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客行宾川:(26) 徐霞客与宾川美食

【原文】盖寺北为峡,寺西为崖,寺后猢狲梯由绝顶垂脊而下......僧指其纹为迦叶袈裟,指其孔为迦叶卓锡之迹......僧瀹米花为献,甚润枯肠。余时欲下放光、圣峰诸寺,而不能忘情于猢狲梯,遂循石右上。

【原文】沈公为具食,莘野适至,遂燕其楼。父子躬执爨,煨芋煮蔬,甚乐也。莘野恳令顾仆取卧具于兰陀曰:“同是天涯,何必以常住静室为分。”余从之,遂停寝其楼之北楹......度除夕于万峰深处,此一宵胜人间千百宵。薄暮,凭窗前,瞰星辰烨烨下垂,坞底火光,远近纷挐(rú),皆朝山者,彻夜荧然不绝,与瑶池月下,又一观矣。

【原文】上午,赴复吾招,出茶果,皆异品。有本山参,以蜜炙为脯,又有孩儿参,颇具人形,皆山中产。又有桂子,又有海棠子,皆所未见者。大抵迤西果品,吾地所有者皆有,惟栗差小,而枣无肉。松子、胡桃、花椒,皆其所出,惟龙眼、荔枝市中亦无。菌之类,鸡葼之外,有白生香蕈。白生生于木,如半蕈形,不圆而薄,脆而不坚。黔中谓之八担柴,味不及此。此间石蜜最佳,白若凝脂,视之有肥腻之色,而一种香气甚异。

【原文】十五日余以嗽故,卧迟迟,午方起。日中云集,迨晚而翳。余欲索灯卧,弘辨诸长老邀过西楼观灯......楼下采青松毛铺藉为茵席,去卓趺坐,前各设盒果注茶为玩,初清茶,中盐茶,次蜜茶,本堂诸静侣环坐满室,而外客与十方诸僧国外来的僧人不与焉。 

【原文】东还一里,过文殊堂后脊,于是脊南皆危崖凌空,所谓舍身崖也......入多宝楼,河南僧不在,其徒以菉豆粥、芝麻盐为饷。

【原文】先是余从途中,见牧童手持一鸡萝,甚巨而鲜洁,时鸡葼已过时,盖最后者独出而大也。余市之,至是瀹汤为饭,甚适。

【原文】有聚落在桥西,是为周官营......始见宾川城。又北一里,过南薰桥,入其南门。行城中,北过州治前,约一里,出北门饭,市肉以食。

【原文】既下室中,啜茶果,复继以饼饵,乃随下层引水之木,西一里入一衲轩。

【原文】余向所就餐者,闻之,自其静庐来迎。复吾知吾辈喜粥,为炊粥以供。

【原文】十四日三空先具小食,馒后继以黄黍之糕,乃小米所蒸,而柔软更胜于糯粉者。乳酪、椒油、葼油、梅醋,杂沓而陈,不丰而有风致。

——《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与宾川美食

从《徐霞客游记》宾川部分的记载可以看到,徐霞客十分注重吃饭(美食)的记录,从明崇祯十一年(1638)腊月二十日进入宾川就开始记录吃饭:“二十日饭而行,犹寒甚而天复霁。”随后几乎每天都要提到吃饭问题,对有特色的美食都会作详细记录,为我们研究宾川特色美食留下了宝贵的文字资料。

腊月二十八日,头晚上住在金顶寺的徐霞客早起,观日出:“晨起寒甚,亟披衣从南楼观日出,已皎然上升矣”。早餐后徐霞客从寺北门出,经束身峡、静禅茅棚、舍身崖至华首门,再到铜佛殿、袈裟石,然后一路下回到悉檀寺泡了个“遇亦罕矣”的温水澡。在袈裟石旁有个小庵,庵里的山僧见徐霞客来便迎接他坐在袈裟石上,为他讲解袈裟石的形状典故,这时爬山考察了半天的大旅行家已经饥肠辘辘,于是“僧瀹米花为献,甚润枯肠”。一碗红糖米花,这是宾川人至今过年仍然不可或缺的年货之一,是腊月家家户户都要备办好的年货,一般在腊月二十多就已经备办好,是腊月底和正月初家家户户待客的饭前小食,类似甜点。好友蛮子这样解读:“从徐霞客的记述里不难看出宾川的这一碗红糖米花开水已经吃了至少四百多年不止。宾川的美食,这一碗红糖米花开水算是颇有些历史底蕴的了。”

