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州城镇:各村“因地植移”小产业 遍地开出“致富花”

宾川县州城镇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省级文明小城镇。多年来,州城镇积极引导各村立足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产业,让“致富之花”遍地开,各村产业“百花齐放”,人民生活“欣欣向荣”,绘就出州城镇人民群众“春满园”的美好生活画卷。

“小黑腰”换“大胖墩”,“金果果”让群众“钱滚滚”

州城镇周官村曾是大理州有名的“黑腰枣之乡”,枣子产业发展已有近百年历史。但近年来,由于市场不稳定、种植管理技术落后、优质枣子品种冲击市场等原因,导致枣子品质下降,竞争力不强,枣农望“枣”兴叹。为了突破瓶颈,重振枣子产业,镇村干部积极外出考察,争取45万项目资金,打造100亩连片优势品种枣田,以点带面,逐步引导群众种植2300余亩天下第一枣、冬枣、蟠枣等优势品种,产值达4600多万。其中,蟠枣外形酷似蟠桃,“膀大腰圆”果型独特,平均果重可达30-35g,大的能到83g,甜度在27-30左右,是枣子市场上的高端品种,价格可达每公斤20-30元,品质最优者能高达100元每公斤,是带动周官枣子种植户增收致富名副其实的“金果果”。

“绿果林”挂“红灯笼”,“红果果”让群众“美滋滋”

盛夏时节葡萄就已成熟采摘,直到来年开春才开始新一轮的耕作,长达小半年的闲置,如何让农闲土地资源最大化利用?早在2012年,州城镇老赵村便开始探索“葡萄+”套种之路,着力建设葡萄套种番茄核心示范区,描绘了葡萄园里摘番茄的奇妙丰收图景。当时老赵村党总支委员、妇女主任杨赵芳带头成立了老赵果蔬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市场+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销售模式,并和元谋金沙种业达成合作,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消除了农户的后顾之忧。十年来,老赵村以党 建引领,不断探索实践“葡萄+”套种模式,充分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在葡萄地套种周期短、见效快的时令蔬菜,把葡萄园变果蔬园,传统农业变高效农业,“一地”生“多金”,“方寸”变“振兴”。截至目前,老赵村共种植西红柿2000余亩,产值可达4000多万元,果树林里的“红灯笼”,让群众生活更加“美滋滋”。


“侨乡园”种“致富林”,“黄果果”让侨民“甜蜜蜜”

州城镇华侨社区始建于1956年,先后接收安置印度、印尼、缅甸、马来西亚、柬埔寨、新加坡、越南等归侨侨眷。近年来,州城镇充分利用华侨社区地理、气候、土壤等优势,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归侨侨眷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及时根据市场优化品种,种植皮薄、肉嫩、汁多的沃柑,通过合理规划、技术培训、绿色联防联控等方式培育了一大批沃柑种植大户,并多渠道、多途径开拓市场,带动归侨侨眷通过沃柑种植、土地流转、务工就业等方式增收致富,金黄的“致富果”让归侨侨眷的日子越过越甜蜜。截至目前,社区柑桔种植面积5700余亩,年产值达1.5亿元。

“山卡卡”变“聚宝盆”,“金馍馍”让群众“喜洋洋”

山岗村原是州城镇山区贫困村,基础设施弱于坝区村委会,农户土地零散偏远且干旱缺水、道路不便,只能种植耐旱作物或荒置,生产效益极低。2019年州城镇党委政府充分发挥党组织核心引领作用,盘活资金资产,引进优良企业,打造“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的合作农场新模式,建立新庄葡萄合作农场基地,新庄村64户群众土地入股,让农户抱团发展致富。2022年,合作农场每亩分红1万元,共430万元,30余人务工收入65万元。

2019年,州城镇启动千亩烟叶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助力群众增收致富。以山岗村委会山岗铺村和马房村千亩优质连片土地种植烟叶为抓手,土地流转为主线,“党组织+合作社”为载体,群众共同参与为基础,配套烟水工程,打造1000亩连片优质核心烟区,产值达800多万元。

2018年,山岗村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创新采取“党支部+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与公司合作,成立合作社,打造香料基地300亩,并辐射带动群众种植达1000余亩。多年来山岗村委会大力发展香叶标准化种植技术,提高产量和质量,并与各公司合作打开销路,使其成为山岗村委会支柱产业之一,产值达1000多万元。

图文/王春  揭楚江  张鸿灵  申志金

编辑/张玲

责编/张玲

审核/朱晓天

终审/杨凤云 吴洪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