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川时讯•文化周刊】在酸角树的庇荫下
•谢红芬•
走进管岗完小,映入眼帘的是郁郁葱葱的小院,操场四周的树木与西北角一棵枝繁叶茂的酸角树让我惊艳之余竟有似曾相识之感。只一眼,我便喜欢上了这棵高大挺拔的酸角树,正巧我们的教室近在酸角树旁。
村里的老人跟我说:这树啊,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这么大了。每当阳光穿过酸角树枝叶间的缝隙洒下来,教室外的走廊上便有一片斑驳的光影移过来挪过去,这些随风晃动的光影仿佛精灵在跳跃嬉戏。
晨晓,伴着鸟儿此起彼伏的欢闹声,第一缕阳光穿越薄雾洒在酸角树茂密的枝叶上,酸角把儿在窸窸窣窣的梦语中醒来。孩子们陆续到校,打扫卫生,吃早餐。我曾一边听酸角树讲述它抽枝发芽的故事一边面向东方,看着远处轮廓模糊的小山和五彩斑斓的云霞打八段锦。
中午的阳光照得酸角树的枝叶绿得发亮。孩子们自习或趴桌面午休,我在教室里改作业,不时偷看那从枝叶间筛落的斑驳光影。风吹树叶、沙沙作响,有时冷不丁一抬头,目光便与那从鲜亮的绿色中探出的枝条相撞,那枝叶间闪烁着好奇与探索的光芒。
傍晚,吸足了阳光与热情的酸角树安静地矗立着,是在目送放学的孩子们,还是在等待鸟儿们归家呢。
每每从这棵见证过无数季节更迭的酸角树旁边走过,我都会不自觉地放慢脚步,驻足凝望,思绪如风中的叶片在飘扬。
树之道,是生命本然。树以生命的姿态向我们展示着成长的智慧。真正的教育不正是如此吗?它不应只是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而应是一场心灵的觉醒和自我的发现。树木的根深植于土壤,就像信念扎根于内心;树木的枝叶向天空伸展,如同人的梦想拥抱着广阔的天地。唯有我们以生命自觉的态度深深扎进知识的沃土,才能让我们的枝叶自由地在思想的空中舞动。
杜威说:“教育是生活的准备”,我们今天的教育在为孩子们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了吗?《揠苗助长》和《我要的是葫芦》是被我们讲滥了的故事,蒙台梭利也说“教育应当尊重儿童的自然发展”,可纵观我们的教育依然不能顺应孩子的自然成长规律和关注他们全面能力的培养。
酸角树嫩绿的新芽,开着不起眼的小花,这些细小的花朵有着内在的生命力。“教育是生活。”陶行知先生说。那是否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内驱力和内在的潜能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就决定着教育是否具有活力。
在酸角树下,我仿佛能感受到一位好老师对学生的关怀与尊重,就像树根给予枝叶以坚实的支撑和养分的输送。酸角树上翠绿的叶子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如同孩子们稚嫩的心田在老师宽广的胸怀和无私的奉献中感受到的温暖与鼓励。
树荫掩映,阳光点缀。树的生长需要时间,人的成长同样如此。我们应该像树一样,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给与他们体验生活、认识世界的机会。我们不应该将孩子限制在狭小的学科知识领域内,而应该鼓励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实践,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可是,家长们说:“我们不舍得让他去。”“什么都不需要他做,他只要搞好自己的学习就行。”“田里有红蚂蚁,我们担心她被蚂蚁咬到” ......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从做中学”;“学校即社会”。杜威,这位思想的探索者,他的理念在这棵枝繁叶茂的酸角树的枝桠间回荡。他强调实践与经验的结合,就如同酸角树上每一片叶子都在进行光合作用,每一个酸角把儿都在日光微雨的滋养下长成它自己。杜威的教育哲学提醒我们,知识的获得需通过动手实践,通过与社会生活的真实接触,才能结出智慧的果实。
树木之间相互依存,共同构成森林。在教育的世界里,追求合作鼓励相互帮助共同进步,才是充满生机与和谐的正道呀。
每当疲乏和困惑侵蚀着我时,我都会走到这棵酸角树下,让心灵在它的庇护下得到慰藉。站在这棵枝繁叶茂的酸角树下,我聆听着它对教育常识的回归和儿童立场的呼唤,想象着我们用智慧和爱编织出一片片绿荫,培养出既有根基又有翅膀的下一代,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像树一样,茁壮成长,向着明亮那方,勇敢前行。
作者/谢红芬
编辑/杨宏毅
责编/杨宏毅
审稿/张 进
终审/杨凤云
投稿邮箱/bcrmtzx@163.com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