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川时讯·文化周刊】被遗忘的牟尼寺



被遗忘的牟尼寺

◎贺 礼

崇祯十二年(1639)阴历八月,徐霞客第二次入鸡足山,八月二十三日至九月十四日,在鸡足山一边调治疾病,一边搜集资料,考究地形,并游前所未竞的水帘洞瀑布、山脊灵泉、崖半洞穴,为修《鸡山志》作准备。





关于牟尼山和牟尼寺,徐霞客在其日记中有如下记述:

1638年阴历十二月二十七日:“……其东北又峙山一围,如箕南向,所谓摩尼山也,即此山余脉所结者。……若东出之摩尼,则北胜、浪沧之所辖,此又以山之东麓鸡坪山为界者也。”

1639年阴历八月二十八日:“霁甚。下午,体极自摩尼山回,与摩尼长老复吾俱至。”

1639年阴历正月初七:“……适艮一、兰宗至,又有本寺复吾师自摩尼寺至。复吾,鹤庆人,以庠士为本无高徒。今主摩尼……”

1639年阴历九月初七日:“是日体极邀坐南楼,设茶饼饭……程二游名还,省人……今居片角,在摩尼东三十里。”

1639年阴历九月初九日:“ ……入大觉,访遍周。遍周闲居片角庄,月终乃归。”





     远眺四角山


日记中所称“摩尼山”,今作“牟尼山”,山中建有牟尼寺。由于离鸡足山较远,交通不便,已淡出游者视线久矣。但翻阅相关资料,发现一些线索,尤其是寺院内发掘出土的文物,或许对研究鸡足山有些用处,特撰此文。

1988年鸡足山佛协翻印的《鸡足山志》中有如下记述:牟尼山,在鸡足山左峰之外,东北去四十里,自鱼盆(即今鱼棚,笔者注)甲庄迤逦而上,突出一峰,高二十里,山形如莲花,多岩峦洞穴,西南与绝顶相望,有大石洞,鹦鹉廊东北临金沙江,有四角山、青石岩。

牟尼寺,在牟尼山,去鸡足六十里,谢抚院买山为僧释禅建,中有塔。

《永胜县志(1978~2005)》第72页载:1979年夏,片角卜甲牟尼山村牟尼寺吉祥塔的废墟上出土铜像30多尊。据《伽兰香火万年碑》记载:“明崇祯三年(1629),有鸡足山左善世释禅为本庵开山僧录司,在罗莫左地面兴建牟尼庵,庵内又建有塔一座,名曰‘吉祥塔’,塔高四丈。”从此以后,此地更名为牟尼山,为鸡足山寺景之一。30多尊铜佛均是在塔底的窟中出土的,距今360多年,造型奇特,构思巧妙,形象生动,有的像面浮金,仍然彩艳生光,现存于永胜县文物馆。





    海良坝子和四角山


以上记述当包含如下信息:牟尼寺初名牟尼庵,地处永胜县片角镇,创建于明崇祯三年(1629),买山捐建者为谢姓都察院副都御史,建庵僧人名释禅,山因庵名;寺属鸡足山寺院,并长年有鸡足山僧住持管理。又,从徐的日记中看,徐霞客来山时,复吾为牟尼寺住持;遍周等僧人时常往来于鸡足山寺院和牟尼寺之间,片角(今为街子)为中间歇脚之地。何时称庵为寺,不可考。牟尼庵建成4年后,释禅圆寂。1638年徐霞抵山时,牟尼庵建成仅9年时间。





被毁前的悉檀寺(丽江徐会供图)


建庵僧释禅(1577~1632),字本无,昆明人,俗姓张。19岁在通海秀山拜妙空为师,剃度为僧。明万历四十年(1612)来山,驻锡息阴轩。万历四十五年(1617)丽江土知府木增为母亲求寿,向朝廷奏准在鸡足山捐建悉檀寺,延请释禅住持创修。天启四年(1624),悉檀寺建成,命僧人入京请藏,天启皇帝赐藏,题寺名“祝国悉檀寺”,授释禅僧录司左善世。





海良坝子和四角山


作者/贺礼

编辑/杨宏毅

责编/杨宏毅

审稿/张 进

终审/杨凤云

投稿邮箱/bcrmt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