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川时讯·文化周刊】创建鸡足山净云庵碑记校录简略



创建鸡足山净云庵碑记校录简略

李军  李孝泽


八月二十四日,洱源茈碧湖霞客书院购得李元阳书丹“创建鸡足山净云庵碑记”及净云庵购置常住田“开具”拓片各一份。在鸡足山碑记拓片中,碑阳碑阴成套具存者实属鲜见。创建鸡足山净云庵记,杨湜撰文,李元阳书丹(带碑阴)尺寸130cm×58cm。碑阴“开具”计6条9行261字,近于完整。“碑记”计20行,可辨705字,惜行首残缺无可考,依文意和尺幅推测每行首满漶残缺应在1-4字不等。今碑遗无着,拓印亦残旧满漶。大理现存碑铭中李元阳撰和书并不鲜见,但书丹亦属少见。这是鸡足山研究、李元阳研究和大理地方史研究的珍贵史料。现将碑阳碑阴拓片(一套)按拓印字体、残缺,依行照录如下,供方家参校审辨,并校录简略一并辑录以增旧闻逸趣。





一、碑记

創建鷄足山浄雲菴記□

     □[1]鄉進士文林郎知萬縣事大理玄谷杨湜撰文

□進士出身知荆州府前翰林院庶吉士、福建監察御史、郡人中溪李元陽書丹

□進士刑部主事、郡人洱皐贾文元[2]篆额

□鷄足山浄雲菴告成,徹空尚人所建也,盖經營十有三年矣。菴在圓信菴北隅,中為殿,左為方丈,右為講堂,前開山門。

□士像於殿中,壁影則圓覺十二菩薩也。金刹干雲、嚴光淨地、皎發凝水之界、恍開華藏之都、七眾知皈靈山,增壯安名

□浄雲者取阿賴耶自性清淨心之義,三大士觀音為悲文殊為智普賢為行具,此三德則成佛身,然皆是清浄心之

□相如空心具如雲心不受染性體自真妙用三德以及一切無不真矣。此則菩提心也,此心眾生具有,但為染緣變

□轉背覺甘受輪回,徹空憫之擇兹靈山勝處結為梵刹,安名立相以示人人究明覺路,次至見者一禮一瞻皆成佛

□□菩薩啓佛意同可謂能報佛恩者矣。先是徹空投明正师披剃,住白雲菴,嘉靖己丑禪棲圓信得闻思脩三昧戒巖

□開神解與處侣眾不私寸長幾於無我,八稔之間道風遐著欲舉菴事,檀越翕從郡守東園高公力於嘉護。徹空一日

□封御史蓬谷李翁玄為化首,翁厚施而嘱曰其書吾名于殿梁,吾兒御史元陽他日來山見必有感,但恐吾兒不肯信

□元人之善也,後中溪公以御史陞荆州府歸田,畱神内典,悟佛閫奥,諸山靈踪志存脩復。丁未冬中溪同主事贾公文(元[3])

□君宸学諭张君文璧舉人吴懋及余軰游此山三宿浄雲,中溪果見翁名,深嘆之,即施白金二锭,時賓川之太守朱

□行學之,及師生父老咸在,有所激發於是圆信菴制大改作矣,徹空即将施金置田於煉洞為常住焉,徹空俗姓楊

□知縣族人,名真炳,徹空号也。其諸檀越姓名住田畆至具載碑隂。銘曰:

