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礼州庆丨六十九载“声”生不息,芒市广播从村寨喇叭迈向指尖融媒
微美芒市—芒市具有影响力的公众号

六十九载“声”生不息!曾经需要翻山越岭才能传递的声音,如今已如空气般融入芒市各族群众的日常。
杨帮庆摄
今年正值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成立72周年。芒市广播事业也经历了从有线广播的初啼,到无线信号的飞跃,再到数字浪潮下的全媒体融合,走出了一条扎根边疆、服务人民的非凡跨越之路。
1956年,中缅联欢的余温催生了芒市广播站,年逾古稀的王所板作为芒市广播站第一代傣语播音员,亲历了这段筚路蓝缕的创业史。她和同事们走村串寨,把广播喇叭架到村村寨寨,制作播出汉、傣、载瓦三种语言的广播节目,将党的政策、国家大事和山外的故事送到各族群众身边。
1991年,芒市正式开播电视自办节目,王所板见证了万人空巷的盛况。据王所板回忆,电视的开播,轰动了芒市,因为当时州级媒体也还未开播电视。城里的各族群众,有的争相购买电视机,有的涌到电视台的院子看电视。这方寸荧屏成为边疆拥抱时代的窗口,遮放转播台的建设更让电视信号如血脉般延伸。
进入21世纪,广播电视信号传输迎来数字化革命浪潮。2009年,广播电视实施“村村通”直播卫星覆盖工程;2012年,“户户通”工程接力推进。奋进的媒体人背着机顶盒和工具跋涉于城区大道和田埂小路之间,只为信号“不落一户”。2018年,遮放转播台完成升级改造,全市广播电视覆盖率突破99%大关。昔日挤满院落的看电视场景,成为温暖的集体记忆。
△2009年全州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现场会(杨帮庆摄)
△2016年芒市广播电台开播仪式(杨帮庆摄)
△新农村转星调整
六十九年风雨兼程,芒市广播事业从单一的声波发展,蝶变为立体多元的传播矩阵,在职工作人员贾勇是这场覆盖边疆“信息长征”的见证者。“从以前的固定屏到移动端,我们的宣传阵地在不断地变化。”贾勇感慨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艰辛,现在的技术、传播方式等变化太快,在这个岗位上一定要立足于学习,不然很容易被快速发展的技术抛在背后。”
如今的芒市融媒体中心,广播早已突破传统边界。“我们正打造‘广播+新媒体’传播矩阵。”中心副主任们文杰展示着实时更新的融媒平台介绍道:“通过移动客户端、社交媒体,让党的声音、惠民政策第一时间‘飞入寻常百姓家’。”从单一喇叭到全媒体传播,边疆群众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更成为家乡故事的主动讲述者和传播者。
从村寨喇叭到5G信号,从三语广播到全媒传播,芒市媒体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接力奔跑,在祖国西南边陲铺就了一条永不消逝的“声”动之路。当多民族语言乘着数字化翅膀飞越重山,党的声音以更鲜活、更贴近的姿态融入边疆群众的日常——这条走了69年的传播之路,正为新时代的民族团结与边疆繁荣,注入澎湃不息的融媒新动能。
文字:芒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江玲梦
图片:芒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江玲梦 杨安社、杨帮庆
责编:石喃喃 杨善多
审核:们文杰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