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川时讯•文化周刊】小镇上的香樟树

 
小镇上的香樟树
XIAO ZHEN XIANG ZHANG SHU

      ◎/杨树荣

在宾川县的西北角,鸡足山镇就像群山温柔捧起的一颗明珠,而环镇道路旁的香樟树,便是串起这颗明珠的翡翠项链。从一环到二环再到三环,近两千株高4至10多米,根直径30至50多厘米的香樟并肩挺立,树干挺拔如守护小镇的卫士,枝叶婆娑似轻抚岁月的手掌,将这座年轻小镇的故事,悄悄藏进每一片叶脉之中。

       我家就在鸡足山镇。说起鸡足山镇,得从1999年那个世纪之交的节点讲起。那时,原炼洞乡与大营乡的关李、上沧、白荡坪、江股四个村委会“携手”,共同孕育出这个崭新的镇子,镇政府也从炼洞迁出,落户到鸡足山脚的沙址。那时的沙址,更像一张尚未着墨的宣纸,除了远处鸡足山的轮廓清晰可见,脚下的土地还带着几分原始的质朴。谁也不曾料到,近三十载光阴流转,这片土地竟在建设者的手中焕发出蓬勃生机。水泥路与石板路取代了泥泞小道,民居座座相连,新楼依偎着旧居,而香樟树,就是从建镇初期开始种植的,并且成为这场变迁里最直接的见证者。

我家门前的三环路旁就有一排排茂盛的香樟树。我喜欢默默欣赏着香樟树带来的风景。

       春天一到,香樟树最先唤醒小镇的活力。细密的新芽从枝桠间探出头来,嫩黄中透着浅绿,像给墨绿的树冠镶上了一层柔和的光晕。微风拂过,新叶与老叶轻轻碰撞,发出“沙沙”的轻响,混着空气中若有若无的樟香,成了小镇清晨最动听的闹钟。晨练的老人沿着樟树下的步道慢走,衣角不经意间沾着淡淡的香气;上学的孩子蹦跳着从树下经过,偶尔会停下脚步,仰头望着阳光透过叶隙洒下的光斑,那光斑像极了撒在地上的碎金子。

盛夏时节,香樟树摇身变成小镇最可靠的“遮阳伞”。香樟树茂密的枝叶层层叠叠,从树干到树梢,叶子挨叶子、枝挽枝,织成了一片浓绿的天幕,将火辣的阳光牢牢挡在外面。环镇路上,无论是骑着摩托车、电动车穿梭的居民,还是自驾而来的游客,都会下意识地往樟树下靠,共享那份清凉。傍晚时分,镇中心广场成了小镇最热闹的地方。人们在广场上唱歌、跳舞,音乐声混着樟香飘向远方;孩子们追跑嬉戏,偶尔捡起地上掉落的樟叶,凑到鼻尖轻嗅;年轻的情侣坐在树下的长椅上,低声说着悄悄话,灯火下的树影斑驳落在了他们身上,温柔得让人不忍心去打扰。

       秋天的香樟树,藏着另一番惊喜。枝头开始挂上一串串绿色的小果子,那便是香樟子。起初,它们像一颗颗迷你的碧玉珠子,紧紧挨在一起,缀在绿叶间,不仔细看还以为是新长出的嫩叶。随着秋意渐浓,香樟子慢慢褪去绿装,染上深紫,最后变成油亮的黑色,风一吹便“噼里啪啦”地掉在地上。这时候,总会出现几位老人提着小竹篮,慢悠悠地在樟树下转悠,弯腰捡拾那些饱满的香樟子。他们常说:“这东西可是个宝!晒干了收着,邻里谁家有小毛病能派上用场,多的还能卖到中药铺,换点零花钱补贴家用。”阳光下,老人们的身影与黑亮的香樟子相互映衬,成了樟树下一道别样的风景。

       寒冬时节,香樟树依旧挺拔如初。尽管小镇周围的山峰褪去了盛夏的翠绿,露出清晰的轮廓,可环镇的香樟树,却像一条永不褪色的绿丝带,将小镇紧紧环绕。盒子孔低吟,沙址河欢唱,河水从小镇前边缓缓流过,与樟叶的轻响交织在一起,仿佛在哼唱一首属于小镇的歌谣。

       如今的鸡足山镇,早已不是徐霞客380多年前看到“有村颇盛”的沙址村,再也不是30前那片空白的土地,而小镇上的香樟树,给人们带来的是美丽舒适的环境和无比的惬意。人们走在鸡足山镇的环路上,微风吹过,樟香漫过巷道,漫过民居,漫过沙址河的水面,更漫进了每个人的心里。


图文/杨树荣

编辑/杨宏毅

责编/杨宏毅

审稿/张进

终审/杨凤云

投稿邮箱/bcrmt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