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实践】把田埂当讲台,在旱稻田间上一堂“接地气”的课

图片

“以前听讲座总犯困,现在在地里听课,越听越精神,越听越起劲。”稻农段菊芬的话,道出了小厂乡乡亲们对“田间课堂”的共同感受。近日,一场场围绕旱地优质稻(以下简称:旱稻)种植的科普课在小厂乡田间地头开讲,把实用技术送到群众身边,让大家打心底里觉得“解渴”。

图片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稻田埂上已热闹起来。十几位村民围拢过来,裤脚还沾着露水,目光却齐刷刷投向蹲在田垄间的乡农业技术员。这场“田间课堂”,恰是乡亲们急需的“及时雨”。

乡综合保障和技术服务中心主任陆得应拨开浓密的稻叶,指向泛黄的稻叶说:“大家看这株旱稻,叶尖发黄发焦不是缺水,是氮肥过量烧了根,就像人吃撑了积食,得减氮增磷钾才行。”话音刚落,村民们就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不时抬头对比自家田里的稻苗,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

这样的场景,连日来在小厂乡5个村的旱稻田间轮番上演。小厂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携手乡综合保障和技术服务中心,联合把定制化课程搬进了田间地头,围绕旱地优质稻种植、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内容展开细致讲解。

开课期间,专家们结合当地土壤与气候条件,蹲在稻田边从选种开始,一步步详细介绍到田间管理的每一个要点,并针对常见病虫害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防治方案,农民们围在周围,手里的锄头往地上一拄就当“听课凳”,不时提出问题,现场互动频繁,这种紧扣农时农事、直观明了且实用的教学方式,不仅有效提升群众参与度,更为基层群众减轻负担,让科普知识真正惠及于民,收获了农户们的广泛好评。

图片

“以前种稻子就跟着老辈的法子来,选种凭感觉,施肥凭经验,一年忙到头收成总上不去。这回,专家直接蹲在我们的稻田间,指着苗情说门道,哪块地该多浇水、哪片苗得补点肥,讲得明明白白,连病虫害防治的小技巧都手把手教。你看我们这刚按专家说的法子调整了管理,如今,稻苗立马精神多了,这科学知识是真能变成实打实的收成!”小厂乡小厂村党总支书记尹加厚边说眼里边露出干劲十足的眼神。

乡亲们你一言我一语,话语里满是对这场“田间课堂”的认可,原来科学知识不是高高在上的道理,而是能种出好庄稼的实用本事,学着心里亮堂,干着也更有奔头。



图片

来源:小厂乡

编辑:姜子骥

审核:杨发文 李娜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