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甸核桃糖:甜蜜如诗人人爱 生活似歌户户喜

图片

“核桃似脑怪模样,外壳硬实内坚强,相携麦芽两熬制,夏秋成果冬成糖”,在鲁甸人熬制核桃糖的历史长河中,这句脍炙人口民间俗语,道尽了鲁甸制糖人对核桃糖制作的珍惜与重视。

图片

核桃糖的制作工艺,是鲁甸乡土智慧最生动的体现在没有现代食品工业的年代,民们就懂得如何与时间博弈,将易腐的食材转化为能跨越季节的珍馐。“三蒸六晒选核桃,铜锅银铲熬蔗糖,火似游丝糖如蜜,翻搅千次始成霜。”光绪年间的这套口耳相传的技艺,成为历代制糖人熬糖要诀实现了对不易保存的核桃的完美时空转化坚硬的果壳变成可长期储存的糖衣,易氧化的果仁被糖浆严密包裹,原本只能在秋季享用的美味,就这样穿越寒冬,出现在春节的餐桌上。

图片

制作核桃糖技术娴熟的李大叔起制作过程,嘴角不由向上翘起,撩过一丝不易觉察的得意之色,他说,制作它的过程,像是一场与时间的对话,每天早上,要把攒了整个秋天的核桃仁小心翼翼地摊在簸箕里,在冬日暖阳下反复翻晒,直到每颗果仁都变得像琥珀般透亮,然后等待春节就发好的麦芽糖,才开启这场味觉的魔法。熬糖讲究“看火色”,根据糖浆颜色变化判断火候:火候的掌控,全凭经验与感觉,多一分则焦,少一分则嫩,琥珀色的糖液在锅中缓缓流淌,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渐渐变得黏稠,初沸时如鱼眼,接着如蟹眼,最终达到“滴水成珠”的境界待糖浆达到完美的状态,再迅速加入烤得香气四溢的核桃仁,快速用木勺翻拌,让每一颗核桃都均匀地裹上甜蜜的外衣。在二者完美重合后,将这滚烫的混合物倒入刷油的模具中,趁热塑形、切块。这样保留了核桃的营养活性,又创造出令人愉悦的口感层次这个过程如同赋予糖块灵魂,让最终的成品既有玻璃的脆感,又保留着焦糖的绵密。

图片

每一个步骤,都凝聚着手艺人年复一年的执着坚守与对品质的极致追求。每一颗糖里,都藏着手艺人手心的温度,藏着他们对传统的敬畏与热爱,让人在品尝时,不仅仅感受到甜美的滋味,更能深刻体会到传统工艺所在。

图片

核桃糖它不仅是坚果醇厚与糖的甘甜相互交织而成的味觉结晶,更像是一部能用舌尖阅读的家族史,每一粒核桃的沟壑里,都镌刻着某个年代的集体记忆。当齿尖咬碎糖衣的瞬间,那清脆的碎裂声犹如风铃激荡起层层甜蜜的回响,味蕾瞬间绽放

图片

神农本草经》将核桃列为“轻身益气,延年益寿”的上品,唐代《食疗本草》更详细记载了其“通润血脉,黑须发”的功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核桃因其酷似人脑的外形,被赋予“益智”的吉祥寓意。鲁甸的老人们总会在开学前夜给孙儿枕边摆上两颗核桃,希望“吃啥补啥”的朴素信念能让孩子变得聪明。这种源于生活观察的智慧,在现代营养学领域得到了科学的证实:核桃堪称自然界的营养浓缩体,每100克核桃仁中含有14.9克优质蛋白质、65.5克不饱和脂肪酸以及丰富的维生素E(43.21毫克)、锌(2.17毫克)、硒(4.62微克)等抗氧化成分。这些营养物质协同作用,如同精密的交响乐团,在人体内演奏着健康的协奏曲。

图片

现代食品化学研究揭示了核桃糖制作的科学奥秘:高温熬制使蔗糖分子发生美拉德反应,产生类黑精等抗氧化物质;核孔蛋白在热力作用下部分水解为游离氨基酸,更易被人体吸收;而糖的结晶过程则形成了稳定的微观结构,对于中老年人群体,核桃糖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能改善血脂谱,维生素E可减轻动脉粥样硬化,而钙磷等矿物质构成的复合营养体系,宛如温柔的守护者,默默维护着骨骼健康与造血功能。在鲁甸的部分山区,至今保留着“冬至吃核桃糖”的习俗,老人们坚信这份甜蜜能为即将到来的寒冬储备能量,这种传统养生智慧与现代营养学达成了奇妙的共鸣。

图片

核桃糖在鲁甸的美食中,魅力长存,它既是日常的零食,又是节庆的珍品;既可以随手从糖罐里拿取,又值得郑重地摆在节日的果盘中央。在喜庆的婚宴餐桌上,核桃糖与红枣、桂圆组成“早生贵子”的吉祥组合;在迎娶新娘的轿子或马车上,它与花生、糖果一起被抛向新娘,象征着甜蜜的祝福。这种日常性与仪式感的完美融合,使其成为平凡生活中最动人的诗意注解。就像作家汪曾祺在散文中写的那样:“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

图片

鲁甸核桃糖正是这种饮食哲学的生动体现,它不追求珍馐的奢华,不标榜养生的玄妙,只是以最朴素的方式,在时光流转中为每个时代的人们提供着触手可及的甜蜜,成为无数人生命乐章中那个温暖而恒定的音符。当我们在忙碌的间隙含住一块核桃糖,凝固的时光便在舌尖缓缓融化,让我们暂时忘却现实的喧嚣,重新触摸到岁月深处那个简单而纯粹的自己

图片

图片

来源丨鲁甸县融媒体中心 记者:牛文炬

一校:马文升

二审:李   璇 

二校:李东梅

三审/监制:孔祥曙   

三校/总监制:罗廷军

投稿邮箱:wldtg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