□華未開 雞山只閉 嗟彼佛衣 幾時出世 卓哉徹空 却知權路  于空掌中 摽出佛土 有像可依

□理可悟 借问木人 㴀何流希 循流窮源 忽爾寧歸 盡脱皮毛 獨露辉辉 這箇衣物 萬象同披

□□迦叶 㝎裹待時 德宿作則 妙契難思 嗣守之人 勿忒恒儀

□九年中秋之吉

僧人真炳立石   

徒孙性應  □  □真乘

有工杨瑗刻石


[1] ¨为有缺失文字,缺失字数不等。

[2] 贾文元(1492年-1551年),字体仁,号洱皋,直隶曲阳县人,云南大理卫军籍,明朝官员。嘉靖十一年(1532年)壬辰科第三甲第一百二十四名同进士。观工部政,升刑部主事止。(杨升庵《雨中漫兴柬泓山中溪洱皋》诗:风袅芭蕉羽扇斜,云峰苔壁对檐牙。满城连日黄梅雨,开遍金钗石斛花。)

[3] 原拓片缺,按前“进士刑部主事,郡人洱皐贾文元篆额”补。





二、碑阴暨“开具”

今将净雲庵檀越置買常住田畝租糓数目開具於後。

   計開:

    一買到炼洞[4]张鹤村李桂林田壹分[5],計大小九坵,随本户秋粮肆升,作價陸两。粮收入萂村[6]里拾甲寄庄租陸石。

一買到賓川[7]自朝用田贰坵秧田、壹井,作價銀贰拾捌两,秋粮伍升租玖石。

一赎買性通田陸坵,坐落煉河东,作銀陸两。秋粮柒升收入下牛井[8]里白石崖户内纳租糓伍石。

一買到张鹤村中溝赵以期梯田壹分,作銀肆两,秋粮肆升,租糓贰石柒斗。

一買煉洞甸尾[9]董文廣田壹分柒坵,作銀贰拾伍两,随秋粮壹斗肆升纳租糓拾石。其田東至周壐[10]南至董華珠西至楊受楨北至楊招董文

廣同男[11]董魁姪董得嘉靖贰拾年[12]过割。

一買官宅村[13]李缘成水田壹分,大小拾壹坵。作銀伍两随秋粮肆升纳租糓叁石。


[4] 炼洞,地名,今名同。

[5] 分,即“份”,非面积单位之分。此具中“分”即“份”。

[6] 地名,今名同。今属宾川县大营镇。

[7] 此指今天州城镇。

[8] 牛井,地名,今名同。

[9] 甸尾,地名,今名同,指今鸡足山镇甸尾村。

[10] 壐同玺。

[11] 男,儿子。

[12] 嘉靖二十年即公元1541年。

[13] 官宅村,地名,今名同,指炼洞官宅村,今属鸡足山镇。





三、李元阳简要

李元阳(1497-1580)字仁甫,号中溪,别号逸民,明代大理府太和县人,白族。明嘉靖元年壬午(1522年)取云贵乡试第二名;嘉靖五年丙戌(1526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因所谓的“大礼议”事件贬江西分宜县,后改授江苏江阴知县(成为云南白族御倭抗倭第一人)。嘉靖十五年丙申,以御史巡福建。嘉靖十八年己亥(1539年),因上疏请求嘉靖皇帝不要去承天,被贬往荆州任知府(任内慧眼拔识年仅13岁的张居正,成为明朝名相张居正伯乐恩师)。嘉靖二十年辛丑(1541年),借丁父忧回乡,自此居乡40年未再出仕。他寄情于苍山洱水之间,与杨士云、杨慎、张含、李贽、罗洪先等文化名流诗文唱和,又勤于著述,其诗文集有《艳雪台诗》《中溪漫稿》,理学著作有《心性图说》,并在晚年编纂了嘉靖《大理府志》和万历《云南通志》。其在哲学、史学、文学、书法、教育诸方面成就斐然,被誉为“史上白族第一文人”,在云南文化史占有重要地位。万历八年(1580年)八十有四,十二月二十日卒于家。

碑记中“御史蓬谷李翁玄”即李元阳父李玄(明李选《侍御中溪李元阳行状》),李玄号蓬谷,因子贵赐封“监察御史”[14]


[14] (明)李元阳.李元阳文集[ M].施立卓,总编校.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2018:670.






