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泽:清凉旅居激活经济新活力
当全国多地进入“烧烤模式”,会泽却以夏季平均21℃的清凉气候,成为八方游客追逐的“天然空调房”。这片被乌蒙山环抱的土地,正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让“凉资源”变成“热经济”,暑期旅游市场持续升温,处处涌动着生机与活力。
避暑游成“流量担当”,景区迎来“井喷式”增长
清晨的国家4A级景区会泽县大海草山,薄雾如纱笼罩着20万亩高山草甸,成群的牛羊在绿毯上漫步,来自成都的游客田先生正带着家人拍照打卡:“最近我们重庆都是连续40℃高温,这里穿着短袖还觉得凉飕飕的,穿着外套都不觉得热,真是值得推荐的避暑好去处,这趟自驾游来得值!”
“这里不仅气候凉爽,也没有人为破坏的痕迹,一路上看见许多成群的牛羊,凉风吹着一望无际的草山,有一种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感觉,很美。” 成都游客弓女士说。
大海草山景区门口,工作人员刘薇正忙着为游客检票,刘薇告诉记者,进入暑期以来,大海草山景区的游客成直线式增长,由6月份的7298人猛增到30017人,旅游收入也由6月的32.3万元增加到162.2万元。“根据停放车辆的车牌来看,暑期游客主要来自四川,贵州,重庆,广东等地,针对游客迅速增长的态势,我们临时调度工作人员,增加摆渡车辆,最大限度满足游客需求,提升服务质量,增强游客的体验感和满意度。”刘薇说。
文旅融合添动能,“清凉+文化”解锁新体验
会泽的夏天不止有凉爽,更有故事。在会泽古城的江西会馆内,非遗传承人张伟正在演示斑铜制作技艺,游客们一边认真观看,一边依样画葫芦地敲打着手里的铜勺,自己一锤一凿敲打出来的作品自己可以带走。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的会泽古城,留存着100余处会馆、寺庙等历史建筑,铜商文化、红色文化在此交织。
“我们不做‘一锤子买卖’,要让游客‘留下来、住下来、还想来’。”会泽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曾智勇说。今年暑期,会泽县精心策划了徒步古驿道,徒步古牛寨.登顶乌蒙巅,回龙谷极限挑战赛,激情火把节,雨碌捞鱼狂欢节等系列活动,同时组织各类非遗文创产品参展,组织作协、摄协、美协等艺术家用不同的方式宣传推介会泽,把铜商文化、民族风情融入避暑游,带动文创产品销售额大幅增长。
全链条服务升级,让“过客”变“常客”
“老板,再给我装两箱乐业辣椒,寄到重庆!”在会泽县的土特产营销店,来自重庆的李女士正忙着采购。货架上,乐业辣椒、七彩土豆、土蜂蜜等特产琳琅满目。
“游客来了,不仅要吃得好、住得好,更要能带点‘会泽记忆’回去。”曾智勇说。为了给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会泽县不断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构建多层次、多样化、多业态的夏季旅游发展体系,整合了“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资源,打造了会泽钱街美食一条街,集中推出各种美味小吃,满足游客各种口味需求。
通过抖音、快手、视频号等短视频平台,大力推介虹鳟鱼、羊八碗、稀豆粉、炸洋芋等名特小吃,为游客提供查询便捷。大力推出盐水石榴、乐业辣椒、灰豆腐、驾车荞丝、七彩土豆、土蜂蜜等农特产品和斑铜、擀毡、小罐炕茶等非遗文创产品,让游客“吃下会泽、带走会泽。”
如今的会泽,从大海草山的帐篷露营地到古城的非遗体验馆,从田间地头的采摘园到电商直播间的农货专场,清凉经济正渗透到每个角落。“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完善‘清凉产业’体系,让会泽的夏天不仅‘凉得舒服’,更‘火得长久’。”曾智勇说。
记者:代玉春 秦本林 郭开学
编辑:袁蓉卉 校对:李炳昌
审核:李勇达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