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宾川】三访古村“甸尾村”





在云南,大部分县都会有一个、甚至几个叫“甸尾”的村庄,它们或有悠久的历史、淳朴的民风,或有古老的建筑、独特的风俗……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坐落于一个小坝子,或者小盆地、小河流的末端,多数还是古今交通要塞,积淀着浓郁的文化底蕴。位于宾川县金牛坝子末端的甸尾村就是其中的一个。





相传,明朝杨氏携家人从南京避兵逃难来到宾川,选址居于桑园河畔,后来与其他姓氏和睦相处,一代一代建设着自己的家园。清朝年间村子的东西南北都建有普门,留下了以杨家大院为代表的一些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建筑比比皆是,已具规模,记述着沧桑岁月,书写下厚重历史,逐步形成了小村、大营两个片区。1950年到1957年曾经在这里建劳改农场,1958年祥云县禾甸区大跃进协作队在这里定居,耕种农场土地,称为“农场”村。1964年由政府拨款,将祥云县罗洱厂59户白族农户迁居这里,新建住房,形成“新村”。





位于古村西面的文昌宫和子孙殿在甸尾片区比较有名。据文昌宫内碑刻记载:明清时期杨氏门中积德传家,出其顶戴红珠的举人,魁伟孝亲的力士。相传:吉年五月九日午时三眼之神应世之时,谷虚满地籁,境寂散天香,红光满屋。其母气绝升天,其父认其是怪物急于除之,然而埋人未回他早在家中高坐,三次如此要另设奇方。童子开言:“不识‘变幻生逝’事降临府门应添香,不晓三眼英灵圣,暂且不奉号兴王。金身雕塑在佛脉境地,化身在灵空西山老太庙里,我去也,”恍然不见了。之后其门应移徒依山伴水的河北(村)定居,实是人杰地灵。时叙的推移,杨门的高贤善士醒悟要认祖归宗,明末清初集聚民众大兴土木,在离其生地五百余米的大士丘(现在的农场村)土建了文昌宫、子孙殿。





甸尾村文昌宫始建于明末清初,位于江干中心下段,坐东向西,为三开间单檐歇山建筑,曾经多次被毁重建,主体梁架保存基本完好。大殿飞檐翘角,风铃叮当,屋顶横脊中间矗立瓶型宝鼎,两端饰以鳌鱼。屋檐下墙壁上镶有花空,绘有湖光山色、奇花异卉、大黑龙等黑白图案。大殿正前方为木雕六合门,是修复时重新安装的。院内一株百年古缅树历尽沧桑,风烛残年干枯而死。目前的文昌宫于2012年由善信人士筹资重建,由农场村管理使用。





始建于明末清初的甸尾片区子孙殿位于文昌宫西北侧,也是三开间单檐歇山建筑,鼎盛时期,香烟缘绕、朝拜之人络绎不断,以祈求子孙兴旺发达,来年风调雨顺。由于历史原因,殿堂曾经被拆,改变了原貌原址,2011年底至2012年初,由新村王家龙、李玉兰等人策划,得到各界人士、善信大众的大力支持重建,现隶属于新村管理使用。





沿桑园河漫步,远观近看,甸尾古村翠竹环抱,葡萄、柑桔、石榴等优质水果健壮生长,古村静静地安卧于猫猫山麓,曾经的繁华不再,现代的文明崛起,欣欣向荣。





图文/杨宏毅 

编辑/杨宏毅

责编/李丹

审稿/安建雄

终审/杨凤云 吴洪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