四、碑文校录简略

1.鸡足山净云庵及碑记中所涉圆信庵白云庵。

按碑“先是徹空投明正师披剃,住白雲菴,嘉靖己丑禪棲圓信得闻思脩三昧戒……”嘉靖己丑即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此说徹空披剃师为明正,住白云庵。后在圆信庵得闻思修三味,即徹空和尚证得正果获得僧俗称道时间。明正,据高奣映《鸡足山志》载:“白石庵(在白石崖,今废),弘治间,僧明正募洱海土县丞杨玉蕴建。此山乃鸡足右峰尽处,崖壁玲珑,洞壑幽䆳,极天化神镂之巧。”疑白云庵即白石庵,徹空随师披剃应即就在师父明正所在白石庵(白石崖);朱惠荣《徐霞客游记校注》载徐霞客考察白石崖“西一里,见有坊当道左,跨南山侧,知其内有奥异。讯之牧者,曰:‘其上有白石崖,须东南逾坡一里乃得。’余乃令行李从大道先向鸡山,独返步寻之。曲折东南上,果一里,得危崖于松箐之间。崖间有洞,洞前有佛宇,门北向,钥不得入,乃从其西逾窒径之棘以入,遍游洞阁中。又攀其西崖探阁外之洞,见其前可以透植木而出,乃从之下,一里仍至大路[15]。”即此白石庵。


[15] ( 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 [ M] .朱惠荣 ,校注.北京: 中华书局,2017:1012.






圆信庵,高奣映《鸡足山志》“传衣寺,在凤凰山下,背倚万松山冈,即古圆信庵。又稽之《名山选胜》曰:非圆信庵也。嘉靖初间,僧性玄同李元阳创建,隆庆间灾。万历丙午,僧寂观重修。康熙已酉,僧心怡、源霪、源统重修。得山水大会鸡足山中峰尽处。”此应即徹空证道之圆信庵。

徐霞客考察传衣寺(圆信庵)、净云庵较为详细,节录如下:

初九日(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正月):“乃东转随坡下,一里,则传衣寺,东向倚山之半。其北先有止止庵,嘿庵真语所建,传衣大机禅师之友也。又南为净云,彻空真炳所建。又南有弥陀、圆通、八角三庵,皆连附于传衣寺者,而八角名之最著,以昔有八角亭,今改创矣。八角开创于嘉靖间,为吉空上人所建。其南即为传衣寺,寺基开爽,规模宏拓,前有大坊,题曰‘竹林清隐’,乃直指毛堪[16](苏州毛具茨也)所命,颇不称。上又一直指大标所题古松诗,止署曰‘白岳’”“坊联曰‘花为传心开锦绣,松知护法作虬龙。’为王元翰聚洲[17]笔。门联曰‘峰影遥看云盖结,松涛静听海潮生。’为罗汝芳近溪[18]笔。差可人意。然罗联涛潮二字连用,不免叠床之病,何不以‘声’字易‘涛’字乎?”。“寺昔为圆信庵,嘉靖间,李中谿元阳为大机禅师宏创成寺,其徒印光、孙法界,戒律一如大机。万历辛丑(公元1601年)元日毁于火,法界复鼎建之,视昔有加。先是余过止止庵,一病僧留饭,坐久之,见其方淅米,乃去,饭于净云僧觉心处,遂入参寺中,入其西藏经阁。阁前山茶树小而花甚盛,为折两枝而出。[19]

徐霞客详细考察记录了圆信庵即传衣寺,是李元阳和大机禅师“宏创成寺”,徐霞客《鸡足山志略二·各刹碑记》“传衣寺记:长芦[20]运使、郡人阮尚宾记。万历甲辰[21]”。可见徐霞客对圆信庵即传衣寺的考察是详细周备的,不仅考察了传衣寺的现实情况,还对其碑记、坊文、题铭等史料进行了认真考证梳理,同时直抒了自己的见地和意见。《名山选胜》曰“非圆信庵也”不足采信。彼时先庵后宏创成寺,所以名不尽同,但实为一指并不鲜见。如钵盂庵即迎祥寺,福宁寺即幻住庵。徐霞客在鸡足山亦有“二十九日(1638年十二月):一里入幻住,见其额为福宁寺,问道而出,犹不知为幻住也。”福宁寺和幻住庵一地两名也让徐霞客小小的迷惑了一下呢。


