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客行宾川:⒃ 迦叶入定华首门





【原文】东一里,崖势上飞,高穹如檐,覆环其下,如户阈形,其内壁立如掩扉,盖其石齿齿皆堕而不尽堕之余,所谓华首门也。其高二十丈,其上穹覆者,又不知凡几,盖即绝顶观海门下危崖也。门之下,倚壁为亭,两旁建小砖塔襄之,即经所称迦叶受衣入定处,待六十百千岁以付弥勒者也。天台王十岳士性宪副诗偈镌壁间,而倪按院大书“石状奇绝”四字,横镌而朱丹之"(见《徐霞客游记校注》第913-914页)。
【原文】二十日晨起,欲录寺中古碑,寒甚,留俟下山录,遂置行具寺中......乃从寺右循崖西行,遂过华首门而西,崖石上下俱峭甚,路缘其间,止通一线,下瞰则放光寺正在其底,上眺则峰顶之舍身崖即其端,而莫能竟也。其西一里,有岐悬崖侧,余以为下放光道,又念层崖间何能垂隙下。
——《徐霞客游记》




据《徐霞客游记》记载,徐霞客分别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腊月二十八和十二年(1639)正月二十日到过华首门。明崇祯十一年(1638)腊月二十八日,徐霞客夜宿金顶,起床后从后山经束身峡、八功德水到达华首门,并这样记述:东一里,崖势上飞,高穹如檐,覆环其下,如户阈形,其内壁立如掩扉,盖其石齿齿皆堕而不尽堕之余,所谓华首门也。其高二十丈,其上穹覆者,又不知凡几,盖即绝顶观海门下危崖也。门之下,倚壁为亭,两旁建小砖塔襄之,即经所称迦叶受衣入定处,待六十百千岁以付弥勒者也。天台王十岳士性宪副诗偈镌壁间,而倪按院大书“石状奇绝”四字,横镌而朱丹之。(见《徐霞客游记校注》第913-914页)。

明崇祯十二年(1639)正月十九日,徐霞客夜宿铜佛殿。二十日晨起,从铜佛殿西进入华首门,在游记中记载:二十日晨起,欲录寺中古碑,寒甚,留俟下山录,遂置行具寺中......乃从寺右循崖西行,遂过华首门而西,崖石上下俱峭甚,路缘其间,止通一线,下瞰则放光寺正在其底,上眺则峰顶之舍身崖即其端,而莫能竟也。其西一里,有岐悬崖侧,余以为下放光道,又念层崖间何能垂隙下。



华首门
华首门位于鸡足山天柱峰顶南侧,为绝顶观苍洱下危崖处。这里不仅风光险峻奇绝闻名中外,也是鸡足山的灵魂所在。“华”通“花”,华首门意为第一个领悟佛祖拈花深意的人入定处的大门,这个人就是迦叶尊者,因此这里是鸡足山佛教文化的源头。

华首门崖状若两扇巨大的天然石门,镶嵌在笔直如刀削、下临万丈深渊的舍身崖绝壁之上。门高40米,宽20米,上部圆形石崖突出近3米,中有一道垂直下裂的石缝,将石门分为两扇,门缝上半部悬巨石“大锁”一把,将华首门紧紧锁住,门楣、檐口清晰可辨。门的左上方有一株小松,称为弹指松,相传为迦叶所弹,作为释迦牟尼佛首座弟子迦叶守衣入定待佛降生的记号。

游人至此,仰观绝壁,危崖万仞,直摩苍穹,怪石磷峋,摇摇欲坠,猴不敢攀,鸟不敢过;俯瞰幽谷万丈,深不见底,云荡雾起,若立九霄。历代名士高僧到这里,无不叹为观止,因此有“朝山不到华首门,枉为世间修行人”的说法。


在华首门左下方有眼泪泉,悬崖峭壁间,岩壁湿润,清泉津津涓涓,如珠似露沥滴而下。据说,是迦叶进华首门入定时,进不了华首门的两个僧人后悔不已,在门外哭泣,泪流成泉,因而得名“眼泪泉”。传说是观音菩萨布施给人间的眼药水,民间有一种说法,用这泉水洗一洗双眼,能除去眼中尘埃雾障,看清人心善恶。

