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创建】民族团结之花在宾川四中绽放

近年来,宾川四中积极发掘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素材,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思想基础。

一早,记者来到宾川四中,高三学生戴璐萍正站在国旗下,进行着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演讲。借助国旗下的演讲或讲话,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从小树立爱国主义远大抱负,立志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栋梁英才,一直都是宾川四中的传统。

戴璐萍在演讲中号召同学们怀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博大胸怀,时刻牢记肩负的历史责任,刻苦学习,励志成才,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

不仅仅是国旗下的讲话,在持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过程中,宾川四中还充分发挥课堂在民族团结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利用不同学科特点,扎实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进课堂,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民族团结的观念,认识到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家庭,大家相互欣赏、相互帮助、共同成长进步。

高二学生郑睿颖说,同学们时刻都能感受到学校对大家的密切关注和特殊关爱。各科老师都特别关心同学们的学习是否有进步,每逢自己民族的节日,老师们也都会送来节日的祝贺,学校也会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少数民族学生资助等活动,让少数民族学子在宾川四中的大家庭里感觉心里暖暖的。

学生社团活动是宾川四中的一个特色,学校以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为主线,以社团为主阵地,以特色活动为载体,多元发展的民族文化教育特色发展格局。通过社团活动,让学生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让学生们因课程而充满活力,让课程因学生们而更具价值。

副校长杨建介绍,宾川四中依托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和这一载体,立足本土实际,通过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师生在感受民族文化无上魅力的过程中,传承民族文化,陶冶师生情操,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宾川四中前身是创办于1974年的国营太和华侨农场中学,2001年9月改建成宾川四中。目前,学校占地136亩,建筑面积38395平方米,在校学生1943人,少数民族学生428人,占比 22.03%;在职教职工173人,少数民族教师36人,占比20.81%。

近年来,宾川四中以创建各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为契机,积极开展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主题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和宣传专栏活动,让学生们树立中华民族一家亲,56个民族是一家的文化理念。学校利用校园橱窗、电子屏、社团活动以及学校开展的各种民族团结创建活动展板、宣传栏等,开展宣传民族知识、民族政策和民族教育,为学生提供民族团结教育有关书籍,还利用校园广播、微信家长群等现代媒体手段,引导各民族学生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校园里生根、开花、结果。

宾川四中校长李树彬说,宾川四中自改建以来,时时处处以民族大局为重,把少数民族师生的冷暖装在心里,真心实意为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排忧解难。在四中这个大家庭,我们全体师生共同学习、相互进步、和谐共处。


图文/李永松 白乘仲 温昌盛

编辑/王静红

责编/王静红

审核/安建雄

终审/杨凤云 吴洪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