[16] 毛堪,字公舆,江苏吴县人(今苏州),万历戊戌(1598年)进士,曾巡按云南。

[17] 王元翰(1565-1633)字伯举,号聚洲,云南宁州人,万历二十九年进士(1601年),以敢言闻名,极言时政败坏,时奸宦魏忠贤专权,遭罢免。

[18] 罗汝芳(1515-1588),字惟德,号近溪,江西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进士,明中后期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诗人,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

[19] ( 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 [ M] .朱惠荣 ,校注.北京: 中华书局,2017:1036-1037.

[20] 长芦,在今河北沧州市。

[21] 万历甲辰:即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


净云庵,据清高奣映《鸡足山志》载:“净云庵,在弥陀庵左。嘉靖乙未,李元阳同僧真炳创建。天启元年,僧如江募洱海土县丞杨如檟重修。崇祯乙亥,僧性杲再修。内有懒云窝、无我室。康熙壬申,僧肇先重修[22]。”嘉靖乙未即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这基本就是目前鸡足山志书所载净云庵修建时间。


 [22] (清)高奣映《鸡足山志点校》[M].侯沖 段晓林 点校,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208.


而李元阳为碑记书丹的这个净云庵,徐霞客1639年正月初九日还在庵里和僧人觉心一起吃了饭,饭后折了两支茶花离寺。其在传衣寺净云庵这片心情不错。徐霞客在游记中和《鸡足山志略》里均未记录净云庵碑记事宜。但却记述了传衣寺即圆信庵的信史。





2.杨湜撰文李元阳书丹《创建鸡足山净云庵碑记》叙事简述

净云庵为李玄(李元阳之父)僧徹空师所创建,文中简述了徹空和尚披剃证道后其“道风遐著”的影响,一众檀越随之欣然跟随郡守高公出力“嘉护”,适遇“御史蓬谷李翁玄”成为其檀越大施主之首,得以建成净云庵。庵成,李玄嘱咐把他的名字写在殿梁上以防日后其儿子御史李元阳到来时不信其事。丁未冬李中溪、杨湜、贾文元、吴懋等游鸡足山在净云寺宿住三天,李元阳果然看见其父李玄之名,时其父李玄已逝,李元阳也正是因丁父忧而得返乡,感触良深,遂施银百两。当时宾川太守(知州)朱官[23]及秀峰书院师生咸在,住持徹空师感念,遂拟将李元阳施金用来在炼洞置买常住田。而此时净云庵其实已经“盖经营十有三年矣”。从此碑记可考的另一个重要史实是:净云庵实属李元阳之父李玄和僧真炳创建。《鸡足山志》高志范志皆以李元阳和僧真炳创建,其所误或许正是来源于此次李元阳对净云庵的大额捐赠。世人好名人效应或许古人也未能免俗,故相关史料尽以李元阳和真炳创建为记,而这篇碑记拓印则恰好给出了净云庵创建的真实史实。另一面,从创建时间看其实也符合李玄和真炳创建,建庵时李元阳还在外地做官,他是嘉靖二十年即1541年才丁父忧回乡定居的,这和碑记所述时间点吻合。碑中所记净云庵游玩中“中溪果见翁名,深叹之,即施白金二锭”,这次布施发生的时间和情感与李元阳的经历和性格举止相符。


[23] 据(清)周钺《雍正宾川州志》补.


