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盈江县太平镇的广阔田野上,“家庭农场”这一集约度强、规模适中、商品化高的发展模式广受各家农户青睐,农户们通过创新种植方法、盘活集体资源、带动群众致富,走出了一条特色农业发展道路。
科技“笔触”赋能夏种新思路
八月的大盈江畔,一阵阵稻浪此起彼伏,几家农户正在田埂间利用无人机喷洒农药。“以前这些活都要在田里靠人工完成,又累又热,现在站着用电子设备操作就能做得又快又好了。”太平镇弄盏村家庭农场主沙小三感慨道。
2025年以来,太平镇党委坚持“组织引领、对点指导、培育推广”的工作思路,在弄盏村试点实施“1名党员技术骨干+3家农户”的结对帮扶模式,由家庭农场效益较好的党员倾斜资源、输送技术,帮助部分农户引进农作无人机、犁耙机、田园管理机等农用器械,建立农田育秧智能管理系统,实现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作业,既能够不误农时、节约成本,又做到水旱轮作、多种多得,更能实现无缝衔接、收益丰厚,在水稻收割后还能继续播种玉米、西瓜等作物,实现“四季无闲田、全年有收益”。
资源“线条”勾勒增收新框架
走进太平镇黄龙村的仓储中心,一车车土豆、西瓜正被有序打包运出,仓库内的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将农产品清点、装袋、入库……这个位于大院里的特殊仓库,正是黄龙村党总支委员李小先的“金点子”。他看到黄龙村内有一部分场地长期处于闲置状态,创新式采取“村委会出地+家庭农场运营+收益分成”的模式,同村委会签订租赁协议,将150平方米闲置土地盘活并统一流转用于家庭农场农产品代收及存储,每年支付5万元作为用地租金,划归村集体经济所有。黄龙村党总支还向太平镇综合保障和技术服务中心申请派出1名党建指导员协助对接政策资源,协调货运线路,充分提升仓储中心运营能力。据了解,李小先经营的家庭农场2024年共种植收获了200吨西瓜、60吨玉米和10吨土豆,这得益于仓储中心的储物优势,农产品销售周期显著延长,避免了集中上市的价格竞争,2024年全年总收入达到90余万元。
就业“色彩”点燃共富新动能
过去,太平镇拉丙村因产业发展单一、产业结构散弱,村组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外出务工者常年居高不下。面对农产品销路不广、农户就近就业不便的实际问题,拉丙村家庭农场主方福玉依托“全省示范家庭农场”主体优势,优先聘用周边村组的农户参与农场田间管理和产品销售。“我家农场主要种植水稻、西瓜和土豆,来帮忙的农户可以通过播种、采收、运输等方式拿到提成,多劳多得,有的熟练工在农忙时节每月收入能到4000元以上。”方福玉介绍道。针对部分身体带病、效率有限的农户,他还按照“底薪+提成”的方式发放报酬,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获得稳定收入。此外,为保障农产品销路,方福玉还与省内外几家商超签订供货协议,通过“订单农业”模式以高于市场价5%—8%的价格收购农户种植的优质西瓜、土豆,让村民种得放心、卖得舒心。2024年,方福玉的家庭农场带动周边20多家农户户均增收2万元,真正实现了“农场发展、村民增收”的双赢局面。
“过去守着几亩地看天吃饭,如今在家门口就能种田赚钱,这日子是越过越有奔头了!”太平镇的乡亲们谈起如今的生活,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如今的太平镇,四季无闲田,全年有收益。家庭农场不仅种出了优质的农产品,更种出了村民的新生活、新希望。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这场农业变革,太平镇正以坚实的步伐,走出一条具有边疆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乡村振兴不是遥远的梦想,而是正在书写的现实。
来源:“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