华首门右侧的平台上矗立着的二层阁楼就是太子阁。原铜铸太子阁建在华首门前方,毁于上世纪60年代,1980年又在原址重新修建。2011年,金顶寺住持惟圣法师将太子阁右移重修,面积80多平方米,阁楼按明代亭阁建筑风格设计,梁柱门窗均用珍贵木材楠木制作,顶以铜瓦覆盖,华贵庄严,高耸于峭壁前的苍松翠柏间,与洁白的饮光双塔相衬成趣,别有一番景致。

阁中供奉铜铸释迦牟尼为太子时的塑像,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十五的饮光盛会,善男信女从四面八方赶来,斋戒沐浴,进香上表,对太子顶礼膜拜,虔诚祷告,然后用钱币向阁后面的圆洞打去,简称“打太子”。多年来,这个风俗已被多数朝山者接受,到此打太子的夫妇络绎不绝。


华首门虚云大师头像
华首门,鸡足山最神圣的地方,迦叶尊者“守衣入定,待佛降生”之处。佛经记载,在迦叶尊者入定华首门56亿7千万年后,弥勒就会降生人世,到那时迦叶就会从石门里出来,亲手将释佛衣钵交付给弥勒。

明崇祯十一年(1638)十二月二十八日,徐霞客循绝顶舍身崖东南转,过曹溪寺往“东一里,崖势上飞,高穹如檐,覆环其下,如户阈形,其内壁立如掩扉,盖其石齿齿皆堕而不尽堕之余,所谓华首门也。”(见《徐霞客游记校注》第913-914页)。

《徐霞客游记》中记录的“小砖塔”,名饮光双塔,两塔各高7.7米,为实心密檐式三级方型砖塔,伫立在苍松翠柏间显得更加洁白。相传,唐代小澄和尚从大理说法回到鸡足山,见两个僧人在煮食,想与他们一起吃,两人认为小澄从城里化缘回来,没给他们带食物,还要分他们的食物吃,所以没有同意。小澄不言语,走到华首门前,叩开华首门,走进门去。两个僧人立即追去,可石门已关闭,他们才悟道小澄和尚就是迦叶尊者的化身,后悔不已,大声哭泣,焚身门外,焚身处长出柏树两株,后人在柏树前后,建了两座塔,以纪念二位僧人。因双塔立于迦叶入定的华首门前,后人便把它们称为饮光双塔。站立塔旁,四周是飘渺的山峰和层峦叠嶂的森林,下临万丈深渊,云雾缭绕,如梦如幻,使人若临九霄。虚云曾写诗赞道:“西来福地拥禅关,绝壁悬岩耸翠鬟。洞里天机千万劫,门前月色几重山”。


当年门下倚壁而建的小亭,明代旅行家王士性题镌壁间的诗偈,倪按院的大书“石状奇绝”已被人间的风雨吹洗得无影无踪,只有饮光双塔还矗立在华首门两旁。壁间看到的四个大字“峻極于天”,是民国时云南政要李根源于民国元年(1912)八月书题镌刻的。镌刻于华首门右崖壁的“迦叶守衣入定处”为民国二十三年(1934)冬月,时任宾川县长的昭通大关人郭廑襄书题。

徐霞客写下了著名诗句《华首重门》:
巍崖高巩白云端,
翠壁苍屏路几盘。
重阙春藏天地老,
双扉昼扃日星寒。
金澜浩劫还依定,
锦砌当空熟为攒?
何必拈花问迦叶,
岩岩直作破颜看。



图文/ 杨宏毅
资料来自《霞客游踪》《游在宾川》,部分图片为视频截图,向作者致谢!
编辑/ 杨宏毅
责编/ 李 丹
审稿/ 朱晓天
终审/ 杨凤云 吴洪彪
协办:宾川县徐霞客研究会
鸡足山旅游投资公司营销中心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