这也是碑阴“开具”购买常住田六宗之由来。

说说人物(名)。碑记所涉人名依次为:杨湜、李元阳、贾文元、真炳(徹空)、明正、高公、李玄、张文璧、吴懋、宾川太守朱□、杨瑗、性应、真乘。计13人。

碑阴所涉人名依次为:李桂林、自朝用、性通、赵以期、董文广、李缘成;周玺、董华珠、杨受楨、杨招、董魁、董得。计12人。

以上共记人名25位。

碑文中出现时间3处。嘉靖已丑即1529年,此是徹空修成正果时间;(嘉靖二十六年)丁未冬即1547年,这是李元阳一行游玩鸡足山来到净云庵时间;嘉靖贰拾年即1541年,这是净云庵用李元阳布施在鸡足下购置土地时间。因碑文满漶缺失,立碑时间不确,末有“□□九年中秋之吉”字,以此推论,立碑是嘉靖二十九年中秋?





3.碑记校录略考

丁未冬,即1547年冬。按杨湜撰碑“丁未冬中溪同主事贾公文(元)□君宸学諭张君文璧舉人吴懋及余軰游此山三宿浄雲,中溪果見翁名,深嘆之,即施白金二锭”。又施立卓《李元阳年谱》“1547嘉靖二十六年,丁未,50岁。‘嘉靖二十六年,余游鸡足’”并“1546嘉靖二十五年:《游鸡足山记》‘嘉靖丙午,余与婿吴阶州懋来游。’在《鸡足山别王屋山谷序》中有‘家居七年,始得游鸡足,同游者二十二人’”[24]这是碑记和李元阳年谱中记载的李元阳连续两年游鸡足山事。这次游鸡足山书碑正是丁未冬,其实除杨湜所撰文记述李元阳净云庵书丹外,李元阳自己也撰写了一篇《袈裟寺记》曰“嘉靖丁未十月,宾守新泉[25]朱君招余来游,坐客则大理贾文元、杨湜、韩晨、张文璧、董难、吴懋、杨正、秦世道,幕宾则孟县行喾、华容王逯。是月秋高气晶,客欢未罢,元庆洗石索记,遂为之书[26]。”又李元阳《游鸡足山记》“曩先君与僧彻(徹)空建庵,名净云院,院傍庵所,结构皆清幽。观玩久之,就宿,与瞽僧彻空夜话,觉从游者众,有妨静赏,屏去太半[27]。”所记正是丁未冬(十月)这次鸡足山游事。此次游玩中杨湜记入碑记的有李元阳、贾文元、吴懋、朱君(官)、张文璧、徹空,含杨湜自己七人,此七人全部出现在李元阳自己的《游鸡足山记》中。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此“创建鸡足山净云庵碑记”记事真实。其实李元阳这次游历为净云庵书丹之前一年,李元阳亦受朱官邀请到宾川为南薰桥撰写碑记,同年12月宾川州秀峰书院落成,李元阳再次受邀到来为秀峰书院撰写碑记,并游玩了鸡足山。即施立卓《李元阳年谱》“1546嘉靖二十五年:《游鸡足山记》‘嘉靖丙午,余与婿吴阶州懋来游。’在《鸡足山别王屋山谷序》中有‘家居七年,始得游鸡足,同游者二十二人’”之游,正是受此次相陪的州守朱官邀请的。高志《鸡足山志》阮尚宾“传衣寺碑记”亦载“第‘传衣’故圆信庵,大机上人所创。嘉靖间,中溪先生与宾川朱守山游,秣马于此,夜复对榻谈禅。大机一达宗旨,且与其徒印光戒律并严,二公重之,遂捐金复创招提。”与李元阳所记符。周钺《雍正宾川州志》载:“南薰桥一名南津,在永安门外,明嘉靖二十三年知州朱官建,郡人李元阳记之。”李元阳所作《南薰桥记》亦载于《雍正宾川州志》“嘉靖二十三年正月甲子,宾川州知州安庄朱君作桥于城之南门,越三月朔桥成,明日丙午,州之宾僚生儒合酹于桥,祝爵于侯,维时凯风景明,其为士者歌薰风之诗宾,曰:其以南薰名桥,侯之惠和,其永于吾土乎。乃驰龙津何帮(邦)宪书征灵鹫山人李逸民为之记其词。”邀请的目的明了,一是为新建的宾川州城南门外之南薰桥作记,二是游鸡足山。这里有两点逸趣,一是朱官邀请李元阳是请宾川史上第一个进士何邦宪亲书邀请的。二是我们熟知的李元阳号中溪,别号逸民,这里又出现了一个少见的号“灵鹫山人”,和中溪异曲同工,灵鹫山意指苍山。以上,需要注意的是,李元阳丙午、丁未两游鸡足山皆是宾川知州安庄朱官邀请,两次都有重要文化活动安排,相陪随同者众且都是进士举人和地方政要,亦可见李元阳在当时名望之隆。