这一年,徐霞客在鸡足山莘野静室度过万里遐征中的第三个除夕,也是在鸡足山中度过的两个除夕中的第一个。这个除夕对徐霞客来说百感交集,三年旅途的艰难、背负行走一年多的好友静闻骸骨终于入土为安,看着朝山民众连绵的火把,徐霞客在这一天的日记里十分感慨:“三十日早起盥栉而莘野至,相见甚慰。同饭于兰陀......沈公为具食,莘野适至,遂燕其楼。父子躬执爨,煨芋煮蔬,甚乐也。”这一天,莘野的老父亲和莘野在灶上做饭,做了一个菜,再普通不过,今天我们沙址这地方还在吃,还喜欢这样做。什么菜呢——芋头煮白菜。好友蛮子这样解读:“甚乐也”,什么意思?芋头煮白菜也能甚乐也?答案是,是的。这可是年夜饭啊!我们说吃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和什么人吃?我要说的是还要加一条——在什么地方吃!诸君看看,最精彩的来了:莘野恳令顾仆取卧具于兰陀曰“同是天涯,何必以常住静室为分。”余从之,遂停寝其楼之北楹。

短短的二百多字,鲜活地描写了大旅行家徐霞客在鸡足山的第一个春节整天的心情、活动与心得:“楼前以桫松连皮为栏,制朴而雅,楼窗疏棂明净。度除夕于万峰深处,此一宵胜人间千百宵。薄暮,凭窗前,瞰星辰烨烨下垂,坞底火光,远近纷挐(rú),皆朝山者,彻夜荧然不绝,与瑶池月下,又一观矣。”古人的交流不在大鱼大肉,更在精神层面的交流与欢愉。彼时徐霞客的状态饱满,静室的朴雅也因而让他眼前一亮。带树皮的松树干圈围的栅栏,住在楼上,房间窗明几净,像心境一样敞亮了。夜晚来临,从楼上住的房间里的窗口俯瞰山下,此时鸡足山的夜空星光灿烂,和山下山路上上山来朝山的信众照亮的火把的火光相辉映,远近连绵不绝,彻夜不熄。那场景像是天上人间——是月光下的瑶池星光点点的又一景观。面对如此除夕美景,人间的苦难,人生的艰难和对万水千山执着的考察证源,背负亡友静闻骸骨行走一年多的那种身心的压抑……一切现在都有了价值。

明崇祯十二年(1639)正月十一日,在悉檀寺,徐霞客对山中的各种植物果实和果脯作了品尝、记录和描写:“上午,赴复吾招,出茶果,皆异品。有本山参,以蜜炙为脯,又有孩儿参,颇具人形,皆山中产。又有桂子,又有海棠子,皆所未见者。大抵迤西果品,吾地所有者皆有,惟栗差小,而枣无肉。松子、胡桃、花椒,皆其所出,惟龙眼、荔枝市中亦无。菌之类,鸡葼之外,有白生香蕈。白生生于木,如半蕈形,不圆而薄,脆而不坚。黔中谓之八担柴,味不及此。此间石蜜最佳,白若凝脂,视之有肥腻之色,而一种香气甚异。”徐霞客对宾川的果品大加赞赏:“大抵迤西果品,吾地所有者皆有。”

