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客行宾川:(22) 霞客登山时 塔院建塔中





【原文】正月初八日饭后,四长老候往本无塔院,盖先期以是日祭扫也,余从之。由寺左龙潭东下一里,又过一东腋水南行半里,则龙砂内支,自东而西突,与中支大士阁之峰,夹持于悉檀之前,其势甚紧。悉檀左右前后诸水,俱由此出。路由岭坳南度,余同弘辨、莘野特西探其岭。隔峡西眺,中支南突,至此而尽,大士阁倚其下,乃天然锁钥,为悉檀而设者也。仍还由大路,循东岭而南,半里,为静闻瘗骨处,乃登拜之。
【原文】又南一里,则龙砂外支,又自东岭分突而西,与西支传衣之峰对,亦夹持于悉檀之前,其势甚雄......其势自东而西突,其度脊少坳如马鞍,故昔以马鞍岭名之。余初入鸡山抵大觉,四顾山势,重重回合,丛林净室,处处中悬,无不恰称,独此处欠一塔,为山中缺陷。及至悉檀,遥顾此峰尤奇,以为焉得阿育王大现神通于八万四千中,分一灵光于此。既晤弘辨,问仙陀何在?曰:“在塔盘。”问塔盘何在?则正指此山也。时尚未竖塔心,不能遥瞩,自后则瞻顾如对矣......塔盘当峰头,在马鞍中坳之西,有大路在马鞍之间,则东南下鸡坪关者;有岐路在马鞍之东,则东北向本无塔院者。时塔盘工作百余人,而峰头无水,其东峰有水甚高,以中坳不能西达,乃竖木柱数排于坳中,架桥其上以接之。柱高四丈余,刳木为沟,横接松杪。昔闻霄汉鹊桥,以渡水也,今反为水渡,抑更奇矣。大觉则抑之地中以倒射,此则浮之空中使交通,皆所谓颠倒造化也。由坳东向循峰,则鸡山大脊之南尽处也。
【原文】共二里,登谒本无塔。塔甚伟,三塔并峙,中奉本公舍利,左右则诸弟子普、同二塔也。左为塔院,有亭有庑,而无守者。可憩可栖。诸静侣及三番僧皆助祭,余则享馂焉。时同祭者,四长老外,则白云、复吾、沈公及莘野诸后裔俱集。若兰宗、艮一,则本公雁行,故不至云。祭后,仙陀、纯白又携祭品往祭马鞍岭北三塔,遂及静闻。下午,还过塔盘,叩仙陀,谢其祭静闻也。
——《徐霞客游记校注》1034—1037页


尊胜塔院

霞客登山时 塔院建塔中
据《徐霞客游记》记载,明崇祯十二年(1639)正月初八日饭后,徐霞客与弘辨、萃野等四位长老约定去本无塔院祭奠扫墓,对塔盘山及本无塔院周边山形水势、自然生态等作了精彩的记述,留下了宝贵的文笔。


正月初八日饭后,徐霞客与四位长老沿悉檀寺左边的龙潭往东下一里,又经过一股东边的水,往南走半里,则内支龙砂,从东向西突起,与中支大士阁所在的山峰,从两边对峙在悉檀寺之前,地势十分紧凑。徐霞客对悉檀寺前后左右的各股水流作了考察:“悉檀左右前后诸水,俱由此出。路由岭坳南度,余同弘辨、莘野特西探其岭。隔峡西眺,中支南突,至此而尽,大士阁倚其下,乃天然锁钥,为悉檀而设者也。”徐霞客一行返回沿大路走,顺东岭往南,半里就到埋静闻遗骨之处,于是上去祭拜。


祭拜结束,他们又往南一里,则到了龙砂外支,这里从东岭分出、突起,往西延伸,与西支传衣寺之峰相对,也从两边对峙于悉檀寺之前,形势十分雄伟。徐霞客特别考察了这里的水系、地形、山脉:“大士阁东龙潭诸水,阁西瀑布诸水,悉由此而出。此岭为一山之龙砂,而在悉檀为尤近,即鸡足前三距中之东南支也。其脉自绝顶东亘,屏立空中,为罗汉壁、狮子林、点头峰、九重崖后脊。中支由罗汉壁下坠而止于大士阁,东支由九重崖东南环为此岭,若臂之内抱,先分一层为内砂,与中支大士阁对,又纡此层为外砂,与西支传衣后峰对。其势自东而西突,其度脊少坳如马鞍,故昔以马鞍岭名之。”整个地势从东向西突起,那延神的山脊稍稍下陷,如同马鞍,所以从前取马鞍岭作为地名。

