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富猕猴桃:小山村结出“金果子”,映红乡村振兴路


图片


三伏天里,酷热的暑气弥漫在水富的空气里,山野间的猕猴桃藤蔓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片片绿色穹顶。在新安村的猕猴桃种植基地里,67岁的陈中伦挎着篮子,熟练地用指尖一托一掐,饱满的猕猴桃便落入背篓之中。藤架下那堆起如“小山”般的猕猴桃,不仅是沉甸甸的果实,更承载着村民们增收致富的殷切希望。

图片

作为昭通市“农业强市”战略实践的一个缩影,水富市以特色产业为切入点,通过模式创新、科技赋能以及农文旅融合等举措,成功走出了一条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图片

新安村的140亩猕猴桃基地,正书写着“未熟先销”的产业发展新篇章。通过“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村集体收入预计将突破16万元,是去年的3倍之多。像陈中伦这样长期在基地劳作的20位村民,平日里负责除草施肥,到了旺季则进行采摘装箱工作,每天能获得80元的报酬。土地流转的租金加上劳务报酬,尤其为村中60岁以上的“银发族”开辟了一条在家门口稳定增收的新途径。红心猕猴桃,真正成为了点亮乡村生活的“金果子”。“去年我们还在为销路发愁,今年果子还未成熟就被订购一空。”新安村委会副主任罗丽脸上洋溢的笑容,成为了丰收季节里最动人的风景。

图片

与新安村相互呼应,新寿村350亩种植着“冬红”与“红阳”品种的猕猴桃基地,呈现出另一幅丰收图景。郁郁葱葱的藤架下,果实把枝头压得弯弯的。收购车辆整齐地停靠在公路边,村民们在其间穿梭忙碌,进行着采摘、分拣、装箱、运输等工作,一切都显得忙碌而有序。在科学管护下产出的优质果品,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双渠道销售模式,市场反响良好,预计今年总产值将突破40万元。

图片

新寿村采用“村集体经济 + 农户”的模式,让产业发展成果丰硕,更成为了200余名村民的“就业保障”。从剪枝授粉到丰收采摘,村民们一年四季都有活干、有钱赚,人均年收入超过1.6万元。留守妇女、脱贫户在这里获得了稳定的工作岗位,“能挣钱又顾家”的满足感,让村民幸福指数如猕猴桃糖度般攀升。

图片

着眼于未来,水富市正积极谋划和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依托猕猴桃特色产业,通过创新组织模式来解决“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难题,有望实现产销的无缝对接,同时让产业效益向更深层次拓展,以特色产业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壮大,让农民能够深度分享产业增值所带来的红利。

从过去的“提篮小卖”到如今的“订单农业”,从“单一生产”到“三产融合”,水富猕猴桃产业的蓬勃发展,折射出乡村产业振兴的无限生机与活力。藤蔓间的每一次采摘动作,分拣线上的每一次传递过程,都凝聚着村民们耕耘的汗水和创造的智慧。这小小的“金果子”,不仅映红了村民们的笑脸,更照亮了水富市以产业兴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奋力建设“农业强市”的奋进之路。

SFRM

记 者:刘思辰  周娟     通讯员:刘玉

编 辑:张治萍

初 审:吕文

复 审:朱洪林

终 审:邓旭娟

图片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