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草木亦是师:北大“远方村小”营建课开进宾川校园
8月11日,正值暑期的宾川县金牛镇李相完小校园内却充满了欢声笑语,宾川县“情暖童心‘红领巾成长营’”暨北京大学“远方村小”校园营建公益夏令营在此开营,47名李相完小学生与北京大学师生团队共同开启了为期三天的乡土探索之旅,让乡村孩子重新认识身边环境,厚植乡土情感。
据了解,此次公益夏令营活动由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共青团宾川县委、宾川县少工委与李相完小联合主办。开营仪式上,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院长李迪华介绍,“远方村小”公益项目旨在以校园空间营造为载体,通过参与式营建实践,将自然教育、劳动教育融入乡村教育,探索具有乡土特色的育人模式。
“我们现在的乡村教育,包括校园建设,教育模式都是在模仿城市,没有乡村的特色最后的结果就是乡村孩子可能对自己成长的环境无感。”
开营仪式结束,47名学生被分成6个实践小组,李迪华带领1至3小组的孩子走进校园角落开展“认识校园100种植物”活动,孩子们人手一笔一本,短短半小时,孩子们已记录了虎尾草、龙葵、曼陀罗、苋菜等25种植物,大家发现平日被视作“杂草”的植物竟有独特价值。李教授表示,乡村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是活教材,让孩子学会辨别身边植物,能培养他们独特的观察力与思维力,更重要的是,这是读懂家乡的第一步。
“我们以为的杂草,其实都有其科学的名称。比如我手上拿的这种植物,平常我们叫它“苦圈圈”,其实它的学名是“龙葵”,可以摘紫色的果实吃,口感甜甜的;它的叶子还可以摘回去煮汤。我发现植物的世界非常神奇,而且还有很多的奥妙。”
另一边,4至6组的孩子们化身“校园观察员”,带领北京大学的学子走遍校园角落,用画笔标注出需要优化的空间,“操场边缺少休息座椅”“这里可以做一个秋千”,热烈的讨论声此起彼伏。孩子们发现,认真逛一遍熟悉的校园,能找出不少亮点和不足,极大激发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我们平常都生活在校园里,应该爱护公共设施,做到文明有礼,见到垃圾主动拾起扔进垃圾桶。”
据了解,本次夏令营内容丰富,除首日的植物认知与校园观察外,次日将由李迪华教授主讲 “学校环境与学生成长” 专题讲座,解析校园空间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最后一天,北京大学学生团队将带领孩子们动手实践,利用校园旧物、乡土材料改造小微空间,如搭建简易秋千、布置班级小菜园等,通过“参与式营建”,让孩子们在改造校园的过程中,显著提升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与公共责任感。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院长李迪华:“将校园的这片绿地与劳动教育、自然教育和环境教育结合起来,孩子们就能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动手、学会互助、学会管理自己的生活,这就是乡村教育的特点。”
据介绍,宾川县“红领巾成长营”已连续举办3年,此次与北京大学合作是“校地联动”的深化探索。为期三天的夏令营,不仅是一次趣味实践,更是一场 “环境育人”的生动实验,当乡村孩子亲手触摸脚下的土地、改造身边的校园,乡土文化的种子便会在心中生根发芽,为乡村教育注入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共青团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更多高校资源汇聚到乡村青少年的成长发展中。”
图文/卢焱 白乘仲 国琳
编辑 责编/李蓉
审核/朱晓天
终审/杨凤云 张进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