徐霞客记述了刚进鸡足山到大觉寺时,环顾四周山势,重重环绕叠合,僧徒聚集的静室,处处悬在正中,没有不恰当、不相称之处,他认为唯独这里缺一座塔,成为山中的缺陷:“及至悉檀,遥顾此峰尤奇,以为焉得阿育王大现神通于八万四千中,分一灵光于此。”他和弘辨长老见面后,问仙陀大师在哪里?回答说:“在塔盘。”徐霞客又间塔盘在哪里?弘辨师则指的正是这座山:“时尚未竖塔心,不能遥瞩,自后则瞻顾如对矣。”

考察中徐霞客认为,人们一直说鸡足山前面伸出的三距,是西支长,而中、东二支都短,他认为表述不对:“人谓鸡山前伸三距,惟西支长,而中东二支俱短,非也。中支不短,不能独悬于中,令外支环拱。西支固长,然其势较低,盖虎砂正欲其低也。若东支之所谓短者,自其环抱下坠处言之,则短,自其横脊后拥处言之,则甚长而崇,非西支之可并也。盖西支缭绕而卑,虎砂也,而即以为前案;东支夭矫而尊,龙砂也,而兼以为后屏,皆天设地造,自然之奇,拟议所不及者也。”通过考察,徐霞客认为,塔盘位处峰头,在马鞍岭正中的坳地西边,有大路在马鞍的中间,是从东南通往鸡坪关之路,有岔路在马鞍的东边,是往东北通向本无塔院。

航拍尊胜塔院 方云强/摄
这里,徐霞客又重点考察了本无塔院的水难,并描述了建设和生活用水的解决方案及成效:“时塔盘工作百余人,而峰头无水,其东峰有水甚高,以中坳不能西达,乃竖木柱数排于坳中,架桥其上以接之。柱高四丈余,刳木为沟,横接松杪。昔闻霄汉鹊桥,以渡水也,今反为水渡,抑更奇矣。”徐霞客还与大觉寺自压水做了比较:大觉寺是压水入地中以便让水倒喷,这里则是浮在空中让水流通,都是所说的颠倒自然造化。正月初四在大觉寺时,徐霞客作过这样的描述:“轩中水由亭沼中射空而上,沼不大,中置一石盆,盆中植一锡管,水自管倒腾空中,其高将三丈,玉痕一缕,自下上喷,随风飞洒,散作空花。前观之甚奇,即疑虽管植沼中,必与沼水无涉,况既能倒射三丈,何以不出三丈外?此必别有一水,其高与此并,彼之下,从此坠,故此上,从此止,其伏机当在沼底,非沼之所能为也。”

虚云大觉寺

此前,徐霞客已经两次到过本无塔院,第一次是明崇祯十一年(1638)腊月二十四日,弘辨、安仁将徐霞客从大觉寺请到悉檀寺,他就问仙陀、纯白在哪里?弘辨告诉他在监建塔基:“及入山,见两山排闼,东为水口,而独无一塔,为山中欠不足事。至是知仙陀督塔工,而未知建于何所。弘辨指其处,正在回龙环顾间,与余意合。饭后,遂东南二里,登塔基,晤仙陀。”第二次是腊月二十六日吃过早饭,弘辨师告诉徐霞客:“今日竖塔心,为吉日,可同往一看。幸定地一处,即可为静闻师入塔。”徐霞客十分高兴,在弘辨引路下“由龙潭东二里,过龙砂内支。其腋间一穴,在塔基北半里,其脉自塔基分派处中悬而下。先有三塔,皆本无高弟也。最南一塔,即仙陀、纯白之师。师本嵩明籍,仙陀、纯白向亦中表,皆师之甥,后随披瘫,又为师弟。师归西方,在本无之前,本公为择地于此,而又自为之记。”