[25] 新泉,疑误,据周钺《雍正宾川州志》应为“安庄”.

[26] (清)高奣映.鸡足山志[ M]芮增瑞校注.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481-482.

[27] (明)李元阳.万历云南通志(上)[ M](明)邹应龙修,刘景毛等点校.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3:121.





综述以上,净云庵创建于李玄和僧徹空,山志以李元阳徹空创建系误。

校录管窥:碑阴载“开具”6条,每一条额头以“一”计每一桩买卖之明细。第一条“大小九坵”用小写九,之后计数皆用大写,包括有“九”数的地方。可见开具者颇为用心。也可见古时土地买卖同样是一件白纸黑字的严谨大事。

此6宗土地收买,5宗在炼洞,即今天鸡足山镇,1宗在州府所在地州城(宾川)。6宗土地买卖计银74两(租谷未计),小的一宗银4两,大的一宗28两。而这只是鸡足山上一个普通的“庵”院檀越一次嘉护施舍所购买的,那些大寺庵所购置的土地寺产就远远不只这点了。这6宗土地收买有两宗就在炼洞一个小村张鹤村,而这个张鹤村在之后也慢慢消失在历史的沧桑中,代之而起的应该是那几个与寺院有关的村名之一个吧?从今天宾川县的地名来看,当时鸡足山下的炼洞,即今天鸡足山镇受寺庵兼并土地最为严重。李根源赵藩《鸡足山志补》载《寂光三世水月禅师道行碑记》中就有“直指宋公见访,倾盖捐金,置功德庄作供。”又“师谛济人,则不惜发肤。自奉唯冬夏一衲,其所得信施,则恢大殿,拓两廊,营积行一庵,置弘护、福田、鲁车等庄,或刻经书,或置器用、良田。”寺庵对土地的兼并如此。但还不是最为严重的时期,往后明末、清末更为严重。许多村庄土地被寺庵大量兼并后,连村名也被改为与寺院和佛教有关了。如莲花庄、功德庄、南京庄[28]、福田庄、铜佛殿村等,这只是鸡足山镇一个乡镇。整个宾川就更多了。至雍正年间,鸡足山寺院对地方土地的兼并亦十分严重,这引起了地方官员的重视。周钺《雍正宾川州志》卷八义学记录了一桩鸡足山寺院对宾川州书院义学田侵占的案件颇具典型:“大理府宾川州为详明书院义学官田始末,叩拟儒学收租公用以垂永久,事窃照宾川旧设书院一区内有开垦澜沧营荒田,租谷八十三石,向被鸡足僧人假造故明沐氏施舍碑文告占,即书院亦渐侵作民居,卑职前次莅州清出书院重加修葺,以其面乎笔架山颜曰“笔山书院”,并追出澜沧营田租以为课士之资,卑职丁艰离任仍被告占。兹卑职复莅仍旧追还。又有小瓦溪、崖淜、排栅营三处官租九十五石,前所官租二十石,设立义学训迪民间无力弟子……”这是寺僧以造假对官学义田的侵占,是周钺两次历任宾川知州才得以清还,而对大量地方势力土地的兼并和民间土地的买卖却是不能清还的了。纵观中国封建时代,每一个朝代的衰落无不是因为土地的兼并,在后期土地兼并进入疯狂模式,最大多数的农民无地可种,揭杆而起成为社会生存的必然,其实质都是土地兼并催生的土地革命。当然这6宗土地买卖反映不了历史的全部,但窥一斑而观全豹亦可看出土地问题在社会历史中的敏感和沉痛。当然这儿不做这严肃历史社会问题的讨论,触及到提一句了结而已。


