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乡土中的“火”与“情”——大东乡“一队一站”基层消防力量建设小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大东乡,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辖区总面积约220平方千米,下辖3个村委会、39个村民小组,居住着纳西族、傈僳族、苗族、壮族、藏族、汉族等多个民族。多民族融合共生,习惯围炉而坐,火塘常年不熄,却为防火安全平添挑战,如何在守护民族文化根脉的同时筑牢安全防线?大东乡将“一队一站”这一基层消防力量规范化建设推向纵深,以深化民族团结进步为抓手,狠抓灭火救援、为民助民、火灾防控及消防宣传等工作,在“规范”中孕育“特色”,于“守护”中彰显“大东智慧”。


图片


真情融入,民族团结的“践行者”


大东乡将“一队一站”作为守护地域文脉与民众安全的“双重前哨”。


以“土”培智,锻造文化认同型消防尖兵。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流利切换,“火塘边的安全课”深入村落;熟悉本地每一条山路、每一座古建筑的“大东活地图”们成为核心队员,确保应急处置如鱼入水;象征勤劳勇敢的纳西“七星”早已融入日常作战训练,时刻将“平安图腾”贯穿于灭火救援行动之中。


图片


以“制”固本,打造规范扎实的全能堡垒。执勤、训练、车辆装备管理规程统一明晰,人员车辆动态监管;消防器材装备储备点前置至大东核心村寨,确保关键时刻如闪电出击;纳西文化创新融入消防服务指导,结合民族节庆、赶街天,加强“双语”高频次消防宣传培训,将防火融入村规民约核心,让安全警钟于喜闻乐见之中深入人心,消防与文化传统共生促进本质安全。


图片


为民助民,消防治理的“排头兵”


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大东,面对纳西古建多为土木结构、乡道蜿蜒狭窄的现实情况,由于用火、用电不规范等因素,火灾风险较高,“大东模式”以精细策略巧妙应对古建之忧。大东乡“一队一站”采取“熟悉演练+巡查检查+宣传教育”的防消联勤模式,每天开展巡查检查、每周开展熟悉演练、每月开展联合执法,每季度组织村组干部、网格员开展交叉检查,建立“站点排查发现、大队依法查处,站点复查督促、大队指导整改”的隐患闭环管理机制。“走街串巷”进商户、“敲门入户”进农家、“火塘夜话”讲消防,常态化开展防消联勤工作。针对孤寡、留守、残障等特殊群体,建立专项帮扶机制,梳理人员信息定期入户开展“四个一”服务。培训指导应急响应人担任邻里安全员,让“禁烟令”守护山林草木、“杂物清”畅通生命通道,在潜移默化中传递安全理念。


图片


图片


守望相助,灭火救援的“急先锋”


过去,因缺乏专业消防力量,火灾扑救耗时长,火灾损失大,遇到火灾往往“望火兴叹”“束手无策”。2022年,大东乡基层消防“一队一站”正式挂牌成立,实施正规化建队和24小时值班备勤,配备10名队员、消防水罐车及专业消防装备器材。


2024年,大东乡一民房发生火灾,专职消防队10分钟到场,15分钟成功将火扑灭,避免毗邻房屋受大火侵袭。无论发生什么灾害事故,不管是蛇虫侵扰、马蜂窝隐患还是森林火灾等,消防队员们都能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到场、第一时间处置,以实实在在的“消防力量”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大东乡专职消防队队长杨明远感慨道:“专职消防队成立后,火灾扑救时间大幅缩短,全乡火灾损失大幅下降,再也不担心火烧连营的问题发生,我们心里更有底了,群众安全感更强了。” 


图片


近年来,大东乡生态型民族文化旅游蓬勃发展,加速推进乡镇开发建设,应急救援任务也越来越重。“一队一站”驻守基层,创新融合民族特色与消防工作,以“家门口守护者”身份,在旱季送水、险情救援、隐患排查等行动中延伸消防服务触角。


图片


在建新村,消防队员小苏日常巡查时发现独居老人家中电线老化严重,他耐心沟通、迅速行动,不仅协助更换线缆、更帮助清理堆物,防止火灾的发生。“他们是我家的安全靠山!”老人逢人便说。乡中心小学的孩子们通过消防宣传教育培训也成了“小小消防员”,将“火警早发现、打早打小”的理念传递至每个家庭,让文化与安全血脉相通,“火焰蓝”变成了人民群众的“贴心人”,“一队一站”实体化运行结出平安硕果。


图片


未来,大东乡将继续书写“消防+文保+文化”一体共治模式,让古老村落沐浴现代安全之光,让民族文化印记在更加坚实的平安基石上生生不息,为安全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记者:王子豪 通讯员:古城区消防救援大队赵晓今

古城融媒 向你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关注古城之窗视频号



如果喜欢

记得关注+点赞哦!



图片

版式|刘文湘  责编|姜华宾

主编|和书兵  终审|刘万宝 

监制|元建樱  木程元

总监制|和丽芳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