正月十四日,天气比较寒冷,徐霞客在悉檀寺住宿,早上东楼照不到太阳,于是搬到藏经阁的桃花下继续写游记。到晚上风寒咳嗽。正月十五日,依然咳嗽不止,就睡在床上一直没有起床,直到中午才起来:“日中云集,迨晚而翳。”到了晚上,徐霞客依然感觉难受,就想上床休息,这时弘辨等长老来邀约一起去观灯,徐霞客与诸长老过西楼来到观灯处,他对各种灯饰及环境作了观察记录:“灯乃闽中纱围者,佐以柑皮小灯,或挂树间,或浮水面,皆有荧荧明星意,惟走马纸灯,则闇而不章也。”

徐霞客特别就鸡足山禅茶“三道茶”作了精彩描写,为后人留下了茶文化的精髓:“楼下采青松毛铺藉为茵席,去卓趺坐,前各设盒果注茶为玩,初清茶,中盐茶,次蜜茶,本堂诸静侣环坐满室,而外客与十方诸僧国外来的僧人不与焉。”徐霞客还将鸡足山观灯与他所见过的各地灯会做了比较:“余因忆昔年三里龙灯,一静一闹;粤西、滇南,方之异也;梵宇官衙,寓之异也,惟佳节与旅魂无异!”“为黯然而起,则殿角明蟾,忽破云露魄矣。”柑皮小灯,青松毛席,地方特色突出;去桌趺坐,堂侣环围,外客游僧不列其内,尊卑有序;禅茶三道回味无穷。此情此景,身为异乡之人,岂能不起故园之思啊。

正月二十日,徐霞客进入多宝楼拜会河南僧,但没有遇到,他的徒弟煮了绿豆粥给他们食用:“东还一里,过文殊堂后脊,于是脊南皆危崖凌空,所谓舍身崖也......入多宝楼,河南僧不在,其徒以菉豆粥、芝麻盐为饷。”随后由文殊堂脊,北向稍下循西行继续考察。 

崇祯十二年(1639年)八月二十日,徐霞客第二次返回宾川,在途中买了一朵大鸡葼,在洱海卫(祥云)城西煮食,并记录:“先是余从途中,见牧童手持一鸡葼,甚巨而鲜洁,时鸡葼已过时,盖最后者独出而大也。余市之,至是瀹汤为饭,甚适。”随后,第二次进入宾川。 


八月二十一日,徐霞客从乔甸到铁城、周官营,过南薰桥,入州城。行城中,出北门后吃饭,并且吃了肉食:“行城中,北过州治前,约一里,出北门饭,市肉以食。”这是徐霞客在宾川境内记述吃饭及美食中,不多的明明白白记录荤菜的文字。

九月十三日,在德充静室,徐霞客吃到了“饼饵”,应该就是宾川的饵块:“既下室中,啜茶果,复继以饼饵,乃随下层引水之木,西一里入一衲轩。”

九月十三日,到西来寺吃饭,寺僧明空外出,他的徒弟三空迎接,知道他们喜欢喝粥,就给他们做了粥:“余向所就餐者,闻之,自其静庐来迎。复吾知吾辈喜粥,为炊粥以供。” 

九月初九重阳节,身在大理鸡足山的徐霞客,遭遇一次重创,初十之晨,得知西南之行的仆人顾行盗走自己的钱财“跑路”了。在之后还有4天日记,从九月十五开始缺失。《游记》整理者季梦良说,霞客公奉丽江府木公之命,在鸡足山纂修志书,超过三个月后才完成。那么从九月至第二年的正月返乡前,都是在鸡足山悉檀寺修撰志书。

没有写完的“最后一天”日记,徐公记录的是在鸡足山品尝美食的内容:“十四日,三空先具小食,馒后继以黄黍之糕,乃小米所蒸,而柔软更胜于糯粉者。乳酪、椒油、葼油、梅醋,杂沓而陈,不丰而有风致。盖史君乃厥兄明空有约而来。”这是徐霞客考察宾川活动中最后一次记录美食,“不丰而有风致。”评价何等之高!





图文/ 杨宏毅    

资料来自《霞客游踪》,部分图片为视频截图,向作者致谢!

编辑/ 杨宏毅

责编/ 李  丹

审稿/ 安建雄

终审/ 杨凤云  吴洪彪

协办:宾川县徐霞客研究会

鸡足山旅游投资公司营销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