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川时讯•文化周刊】桃花箐随想
•杨树荣•
桃花箐,鸡足山中一个古老的地名,从小让我着迷的地方,一直到接近退休之年才实现了亲临桃花箐的愿望。
那是一个深秋的时节,几位文友和我相邀约,要到海拔比鸡足山还高的木香坪感受感受高山草甸的别有情趣。我们一行10余人,乘车来到放光寺后就开始了徒步向木香坪进发。在好友向导的引领下,大家沿着弯弯曲曲落满树叶的山路行走。一路上的鸟语花香,一路上的山音树语,自然给大家增添了不少穿树林爬高山的兴趣。同行人员中,有作家,有记者,有教师,还有摄影师,大家对沿途美丽的风景一一“笑纳”了,有的忙拍照,有的忙录视频,有的忙观察询问着树种花名。一行人前前后后,断断续续的行走在深山密林间,仿佛打破了山林里平日的安然,不知不觉我们已到达了桃花箐垭口。
桃花箐,原名檀花箐。《鸡足山志》上说,桃花箐深林杂树,蒙翳绵邈幽窅,是从放光寺前往木香坪的必经之地,也是洱海东岸和鹤庆、洱源方向徒步登鸡足山金顶寺经过的地方。相传,在大理国时期,这条从海东、挖色出发经过木香坪、桃花箐到达鸡足山的朝山古道就有了。
桃花箐垭口有一片草甸,茂密的草丛和厥类植物中间,非常醒目地立着一根铁杆,上面安装了摄像头,向导说,那是为了护林防火和方便寻找迷路人而安装的。草甸边缘上长着密密麻麻的树,有云南松、水冬瓜、黄栎树、映山红、野山茶,还有不知名的杂木树,自然形成了一个围栏,天空中显露着蓝蓝的天,悠悠的云,成为桃花箐特别的风景。
著名地理学家、文学家、旅行家徐霞客,从鸡足山去丽江时曾经过桃花箐,他在《徐霞客游记》中,几次写到了桃花箐。明崇祯十一年(1638)腊月二十七日,他记述了“......若桃花箐过脊,又在绝顶西南峡中,南起为香木坪之岭,东亘为盒子孔之脊,与罗汉壁、点头峰南北峙为两界。” 第二年的正月初十,徐霞客从大士阁起身,考察华严寺、法照寺等,后来:“时路无行人,随一桃花箐村氓行......又一里,遂逾脊而西。乃西见香木坪之前山外拥,华首门之绝壁高悬,桃花箐之过腋西环,而此脊上自铜佛殿,下抵法照寺,转而东去,界此脊西一壑,另成一境,则放光寺所倚也。”正月二十日,徐霞客对环境的描写入木三分:“......再登礼佛台。台南悬桃花箐过脉之上,正与香木坪夹箐相对,西俯桃花箐,东俯放光寺,如在重渊之下。”桃花箐在徐霞客的笔下,与鸡足山奇丽的美景相融相依,同放异彩。
宾川县文史资料上讲,民国期间,桃花箐有个剿匪的故事。那是1924年,秉性急公好义的宾川州城老赵村人杨世昌任宾川第二路剿匪指挥官。杨世昌率队到鸡足山桃花箐征剿土匪。战斗中剿获许多金银首饰、金叶子、银两和牛羊马匹。当时海边有一名中队长提出要与杨世昌私分,杨世昌果断地说:“我们身为头目,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弟兄们也见到一样要一样,这些东西怎么能够来到我们手中?早就被大家分光了。大家都顾抢财物去了,又怎么能指挥战斗呢?再说,这是老百姓的血汗,要上交国库,怎么能装进自己的腰包呢?”中队长遭拒绝后,怀恨在心,邪念萌生,当面还奉承说,团首真是我们的楷模。后来在桃花箐追赶残匪时,这个灭绝天良的家伙看到有机可乘,躲在一棵大树背后丧心病狂地扣动了扳机。民团的人只顾往前追,谁也没有想到团首会从马上栽了下来。等大家追远了,这个中队长才从树背后鬼鬼祟祟的跑出来,摘下杨世昌的“大拉风”,砍下杨世昌的头颅,慌慌张张脱下外衣把杨世昌的头包好塞进皮稍子。跳上杨世昌的战马,携走了战马上驮着的金银,朝相反的方向跑了。杨世昌死后引起了县长的高度重视,一面派沙址人去找他的遗体,一面派人去缉拿凶手。遗体抬到沙址街上,叫人用麦面捏了个假头逗在杨世昌的脖子上,用红绸绿缎裹了全身,印红伞遮住了天,然后装棺。棺材上面盖上英国产的大红毯子,棺材前面扎个亭子,杨世昌的牌位放在亭子中间。杨世昌的遗体公葬在州城南门外陆军墓地。暗杀杨世昌的凶手当天被枪毙。
桃花箐垭口是去往木香坪、余金庵、金顶寺的交叉路口。1943年2月,西南联大费孝通、罗常培、潘光旦、曾昭抡、孙福熙五教授就是从大理双廊经过桃花箐游览鸡足山的,费孝通写下了名篇《鸡足朝山记》。文中说:“桃花箐,但并没有什么花,遍地都是些荒草和新树。那间草棚也是临时搭成的,专门赶这个香期,做些小买卖。这条路本是僻径,很少人往来,我们这样大批人马过境,真是梦想不到的。我们自己借火煮了些饵块。”如今读来,仍然给人一幅山间小店好风景的画面,桃花箐的美妙悄然留在了我的心里。
桃花箐垭口春节期间的小店一直延续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鸡足山麓白草龙村的杨国金先生,回忆起小时候跟随父母到桃花箐开山铺小店,说当时过往那里的人很多,主要是从鹤庆、洱源和挖色步行到鸡足山朝山的,春节期间一个月时间约有四五千人路过,有时候小店还显得很热闹呢。临时的铺子虽然简陋,但那里是行人最喜欢停留休息的好地方。一杯热气腾腾的茶水,一碗香香甜甜的汤圆,或一碗味道鲜美的饵丝,一碗酸辣可口的凉粉,让游人香客吃得高高兴兴后继续向鸡足山金顶寺前行。
如今在桃花箐垭口,随想着看到的景物和听到的故事,让我的内心悄然有了一些莫名的感慨。鸡足山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往今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专家学者、高僧大德,促进了鸡足山文化的发展。作为一个本地人,从小就想像着桃花箐是一个桃花盛开的地方,没想到至今亲临实地才真正明白,桃花箐是一个没有桃花却有着故事而且风景非常美丽的地方。此时此刻,我的内心仿佛应验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那句诗。正这样想着时,向导高兴地告诉我,我们已经到达了海拔3300多米的木香坪。
作者/杨树荣
编辑/杨宏毅
责编/杨宏毅
审稿/张 进
终审/杨凤云
投稿邮箱/bcrmtzx@163.com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