚下的金沙江宛如一条巨龙,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或许出于好奇,还是过年在家焖够了,大家都很想到山顶上去看看脚下的村庄和那磅礴的金沙江。经旁问路边的好心人,方才知道,车子可以直接开到山的反背,沿着反背的山脊,顺着羊肠小道走大约十分钟便可到达山顶。
沿着好心人指引的路线,我们最终把车开到一个名叫“豹子厩”垭口的地方。随着海拔的爬升,气温也便随之下降,一下车,迎面扑来的便是让人感到冷飕飕的寒风。沿着山脊上放牧的羊肠小道,走了约十分钟的时间,山顶便隐约可见了。山脊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坡上除长满枯黄的毛草外就是错落有致的石灰岩。走着走着,在那片枯黄的毛草地的中央,一棵绿油油的青香树,酷似一把大伞撑在那儿,刹是惹人眼。绿油油的青香树点缀着那片枯黄的毛草,黄绿相间,酷似一幅独特的水彩画,看到如此景色,大家不约而同的加快了向山顶前进的步伐。
这座让我们好奇和向往的山,背靠东边的董家坟梁子,俯视金沙江,远看好似一把打开的扇子,近看又好似一尊坐着的弥勒佛。山脊的一半是错落有致的石灰岩,极像一只公鸡的冠子活生生的长在山脊上;另一半则是相对规则的铁矿石,极像一条蜈蚣爬在山脊上,一白一黑,祖辈都称它为“白石岩”“黑崖子”或“鸡冠山”。村里至今还流传着“光山顶下鸡冠山,鸡冠山下黑崖子,黑崖两边大小状宝,小状宝下是热水龙潭,热水龙潭下是江南村,金沙江畔江南村”的顺口溜。不管时代怎么变迁、地壳怎样运动、沧海如何巨变,鸡冠山就好比一座神山一样耸立在那儿,一动不动的守护着整个村子,目睹着村里发生的变化。
用了大约近十分钟,我们便到达了山顶。只见眼前的山脊上怪石嶙峋,长满了奇形怪状、大小不一、高矮不齐的石灰石,行至崖边往下看,绝壁独立,奇峰林立,自成一景。站在悬崖绝壁眺望,远方的山层层叠叠,好似波浪一样,一波又一波,一浪又一浪,一层高过一层,数不胜数,应接不暇;金沙江宛如一条巨龙环绕在群山之间,那碧绿的江水,好似一条镶嵌在群山峻岭间巨大的翡翠。山的脚下是便是村庄,白色的房屋和绿油油的油菜田十分惹眼。站在山顶,脚下的一切都显得那么的缈小,让人顿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当大家正在惊叹这被人们遗忘的美景时,原本是晴朗明亮的天空,突然变得暗了下来,让人突然感到几分的寒意,抬头一看,不知从那儿漂来的一片乌云把太阳遮挡得严严实实。没过几分钟,或许是因为乌云斗不过炙热的太阳,硬是被活生生的凿开了个洞,一个巨大的光柱穿过乌云射到地面,昏沉的大地顿起生机,让人好似进入仙境一般。
虽然自己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早在儿时便经常把牛赶到黑崖子左右两边的大小状宝上去吃草,但是却一直却没有到过白石岩那神秘的山顶。如今,若不是因为让人回味无穷的橄榄泡酒,或许也不会到白石岩山顶上去,更不可能享受到白石岩之巅那长久以来被我们遗忘的美景。或许世间的万事万物便是这样,白石岩之巅那让人留恋往返的美景世代就一直存在,儿时因物质贫乏、交通不便等原因,那一座座巍立在家乡四周的大山只不过是阻隔与外界来往的最大“拌脚石”,那犹如一条巨龙蜿蜒在村畔的金沙江就是两岸人们出行的“挡路虎”,“穷山恶水”便是城里人对家乡那山山水水最多的形容。
而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开始变得富足,交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天堑变通途,那一座座山,一道道水再也无法阻隔家乡与外界的联系,“穷山恶水”也不再是它们的标签。在工作和生活之余,人们开始去攀登那一座座曾被大家遗忘的大山,体验别样的风景,感受大自然鬼斧神工形成秀丽而神奇的山川,找寻那份属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自由自在。
作者/杨 武
编辑/杨宏毅
责编/杨宏毅
审稿/刘 灿
终审/杨凤云
投稿邮箱/bcrmtzx@163.com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