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宾居镇:“以钢代桩” 逐梦“绿富美”

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走进宾川县宾居镇乌龙坝,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映入眼帘的层峦叠翠,如诗如画,美不胜收。道路两旁,成片的白芸豆逐渐金黄,饱满的豆荚随风作响,一排排钢制豆桩牢牢扎在田间,稳稳托起白芸豆的枝枝蔓蔓。

得益于独特的山区气候和优良的生态环境,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乌龙坝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错季蔬菜产业,豌豆、蚕豆、白芸豆“三豆”成为乌龙坝的金字招牌,吸引了各地的收购商前来收购,“三豆”远销省内外。

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豌豆、白芸豆豆桩需求量不断增加,村民早已不似以往去盗伐林木做豆桩,而是直接采购成品豆桩。然而普通豆桩使用寿命短,算下来依然是一笔不菲的生产投入,豆桩成为了产业降本增效的主要瓶颈。

为进一步提升种植效益,保护生态环境,今年,乌龙坝村委会大力倡导“以钢带桩”,使用钢管代替木制竹制豆桩,为村民算经济账,得到了村民的积极响应,乌龙坝掀起了“以钢代桩”的热潮。

“每根钢管成本约5元,使用寿命可达10年以上,木桩竹桩每根成本在1.2-2元左右,木桩使用寿命不超过3年,竹桩则不到2年,长远看来,每亩可以节约不少钱。钢管还具有承重性、抗倒伏性好,维护简单等优势,村民能够把更多时间精力投入到管理上,实现种植效益和品质双提升。”乌龙坝村委会党总支书记常德亮介绍。

“木桩不耐水泡,腐朽后的回收处理也是问题,今年我家准备‘以钢代桩’40亩,用于种植豌豆和白芸豆。”乌龙坝老村村民熊光富说道。

      据悉,乌龙坝目前已有200多户村民采购钢管,今年底前计划推广“以钢代桩”面积约1万亩。同时将积极争取各级政策支持,逐步代替淘汰木制竹制豆桩,用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走好绿色产业发展之路。


图文/ 许秉坤

编辑/张玲

责编/张玲

审核/安建雄

终审/杨凤云 张进