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宾川】鸡足山放光寺寻石

到鸡足山探寻与佛教文化和旅游文化有关的奇石怪石,是这几年我一直在从事的业余活动,一路走来,有许多甘苦,但更多的是意外的、满满的收获。

读过鸡足山高僧大错的《放光寺星石记》后,就一直惦记着到鸡足山放光寺探寻怪石、顽石、奇石,恰好好友杨老师、袁老师和李老师等也有此意,相约一同前往。选择七月上旬雨后的一个晴天,我们相约结伴,由李老师驾车前往放光寺。

杨老师是鸡足山佛教和旅游文化研究的长兄,与鸡足山各大寺院有较深的交往,他及早联系好了鸡足山放光寺的正济师傅,我们刚到放光寺,正济师傅已经恭候在院内。寒暄之后,正济法师带领我们一同开始寻石。

放光寺位于鸡足山琼楼山下,华首门正下方,处鸡足山胸臆之要穴,“诸刹皆在山之肩背,而放光独当胸臆之穴”,是明代鸡足山八大寺之一。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由李元阳和僧人圆惺创建,因著名的鸡足山八景之一的“天柱佛光”经常出现在这里,故取名为放光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皇帝神宗颁赐藏经,由于原藏经阁倾颓,寺僧募化重建藏经楼贮藏。后屡毁屡建。民国时期寺毁。1997年,慈法法师与几位僧人来到此地结茅安居,精进修行,现已恢复寺中御经阁、僧寮等殿宇。

我们从刻有“覃恩坊”的牌坊进入,抬头仰望,蓝天白云之下风起云涌,天柱峰上的楞严塔和华首门清晰可见,悬崖壁立千仞,高耸入云,异常壮观。

万丈悬崖之下,新建的御经阁被翠绿的原始森林包围,暗红色的飞檐翘角若隐若现,气势庄严。雨后的森林间,开满细碎的白花、黄花和红花的古树之下,佛塔之间,几块巨石横卧林间,这就是今天探寻的第一处大石——金刚石和无相石。

安放于放光寺左面罗汉塔旁的巨石,因形如金刚拳,取名为“金刚石”,石高3米有余,长宽约4米,正面看形如金字塔,铺满翠绿的石苔,与旁边的古树融为一体。后面看顶部相对平整,突兀雄伟。初建放光寺时,大石上曾经建过“四无亭”,后来废毁没有再建。

在“金刚石”右边的巨石高不过2米,长宽大约5、6米,中间裂开,相对平缓,可容跏趺,石顶突出,正覆人顶,名为“无相石”。据记载:两块巨石曾经随“天柱佛光”而发光,被当作神迹,供奉放置在放光寺前。

从两块大石间穿过,沿御经阁旁边的游道攀登而上,古木参天,巨石磊磊,形态各异,师傅介绍,这一片就是高僧大错笔下的“谪星石”。

翻看《放光寺星石记》,高僧大错的记述和描写生灵活现,让我羞于落笔,只好原文复录:“左右相去百步间,大石数十,高者百尺,小者十余。或负土而出,或倚树而立,或如正士伟人,危立端坐;或如武夫介,冠剑而待;或如山叟幽人,箕踞倚啸。其他斜倚横侧,如屏如几,如如舟,又或骞如凤鸾,或蹲如虎豹,或如熊罴之搏击,虬螭之盘舞,牛马之奔突;又或如奇鬼猛兽,森然欲搏人;或如金翅劈空,神龙戏海,极腾舞奔跃之势。余总题之日‘谪星石’。闻之星陨为石,是石独秀而多奇,其殆星之偶谪者欤?”高僧大错的文笔,令我叹为观止!

我们在古树奇石间稍事休息后继续循崖西行,虽气喘吁吁,然美景迷人,兴致极高。前方顽石塞路,大小不下千万块,大者高达数米,危突崖畔,势若半坠,为“半落石”。

与“半落石”连为一体的山崖,树缠石、石缠藤、藤裹草,翠绿的石苔下,慈法师傅题写的“九重兰若”几个雄劲的石刻跃入眼帘,正济师傅介绍,这里就是“兰若石”,狭窄的石缝间就是通往大、小盘陀石的要道。

我们小心翼翼穿石而过,悬崖上古树间,一座佛塔若隐若现,师傅告诉我们,佛塔下就是“小盘陀石”,扶树俯瞰,大石枕倚崖畔,森距奇险。

再往上爬,眼前有一小平台,上面修建了小亭子和禅房,平台前方万丈悬崖中间,安放着一块长宽约6、7米的巨大石头。站在石头边,抬头是金顶寺下的舍身崖直插云霄,俯瞰是万丈深渊深不见底。大石顶平台“上亦可踞坐,然下视陡涧,不易措足。”这里就是有名的“大盘陀石”。高僧大错这样记载:“下临千尺,有大石附崖而起,离崖丈许,高七八十尺,亭立如柱,顶与崖并,其上平坦,周围广四丈八尺,可坐十余人。茅庵老僧,横木为桥,蹑之而渡。上构茅亭,趺坐其间,故名‘盘陀石’。”

在此等候的信至师傅热情的带领我们爬上巨石,眼前豁然开朗。远观苍山洱海景致迷人,近看万壑松涛,白云缥缈,“坐此石上,远眺丘壑,左右数十里,岭岫回合,溪涧叠映,林树丛杂,烟岚变幻,顷刻异状,目不周赏。”信至师傅拿出随身携带的螺号,吹出的音符回荡在深山峡谷间。他告诉我们,一个人居住在这里,每天都会站在盘陀石上吹奏,寻找空灵静美之感。

盘陀石后悬崖之下有一平台为藏头庵,崖石更怪险不可登,“唯恣意睇望,神游而已”。一只灵猴胆怯的爬上庵房顶上,警惕的看着来访的我们。

远处的陡崖之上有一块高约3米的巨石,尖唇吐突,作青白色状,似鱼头,师傅告诉我们,那就是“鱼头石”。

寻石之路不长,但因山崖陡峭,耗费了很大的精力。稍事休息之后,我们一行下山返回放光寺。回望整座山崖,山石奇形怪状,险峻奇幽俱佳,难怪高僧大错这样感叹:“常怪扶舆灵淑之气,或钟于人,或钟于山石。滇南岩石之奇,甲西南矣,秀气所钟,应有人应之,而卒未见也。”


图文/杨宏毅

编辑/杨宏毅

责编/李丹

审核/安建雄

终审/杨凤云 吴洪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