明崇祯十二年(1639)正月初八这天,徐霞客又拜访了本无塔:“塔甚伟,三塔并峙,中奉本公舍利,左右则诸弟子普、同二塔也。左为塔院,有亭有庑,而无守者。可憩可栖。”各位静侣以及外族的僧人都来助祭,徐霞客则享用了剩余的食物。当时一同来祭祀的,除四位长老外,则白云、复吾、沈公以及萃野等众后裔都会集了。至于兰宗、艮一,是本公的弟兄辈,所以没有来。祭祀后,仙陀、纯白又携带祭品去祭祀马鞍岭北的三塔,于是连带祭祀静闻。下午,徐霞客返回经过塔盘,专门叩拜仙陀,感谢他对静闻的祭祀。


佛塔寺
鸡足山佛塔寺位于鸡足山左树丛中,梵宫林立,金碧辉煌;青崖之上,彩亭翼然,画阁参差,恰似一幅天然画卷。

佛塔寺原名本无塔院、尊胜塔院,因院内有著名的尊胜白塔而得名。因其所在的位置与塔盘山相邻,又叫塔盘寺。佛塔寺最初建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是丽江世袭土知府木靖和悉檀寺僧道源、道真创建。清顺治十三年(1656),木氏又捐资冶铸2000余斤重的大铜钟挂于院中,早晚钟声声震全山,警愚醒俗。后历代都有修建,20世纪60年代被毁。1991年,台湾比丘尼道兴法师捐建。佛塔寺主要建筑有三圣殿、大雄宝殿、万姓祖先堂、尊胜白塔等。院内有塔院秋月、望乡台等包含佛教文化内涵的自然景观。

尊胜白塔是佛塔寺的重要建筑,原塔建于崇祯年间。现在的白塔是在原址上新建,塔高22米,鸡足山著名的八景之一“塔院秋月”指的就是这里。每年中秋的晚上,当明月移到白塔顶上,光华如水沐浴塔身,白塔无一点阴影投在地上,因此,尊胜白塔又名“无影塔”。

塔院秋月 作者/不详
相传,唐代时,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重建佛塔,开光时他们亲自来到鸡足山参加庆典。时值农历八月十五日,当天半夜时分,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乘兴到塔院赏月,那时月华如霜,林幽山静,尊胜白塔晶莹如玉,只是塔影投地,一片晦暗,松赞干布不禁叹息道:“此乃白碧有瑕啊!”文成公主听后,会心地看了松赞干布一眼,微笑着随手打开父皇赠送的、能驱暗送明的鹅毛宝扇,对着地上的塔影轻轻一扇,那塔影就像青烟一样消失了,只剩下一片清辉。从此,每年中秋的夜半时分,尊胜白塔就没有阴影投地了。据记载,尊胜白塔建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徐霞客在游记中曾有记载,他在山期间悉檀寺僧人正在做塔基。也许在唐朝以前就建有一个佛塔,史志没有把它记载下来,只有这个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前代讲给后代听,渐渐地把明代建的尊胜白塔融入传说里面了。

尊胜白塔右边是万姓祖先堂,是供奉中华民族各姓氏祖先的地方,堂内供有23000多个姓氏祖先的牌位。



佛塔寺西南角是望乡台。在这里可欣赏山下白族村落的田园风光,抬头眺望可欣赏天柱峰高出云表,楞严塔直刺碧空的雄姿。有一首民谣是这样说的:“三天不吃阳间饭,四天上了望乡台,望乡台上向下望,阖家儿女哭哀哀。”望乡台,一面靠山三面开阔,方圆八十里,悬崖耸立,垂壁千仞。望乡台两旁,立有24孝石雕群像,希望人们向他们学习,做一个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宽厚待人的人。

佛塔寺余辉 张慧云/摄
佛塔寺还来过一位特殊的人物,并在这里开办了贫儿院,她就是黄兴夫人徐宗汉。1939 年徐宗汉受国民政府贫儿院委派,到鸡足山开办“开国纪念贫儿第一教养院云南分院”于尊胜塔院,贫儿院中的孤儿,有些是黄花岗起义的七十二烈士遗孤,有些是国民后裔。但因经费困难,不久即停办,那些流亡的贫儿又不得不被送到安徽贫儿农场安置。

塔院秋月 李静/摄
图文/ 杨宏毅
资料来自《霞客游踪》《游在宾川》,部分图片为视频截图,向作者致谢!
编辑/ 杨宏毅
责编/ 张 玲
审稿/ 安建雄
终审/ 杨凤云 吴洪彪
协办:宾川县徐霞客研究会
鸡足山旅游投资公司营销中心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