[28] 原系鸡足山华严寺田庄,住持僧为南京籍,故名。(《云南省宾川县地名志》1989年版,第13页)





再说说人物。

贾文元,号洱皋,大理人。贾文元与李元阳可以说是一起长大一起学习的小伙伴。并且两人还是嘉靖元年(1522)壬午科乡试同场中举[29]。只是李元阳在嘉靖五年(1526)丙戌科会试登进士第[30],贾文元则在嘉靖十一年(1532)壬辰科会试登进士第。贾文元去逝后李元阳为其作《承德郞刑部主事贾公墓志铭》[31]。贾文元与李元阳杨升庵交往甚密。杨升庵诗《雨中漫兴柬泓山中溪洱皋》四首即日常与李元阳贾文元杨士云三人交往中诗书往来之作。可见李元阳贾文元杨士云三人是经常性聚首的,杨升庵柬札都是一柬至三人。


[29] 刘明坤 明清云南科举文献编年[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65-66.

[30] 刘明坤 明清云南科举文献编年[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67.

[31] (明)李元阳.李元阳文集[ M].施立卓,总编校.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2018:519-520.


吴懋,明代云南大理人,李元阳婿,白族学者和诗人,字德懋,号高河。嘉靖十九年(1540年)庚子科乡试中举[]。官通判,历官知州,后归乡里。从李元阳、杨慎游学,成为“杨门七子”之一。所作《写韵楼赋》慎尝自以为不及,可见其才学宏富。这里特别提出也是有所考量,根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和《明清云南科举文献编年》吴系1540年中举。在《创建鸡足山净云庵碑记》中称吴懋举人,可见碑记撰写立石应在1540年后,即吴懋中举之后。

杨湜,按碑:□乡进士文林郎知万县事大理玄谷杨湜。又李元阳《袈裟寺记》“嘉靖丁未十月,宾守新泉朱君招余来游,坐客则大理贾文元、杨湜、韩晨、张文璧、董难、吴懋、杨正、秦世道,幕宾则孟县行喾、华容王逯。是月秋高气晶,客欢未罢,元庆洗石索记,遂为之书。”其余暂无可考,有待方家。

以上校碑趣记,浅陋可见。盼博雅君子不吝指正教诲。


主要参考文献

1. 《鸡足山志》两种(范承勋志、高奣映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1.

2.李元阳《李元阳文集》施立卓编校.云南大学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2018.6.

3.徐霞客《徐霞客游记校注》朱惠荣校注.中华书局,2017.8.

4.周钺《雍正宾川州志》.

5.刘明坤《明清云南科举文献编年》科学出版社,2019.11.

6.李元阳《万历云南通志》(明)邹应龙修,刘景毛等点校.中国文联出版社,2013.

7.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2.

8.(清)倪蜕《滇云历年传》李埏校注,云南大学出版社,2018.5.


作者简介:

李孝泽 男,洱源茈碧湖霞客书院院长,洱源县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大理州徐霞客研究会理事、云南省徐霞客研究会理事、中国徐霞客研究会理事。 

李军 男,宾川县徐霞客研究会会员、宾川县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宾川县退役军人事务局。





作者/李军 李孝泽

编辑/杨宏毅

责编/杨宏毅

审稿/张 进

终审/杨凤云

投稿邮箱/bcrmt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